观音山上观山水对联第一名(零基础学诗系列)
观音山上观山水对联第一名(零基础学诗系列)对联又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对联起源于桃符。真正叫“联”,是来自于骈文与律诗。今天,来谈谈对联以及律诗里的对仗。我们的汉字具有,单音节、方块字的特点。形声具备,组合方便,分辨率佳,具有鲜明的音律节奏,语句和文章表达容易产生对称之美。这是世界上其他字体,都不具备的。诗歌、戏曲、散文等,文学体裁,都是全世界共有的。因为我们汉字字体的特殊性,我们产生了对联这种文体。对联,是我们独有的一种文体,其他国家的字体,都不可能诞生类似于对联这种文体。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先贤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格律诗启蒙(一)
格律诗启蒙(二)
格律诗启蒙(三)
格律诗启蒙(四)
今天,来谈谈对联以及律诗里的对仗。
我们的汉字具有,单音节、方块字的特点。形声具备,组合方便,分辨率佳,具有鲜明的音律节奏,语句和文章表达容易产生对称之美。这是世界上其他字体,都不具备的。
诗歌、戏曲、散文等,文学体裁,都是全世界共有的。因为我们汉字字体的特殊性,我们产生了对联这种文体。对联,是我们独有的一种文体,其他国家的字体,都不可能诞生类似于对联这种文体。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先贤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对联又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对联起源于桃符。真正叫“联”,是来自于骈文与律诗。
相传,春秋年间,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了。人们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从而产生了“桃符”。
挂桃符的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产生了最早的对联。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写道: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是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其实在、竹、布、纸上,写上对仗的对句挂起来,第一人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孔融把自己诗里面的句子:“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写下来挂于屋内。这便有了第一幅挂起来的对联。
对联两个字真正得名,是在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篇》写到:
“张江陵(张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
这才是对联一词真正的,第一次出现。
二、对联的格律先了解下“联”的概念,在律诗中,两句为一联。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一、二句是首联;三、四句是颔联;五、六句为颈联;最后两句称为尾联。对联两句,分别是上句、下句,也可以叫成出句和对句。
再来看看对联的平仄格律。
1、对联不是韵文,不能押韵。对联的出句,必须是仄声收尾,对句则要平声收尾。这是对联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规则。但是,很多没有学过对联的人,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大家要切记这一点,省的闹笑话。
2、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字数一样多。长联则必须句数一样多。
3、对联和格律诗一样,也需要遵守“相对”和“相替”的规则。即同句的偶数位置,平仄要相替。两句之间平仄要相对。同格律诗一样,可以一、三、五不伦,二、四、六必须要分明。
4、不能出现三平尾,避免出现三仄尾。出现三平尾就是出律了,就不算对联了。三仄尾不算出律,但是要尽量避免。因为出现三仄尾,会影响对联的韵律美感。
5、句中可以三连平或者三连仄,但是,不能出现四个以上的连平或者连仄。
6、避免出现孤平或者孤仄。
对联格律图
人们把对联的格律要求,总结成“六相”,也称格律六要素。分别是: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内容相关的意思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相关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3、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是对语法的要求。词性相同是要求在语法上,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词语,词性需要相同或者相近。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红楼梦》黛玉教香菱学诗就提到。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4、结构相称。结构指的是语法结构,比如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你不能拿个偏正结构去对个动宾结构。
5、节奏相应。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对联语句有规律的停顿。通俗一点说就是断句。对联的上下联断句必须一致。比如: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观音山—上—观山水。这样就节奏不相应了。
6、平仄相谐。
对联一般按两种方式来分类。一种是按对联的用途来分;另一种是按照对联的对法来分类。
按用途可分:春联、婚联、挽联、寿联、励志联等等。
按对法又分为:工对、宽对、扇面对、流水对、借对、邻对、句中对等。
注:关于这些对法,因这些对法所涉太广,在这里我就不详述了,今后新开一篇专门讲对联的对法。
五、律诗中的对仗律诗对仗的格律要求与对联相同。但又有区别。律诗的对仗要求,比对联更严格。对联还可以宽对,律诗却不能,律诗必须对的非常工整。
说到对仗,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词“对偶”。很多人误以为对偶就是对仗,那是不对的。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单位叫做对偶。比如: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菜刀越磨越快,
文章越写越精。
这两个句子是对偶句。它们只是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是平仄、词性都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再看下对仗的例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有一个说法:
“所有的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的句子不一定对仗。”
关于律诗的对仗,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通常不提倡对仗。如果用对仗的句子,作为一首诗的结尾,会给人一种诗还没写完的感觉。
但是格律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早期的律诗,很多都只有一联对仗的。有的是颔联,有的是颈联,比如,被称为唐代第一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就只有颈联对仗,也有的是首联和颈联对仗,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还有的是首联和颔联对仗的,比如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对仗的句子,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格律诗的韵律美。所以,想写好律诗,必须要学会对仗。
六、实例接下来,我们以最近炒作的比较火的一联,来举例说说对联怎么对。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挂出一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悬赏下联。
首先要分析上联,先看平仄:
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平平仄平平仄,
对句应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上联,这是一个重字联。第一、五字“观”重字。第三、六字“山”重字。对句也必须如此。特别注意第五字“观”为动词。对句也需动词来对。
最后看断句,此联难就难在这里。“观音山上观山水”断句有两种,
1、观音山/上/观/山水
观音山地名词;上方位名词;观动词;山水实词,可看做山和水,也可看做山中之水。句意,在观音山上,观山水。
2、观音/山上/观/山水
此处观音作人名词;山上,实词山 方位名词上。句意,观音菩萨在山上观山水。
所以,所对下联需要同时符合两种断句;还要符合重字规则。而且需要词性相通。
对联,先要把上联分析透了,就好对下联了。下联我对:“伏虎寺中伏寺碑”。
观音山 上 观 山水
平平平 仄 平 平仄
伏虎寺 中 伏 寺碑
仄仄仄 平 仄 仄平
观音 山上 观 山水
伏虎 寺中 伏 寺碑
无论,平仄,词性,结构都非常工整的对上了。
结束语想学好律诗的朋友们,一定要学好对联、对仗,如果不会对仗,是写不出来律诗的。最多也只能算是古风了。
很多把对偶当成对仗的朋友们,希望也好好学学对联的格律吧。毕竟,对联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么高雅,又是全世界唯我们独有的瑰宝,难道不应该好好的学习、传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