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好汉杨志(为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正名)
梁山108好汉杨志(为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正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南宋李焘撰,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史料价值极高。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影印。《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
按照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说法,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一些野史上说杨志的父亲叫杨金豹,是杨业佘太君之后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间,杨金豹的父亲杨士瀚战死沙场,杨金豹和他的母亲也都失踪了,只有杨金豹的妹妹杨彩凤还在府中。当时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岁大寿,皇子赵佶到天波府贺寿,在后花园遇到杨彩凤,见彩凤貌美如花,遂上前调戏,被王兰英看见并打跑。赵佶恶人先告状,要皇上杀了王兰英。佘太君无奈,毅然辞朝,举家回到故土西宁。途中与杨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杨金豹在辽东铁砂山八宝灵云洞拜李长庚为师,学会了一身的本领。当然,这些都是民间戏说,并无实证,不过说书艺人为客人茶余饭后消磨时光闲聊瞎撇罢了。 注:《水浒传》中的杨志因面皮上有老大一块青记,所以人送绰号“青面兽”。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出场,怎见得他: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著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著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著抓角儿软头巾。
书中介绍,杨志自幼流落关西,苦练武艺,梦想着像祖先那样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建立功名,博得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光大门庭。他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艺高强,再加上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家传宝刀,任谁看来,他的飞黄腾达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愿,杨志的运气实在不好,先是一个最没有风险、名利双收的好机会被他错过了。从这以后起,霉神就时时找上门来,常伴随他左右。他先是给皇帝押运花石纲(“纲”指成批运送货物的组织),船行在黄河上,别人的船都没事,唯独他的船被风浪打翻,价值连城的奇花异石都沉到水底。杨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丢官避难江湖。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后,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刁难,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状”。杨志正逢恩赦,要去东京谋求复职,恰好路经梁山泊,遇到林冲。二人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最终被王伦劝下。王伦有意招纳杨志入伙,以制衡林冲,却被杨志婉拒,只得放他离开。 杨志东拼西凑了一担金银,怀着憧憬,到举目无亲的东京拉关系,继续他的仕途梦想。通过门路,杨志获得了见宋徽宗赵佶的大红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机会。复官在望,杨志想:“见面时一定要小心应答太尉的话,讨得他的欢心,以后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没想到,高俅见了他之后一顿臭骂,最后将他赶出府去。钱财使尽,杨志只好到天汉桥街市上变卖祖传宝刀,可没想到,霉神又把泼皮牛二这种小人推到他跟前捣乱,寻衅滋事。杨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纠缠,“一时性起”,怒杀牛二,而后到开封府衙自首,结果宝刀被没收入库,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汉桥百姓感念杨志为民除害,替他花钱上下打点。最终,杨志被免除死罪,只以“斗殴杀伤,误伤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却意外得到当朝太使、皇帝宠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梁中书的赏识,被留在府中听用。 梁中书见他做事勤谨,有心提拔他为军中副牌,又担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东郭门教场演武。杨志比枪、斗箭,连败副牌军周谨。梁中书遂让杨志接替周谨担任副牌军,却惹恼了正牌军急先锋索超。索超出场与杨志比武,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都监闻达担心两败俱伤,急命鸣锣,并和李成一道禀报梁中书,称二人皆可重用。梁中书便将索超、杨志同时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东郭斗武影响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欢欣不已。此后,杨志更得梁中书器重,与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杨志认为重新回到朝廷编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命运总是在跟他开玩笑。梁中书为给岳父蔡京贺寿,搜刮十万贯金珠宝贝,命杨志押送东京,号称“生辰纲”。杨志万分小心谨慎。为防盗贼劫夺,杨志建议挑选十名军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谢都管以及两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调众人之权。梁中书全部应允。杨志无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负重,求得顺利完成任务,不辱使命。还好,一路还算平安,美好的前程仿佛又在前边向杨志招手。可霉神是铁了心让杨志一霉到底,在黄泥冈又安排了七个大猩猩、一个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盖、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和白日鼠白胜等八人)等着他哩。白胜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药的白酒迷倒杨志等人,尽数劫走了生辰纲。杨志酒醒后,不敢回京复命,只得逃走。众军士担心梁中书问罪,见杨志已走,便将过失都推到杨志身上,称他勾结强盗,劫走生辰纲。梁中书大怒,画影图形,缉拿杨志。 从此以后,杨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彻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来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结识了曹正。曹正介绍他到青州二龙山入伙。去二龙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鲁智深,得知二龙山寨主邓龙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讨对策。曹正用计,协助鲁智深、杨志杀死邓龙,夺取二龙山。杨志便与鲁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后来,行者武松也到二龙山入伙。鲁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马,一同攻打青州。杨志却认为三山兵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议请梁山出兵援助。独火星孔亮星夜赶赴梁山求援。及时雨宋江率军下山,会合三山头领,降服双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杨志便与鲁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注:高俅(?—1126),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人称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湖南长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主人公。原为山东省郓城县押司,后上梁山任首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宋江继任梁山寨主后,在忠义堂周围设立四座旱寨。杨志坐镇前军寨,居第五位。怎见得杨志英雄威武?有诗为证:曾向京师为制使,花石纲累受艰难。虹霓气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尘寰。
虎体狼腰猿臂健,跨龙驹稳坐雕鞍。英雄声价满梁山。人称青面兽,杨志是军班。
攻打东昌府时,杨志出马迎战没羽箭张清,却被张清用飞石击中头盔,竟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这也是杨志唯一一次败绩。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时,杨志排第十七位,星号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随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实,五虎上将中的霹雳火秦明与杨志相比差远了,这个位子应该让给杨志才对!而在杨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给他的名份。梁山上给他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两赢童贯时,杨志在九宫八卦阵中镇守西北乾位,并斩杀许州兵马都监李明。其实,杨志在上了梁山之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时那样强烈了。这与杨志的思想观念有关。杨志总是以为自己是名将之后,是被形势所逼不得不落草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与这帮人为伍。于是,不管什么大小战事,杨志从不主动请战,只是低调地待在一旁。 梁山受招安后,杨志随宋江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战功慢慢也多了起来。因为杨志本来就想为朝廷效力,被招安后,就算还是梁山的人,也是在为朝廷做事,所以杨志十分拼命。征讨辽国时,杨志担任呼延灼的副将,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火星阵。征讨田虎时,杨志随卢俊义攻晋宁,斩杀伪统制秦英。而在简本《水浒》中,他还曾斩杀雾凝州守将偃安。征讨王庆时,杨志与孙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阵。但在追击西京守将奚胜时,中了西军埋伏,被围困在伊阙山深谷中。后幸得双尾蝎解宝走访山民,寻得谷口,方才脱困。 征讨方腊时,杨志刚刚渡过长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县,未能继续随军征战。后病逝,葬于丹徒县山园。征讨方腊结束后回东京受封时,大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是这样追封杨志的:“正将杨志,三代将门之后,国之忠良,封忠武郎。” 这就是《水浒传》中杨志的事迹。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杨志这么个人?如果有,真实的杨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注:方腊(约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腊,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因花石纲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宣和三年(1121)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宋徽宗时还真有杨志这么个人。据史籍记载,这位杨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杨业的后代已不可考。杨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现在史籍中的时间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伙人被连锅端的时间是宣和三年(1121),时间恰巧可以对的上。因此,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这个杨志就是《水浒传》里青面兽杨志的原型,他跟着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后,杨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为“选锋军”(冲锋陷阵的敢死队)统领。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和《宋会要》第一七五册均有记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师、楚国公、领枢密院事、赵佶的宠臣、宦官童贯率兵攻打辽国都城燕京,大军分东西两路,其中的西路军由名将种(chóng)师道统领,他手下的选锋军将领是杨志和赵明二人。种师道是北宋著名将领,在《水浒传》中提到鲁智深的来历时,曾经说他先后跟随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那位老种经略相公就是这位种师道,而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可以说,种师道和种师中都是鲁智深的老上级。 注:《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南宋李焘撰,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史料价值极高。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宋会要》,宋代特设“会要所”修撰《会要》,由宋朝本朝史官范质、谢深甫等编写,共500卷。“会要”是当朝史官收集当时诏书奏章原文,分类排,史料价值很高,先后修纂十次,成书2200卷余,备载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书久佚。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这是关于宋朝本朝历史非常珍贵的资料,可惜的是藏书阁里失火,这些《宋会要》书籍很多都被烧了,只留下残余的几本。
童贯(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被处死。
种(Chóng)师道(1051-1126),字彝叔,汉族,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河南洛阳人,世居住陕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伯父种谔也是名将。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时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种师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之弟。种师中长于军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金兵入侵,他率兵进入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军失约未至,陷入重围,力战而亡。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话说此次北伐辽国,宋军大败而归。几年之后,当杨志再度出现在史籍上时,他已经是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手下将领。杨志的从军经历竟与鲁智深惊人相似,难怪《水浒传》安排鲁智深与杨志一起到二龙山落草,施耐庵其实把一部分杨志的经历安到了鲁智深的身上。 靖康元年(1126),金国大军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大举南下,太原城被金军围困。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奉命前往营救。此时北宋朝廷对军情严重误判,误以为完颜宗翰已经撤退,于是下令让种师中立刻进军太原,而此时种师中的军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援军未到,补给也没有跟上,种师中只好硬着头皮强行进军。 一路上,打了几个小胜仗之后,种师中碰上金军主力。此时,杨志依然是作为选锋军的将领冲在最前面。结果,双方军队鏖战在一起。主帅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也亲自在战场上与金兵浴血奋战。金人极其凶猛,宋军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了,上阵前,每个军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饥,但依旧人人做殊死搏杀。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青面兽杨志一看对方主力部队如此强大,当场吓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战役中,他立了军功却没得到赏赐,思想发生了动摇。他偷眼观看正在拼杀的种师中,心一横,把马一拨,就从小道逃跑了,当了可耻的逃兵,把整个先锋部队交给了金军。先锋一逃走,军心立刻不稳,他的手下也纷纷跟着他逃离战场。紧接着全军溃败!金人利用此机会,调集重兵把种师中重重围困,而种师中率手下数百名战士同金人搏战,几度突围未果,最终身负四处重伤,壮烈殉国。第二年,即1127年,金灭北宋。 这件事在《金虏节要》中也有记载:“河东大小虽有数战,唯孙诩、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其余焦安杰败于团柏,冀景败于交城,杨志败于孟县……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记也。”意即杨志又跟随种师中讨伐辽国,任选锋军统制,在援救太原的时候,在榆次溃退,以至统帅名将种师中战死。杨志溃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国的部队,不战而走。这以后,杨志彻底消失在史籍中,没人知道他的下场如何。这场战役之后,北宋朝廷对于种师中的部队处罚非常严厉。杨志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还害死了自己的主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杨志作为一名武将是非常可耻的。真的是这样吗?
注:《金虏节要》,亦称《金国节要》,宋张汇撰,凡3卷。张汇自金降宋,记金朝见闻。起宣和末,止于绍兴十年,共16年事。此书已佚。《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大段引文多处,从中可窥见此书内容之一斑。
辽朝(916-1125),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209年。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金朝(1115-1234),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天庆四年(1114),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1127年靖康之变灭北宋。天会八年(1130),南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国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完颜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没喝,汉名粘罕,小字鸟家奴,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宗室名将,国相完颜撒改长子。勇猛有谋略,拥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备受信任重用。天庆五年(1115),建议举兵灭辽,大败辽军于达鲁古城。金太宗即位后,建策攻宋。天会三年(1125),大举攻宋,南渡黄河。天会七年(1129),俘虏辽天祚帝,灭亡辽国。制造靖康之变,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天会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间,赠秦国王,谥“桓忠”,配享金太祖庙廷。
历史上关于杨志的记载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队在开掘和扩大济源市龙潭湖片区时,在地表之下2米处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济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对这座古墓进行了保护性挖掘。 该墓葬位于济源市天坛街道办事处柴庄居委会东部、济水西源头龙潭湖的西岸。 墓葬仿地面建筑形式,整体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门、墓道三个部分构成。墓道为竖穴土坑式。墓室青砖砌壁,青砖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顶用条砖层层叠涩内收,形成四角攒尖顶形状。该形制为宋金时期官员贵族阶层常用的一种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砖砌成棺床,上面散放着一具尸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于该墓葬已遭盗窃,考古人员只发现了一块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由墓志可知,该墓于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绍兴九年建成,是济源境内发现的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南宋墓葬,对宋金考古有重要价值。墓志内容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政治、军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义。更为意想不到的是该墓志对墓主人坎坷凄惨的人生经历以及宋金之战等许多重要历史作了详细记述,人们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杨志! 墓志铭全文如下: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阁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川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屡遭湮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祔葬计也。
呜呼!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馀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使马秦立碣。
曹宝刊。
根据墓志记载,墓主杨志(1073-1127)与宋江是同时代人,为河南省邓州淅川人。世代为农,并非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令公之孙”。妻子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仅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下落不明。杨志性情刚烈,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伤人致死而充军。此事与《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杀二少后生配卫州军城、《水浒传》中杨志杀牛二叠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的故事颇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后递进原型关系。 杨志后来落草为寇,至于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志在当时算是“巨寇”,让地方官员十分头疼。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杨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军队。因杨志作战勇猛超群,屡立战功,宋徽宗甚至亲自召见赞誉他。 1122年,童贯率军攻取燕云十六州,杨志隶属于西路军。1125年10月,宋金战争爆发,金军围攻山西重镇太原,为此,宋朝发起了援救太原的军事行动。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战,西路军名将种师中战死,宋军溃败。一些史料将这次战斗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杨志,说他“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然而这并不符合史实,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纲,事后向皇帝上书,解释这件事,说杨志只是跟随大军溃败而已,还称赞杨志在军队溃败后,能够收集残兵败将,“屡次立功,杀退敌马”。李纲先后两次上书,为杨志请功。当时杨志是第三十八阶德“武节郎”,因战功升任第三十五阶德武德郎。 李纲对杨志十分器重,他正准备再次组织援救太原。当时李纲拟定了一个兵分三路的作战计划,杨志隶属于北宋军都统王渊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个出奇兵直取敌后的作战方案,而率领这支奇兵的将领就是杨志,以及贾琼。可是到计划执行时,却只剩下贾琼一人,那么杨志哪里去了呢? 原来杨志被人杀害了,而杀害他的人不是金军,而是宋将!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因与杨志有私人过节,上下不睦,导致交战失利,这事在李纲的诗文别集《梁溪集》中有记载。杨志其时受王指挥领导。“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这就是说,王渊故意委派给杨志难以完成的任务,结果杨志交战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将王渊居然假公济私,挟私报复,借机将杨志囚禁后以军法处置。杨志身处乱世,屡立战功,最终却遭冤杀。“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 在杨志死后三年,王渊激起了“苗刘兵变”,结果被乱兵所杀,得到应有惩罚。杨志无辜而死之事后来被朝廷获知,对王渊治罪,并追赠杨志登州防御使之职,沉冤终得昭雪。杨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让人唏嘘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谋面而又极重情义的部下即立碑者马秦,在杨志被杀之时刚进入杨的部队,属其门之士。他深受杨志的厚恩,所以能够知恩图报,与其他将士火烧了杨的尸首后将骨骼带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为伪齐效力。不过马秦一直心恋故国,与宋朝有联系,后在镇守宿州期间,举州归降南宋。 注:《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大宋宣和遗事》据说源出于宋本﹐但可能经过后人增订。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大概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梁溪集》,又称《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李纲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纲有《建炎时政记》,已著录。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一百二十卷。盖后人续以诗文合编,互有分并,已非复秀之之旧本。此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杂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又以年谱、行状之类六卷附焉。与晁、陈二家所录均为不合,又非宋本之旧矣。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谈佛理,故南宋诸儒不肯称之。然如颜真卿精忠劲节,与日月争光,固不能以书《西京多宝塔碑》、作《抚州麻姑坛记》,遂减其文章之价也。集中有《补宋璟梅花赋》,自序谓璟赋已佚,拟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刘埙《隐居通议》所载璟赋二篇,皆属伪本。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乃称得元鲜于枢手书璟赋,急录传之,枢之真迹旋毁。核其文句,大抵点窜纲赋,十同七八,其为依托显然。然亦见纲之赋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乱真矣。
王渊(1076-1129),字几道,号方渠,熙州人(今甘肃临洮)人,后迁居环州。他轻财好义,善骑射,勇谋兼备。宋徽宗时,应募伐西夏,屡立战功,被朝廷授以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权知巩州宁远寨。诸羌入寇,渊随经略使讨伐获胜,移同总领湟州番兵将兼知临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渊任镇压方腊起义先锋,以军功授閤门宣赞舍人,代理京畿提举保甲兼提点刑狱公事。继而,从延庆攻打契丹,渊率兵数千护道,战败为敌所俘,已而逃归。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团练使。又从扬维忠、辛兴宗破群盗高托山等,因功擢升拱卫大夫,宁州观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总管、都统制。时,赵州吴湛叛乱,渊领兵讨平。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领勤王兵屯驻雍丘,渊为先锋,便以所部归康王(赵构)府。翌年,金国立张邦昌为皇帝。康王在济州命渊领三千兵入围宗庙。渊至汴京说服邦昌除去帝号,拥立康王赵构为帝。康王即位,是为高宗,对渊极器重,誉为柱臣。始置御营司,以渊为都统制,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继而改称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进保大军承宣使。时,群盗蜂起,高宗以渊为制置使平杭州一带盗匪。渊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获全胜。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扬州,高宗仓皇渡江出逃,渊与内侍康履护驾至镇江。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未赶上护驾,怕高宗怪罪于他,便在驾前哭泣诬告王渊专管江上海船,不给他所部兵马渡江。王渊一气之下,斩江北都巡检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渊失众将心。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因渊被重用,嫉妒不服。时,宦官康履专权,与渊关系甚密,及渊入枢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荐,由此更怀恨在心,便暗中与中大夫王世修密谋,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先斩渊,后除康履等宦官百余人。逼高宗退位,拥立先皇幼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史称“明受之变”。渊卒年53岁。宋高宗复辟,王渊案得以昭雪,追赠渊开府仪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孙8人为官。绍兴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孙2人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谥号“襄愍”。子承袭。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齐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马秦驻军恩州(今河北省清河县),杨志妻子马氏扶杨志灵柩葬淅川道,不料邓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时,却举家无亲。最终马秦依照当时老有所终的习俗葬在淅川城东。阜昌六年(1135),墓地一带洪水大发又改葬东杞。阜昌八年(1137)马秦任孟州防御使,便有为杨志迁葬之意。马秦费尽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终于金天眷二年(1139)七月二十五,将杨志的骨骸妥善安葬在济源龙潭寺旁济水西源头。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杨志并非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人,实乃英勇杀敌、忠心报国之大英雄、真英雄也! 由上可知,《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无疑是有历史原型的,而小说的创作,正是将历史的真实事件加以筛选、取舍并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再加工后形成一个艺术化人物,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无论是小说《水浒传》,抑或史料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杨志“心强命不强”,英雄末路,壮志难酬,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这不禁让人为杨志的不幸遭遇感到痛惜、遗憾。(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