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起源是哪里(食尚)
禅茶起源是哪里(食尚)《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荼”字为《诗经》始见,在诗经中有七篇共九见。《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吉洺萩
行走茶路14年,编著并出版《绿茶地图》一书。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上海)陶瓷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世界茶联合会、日本绿茶协会法人会员、上海交通电台访谈类特邀嘉宾
茶路历程10多年,从开始遇见“荼”到现在,茶路上遇到的先行者都说“荼”就是“茶”,于是我囫囵吞枣地接受了很长时间,但后来不断开始接触经典和一些研修经典的老师、同好,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有时是一些没有答案的提醒,让我感到困惑。困惑有了,我就想要去解惑,一步步牵引着我,像当年被茶灵似的引诱,不由自主,比如会想这个“荼”字为何走着走着这一横就走丢了呢?“荼”真的就是“茶”吗?
十三经无“茶”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也没有“茶”字,当时皆用“荼”字。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至陆羽《茶经》出现,“荼”、“茶”才有严格的字形和语音区别。早期典籍中的“荼”字,因为多意,所以意思难辨,现今有些茶学者,说荼就是茶,很多时候似乎也并未确认。
“荼”字为《诗经》始见,在诗经中有七篇共九见。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寥。荼寥休止,黍稷茂之”。
查《说文解字》,荼为“苦菜,从草余声”,《尔雅》也称荼为“苦菜”,郭璞注曰:“诗曰‘虽谓荼苦’,荼,苦菜。”邢昺梳曰:“此味苦,可食之菜也。”从以上解释可知,古时的荼是一种可用作蔬菜的植物。我想,这茶嚼起来是苦的,古代不仅将其作为蔬菜,而且作为一种药物,不然这神农氏的水晶透明肚子里的脏腑之器早就被日遇的七十二毒瓦解掉了。
于是,我开始向台湾的朱壁修先生求助。和朱老师认识已有3年多,十几年前,他从一个理工男化身为一个在经典中游走的解字高手。他从天文历法重新开始识字,从字里去重新认识经典,用他对字的理解去解读经典。
朱先生给我回电话的那天晚上,我正因一个工作之邀在富春江的小岛上,一个安静得只有雨声的夜,我坐在这个无人酒店的大厅看书。他和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希望‘茶’就是人在草木中的意思,像你似的?我们再来看看‘荼’,从草余声。余,语之舒也。然后把“余”字又拆分成‘亼’和‘木’字,这个像三角形似的字体又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会’的上半部,比如‘合’的上半部,三合也,三合之形,读‘集’,木,分枲茎皮也,读‘髕’。这样看来,是否是先聚合后再舒展呢?”听到这里,这个中间部分三角形似的聚合之意和语之舒之意顿时让我来了灵感。整个人似乎被茶灵拉扯了一下,不管是茶的器之层面还是道之层面,不管是从意向考虑还是和茶在一起这么多年的体会,都有先聚合后舒展之意。茶的制作,失去水分,聚合而来,然后水中冲泡,向下舒展。“语之舒”这三个字,就是让人感觉到不管是动用了言语还是不语,就是让人感觉舒服,经脉上下贯通,通体舒畅。一泡好茶喝下去,是否有聚拢后再发散的舒展感呢?
如果是这样,我想古时的苦菜应该也是有这种功效的,如“荼”字先“集”后“舒”的意蕴。“荼”是否应该包含了所有带着苦味可以吃的植物呢?包括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茶?
《诗经》之风雅颂、赋比兴有太多这样的比喻,把一些动物、植物罗列出来,并比喻成男女或者政治天地之象。所以我想,《诗经》里的“荼”字讲的是一大类的植物,而并非只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认识的茶。
而我们现在走着走着丢的那一横,是丢在中唐时的,或者更早。在这一大类的“荼”里,这个茶估计是越来越想冒出来了。或许真是借了陆羽之笔,如此直接地写下了《茶经》,从此茶从“荼”中独立出来,虽然丢了一横,却依然发挥着基因里的聚合后而语之舒之意吧!
前几天有位研究茶几十年的朋友曾问我:“茶字可理解为人在草木间,但是,‘荼’字下是‘余’,如何和茶的本质有关呢?”我说没研究过,但答应替她想想。
前天,我新买的《说文解字》到了上海,我翻找了一下,知道了原因。我把相关的四页拍下来传给她看,她很满意这个解释。
有两个关键要先打通:一是古人给东西命名,和这东西的本质有关,这个本质,指的是功能;二是古代中国把所有功能归纳为五行,也就是升降出入。
——朱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