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好汉杨志(为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正名)
梁山108好汉杨志(为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正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南宋李焘撰,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史料价值极高。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影印。《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
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著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著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著抓角儿软头巾。
高俅(?—1126),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人称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湖南长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主人公。原为山东省郓城县押司,后上梁山任首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曾向京师为制使,花石纲累受艰难。虹霓气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尘寰。
虎体狼腰猿臂健,跨龙驹稳坐雕鞍。英雄声价满梁山。人称青面兽,杨志是军班。
方腊(约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腊,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因花石纲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宣和三年(1121)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南宋李焘撰,是一部记载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史料价值极高。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宋会要》,宋代特设“会要所”修撰《会要》,由宋朝本朝史官范质、谢深甫等编写,共500卷。“会要”是当朝史官收集当时诏书奏章原文,分类排,史料价值很高,先后修纂十次,成书2200卷余,备载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书久佚。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这是关于宋朝本朝历史非常珍贵的资料,可惜的是藏书阁里失火,这些《宋会要》书籍很多都被烧了,只留下残余的几本。
童贯(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被处死。
种(Chóng)师道(1051-1126),字彝叔,汉族,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河南洛阳人,世居住陕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伯父种谔也是名将。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时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种师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之弟。种师中长于军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金兵入侵,他率兵进入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军失约未至,陷入重围,力战而亡。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真的是这样吗?
《金虏节要》,亦称《金国节要》,宋张汇撰,凡3卷。张汇自金降宋,记金朝见闻。起宣和末,止于绍兴十年,共16年事。此书已佚。《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大段引文多处,从中可窥见此书内容之一斑。
辽朝(916-1125),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209年。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金朝(1115-1234),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天庆四年(1114),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1127年靖康之变灭北宋。天会八年(1130),南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国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完颜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没喝,汉名粘罕,小字鸟家奴,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宗室名将,国相完颜撒改长子。勇猛有谋略,拥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备受信任重用。天庆五年(1115),建议举兵灭辽,大败辽军于达鲁古城。金太宗即位后,建策攻宋。天会三年(1125),大举攻宋,南渡黄河。天会七年(1129),俘虏辽天祚帝,灭亡辽国。制造靖康之变,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天会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间,赠秦国王,谥“桓忠”,配享金太祖庙廷。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阁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川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屡遭湮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祔葬计也。
呜呼!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馀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使马秦立碣。
曹宝刊。
《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大宋宣和遗事》据说源出于宋本﹐但可能经过后人增订。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大概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梁溪集》,又称《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李纲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纲有《建炎时政记》,已著录。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一百二十卷。盖后人续以诗文合编,互有分并,已非复秀之之旧本。此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杂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又以年谱、行状之类六卷附焉。与晁、陈二家所录均为不合,又非宋本之旧矣。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谈佛理,故南宋诸儒不肯称之。然如颜真卿精忠劲节,与日月争光,固不能以书《西京多宝塔碑》、作《抚州麻姑坛记》,遂减其文章之价也。集中有《补宋璟梅花赋》,自序谓璟赋已佚,拟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刘埙《隐居通议》所载璟赋二篇,皆属伪本。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乃称得元鲜于枢手书璟赋,急录传之,枢之真迹旋毁。核其文句,大抵点窜纲赋,十同七八,其为依托显然。然亦见纲之赋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乱真矣。
王渊(1076-1129),字几道,号方渠,熙州人(今甘肃临洮)人,后迁居环州。他轻财好义,善骑射,勇谋兼备。宋徽宗时,应募伐西夏,屡立战功,被朝廷授以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权知巩州宁远寨。诸羌入寇,渊随经略使讨伐获胜,移同总领湟州番兵将兼知临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渊任镇压方腊起义先锋,以军功授閤门宣赞舍人,代理京畿提举保甲兼提点刑狱公事。继而,从延庆攻打契丹,渊率兵数千护道,战败为敌所俘,已而逃归。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团练使。又从扬维忠、辛兴宗破群盗高托山等,因功擢升拱卫大夫,宁州观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总管、都统制。时,赵州吴湛叛乱,渊领兵讨平。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领勤王兵屯驻雍丘,渊为先锋,便以所部归康王(赵构)府。翌年,金国立张邦昌为皇帝。康王在济州命渊领三千兵入围宗庙。渊至汴京说服邦昌除去帝号,拥立康王赵构为帝。康王即位,是为高宗,对渊极器重,誉为柱臣。始置御营司,以渊为都统制,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继而改称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进保大军承宣使。时,群盗蜂起,高宗以渊为制置使平杭州一带盗匪。渊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获全胜。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扬州,高宗仓皇渡江出逃,渊与内侍康履护驾至镇江。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未赶上护驾,怕高宗怪罪于他,便在驾前哭泣诬告王渊专管江上海船,不给他所部兵马渡江。王渊一气之下,斩江北都巡检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渊失众将心。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因渊被重用,嫉妒不服。时,宦官康履专权,与渊关系甚密,及渊入枢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荐,由此更怀恨在心,便暗中与中大夫王世修密谋,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先斩渊,后除康履等宦官百余人。逼高宗退位,拥立先皇幼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史称“明受之变”。渊卒年53岁。宋高宗复辟,王渊案得以昭雪,追赠渊开府仪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孙8人为官。绍兴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孙2人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谥号“襄愍”。子承袭。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