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被戏称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当真是无能蠢货吗)
勃列日涅夫被戏称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当真是无能蠢货吗)结合历史来看,1966年3月,勃列日涅夫被推选为最高领导人,可谓是“名正言顺”。在扳倒赫鲁晓夫的过程中,他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反而总是在私下里显露自己的担忧,时不时地抹眼泪,让人觉得很窝囊。然而事实上,勃列日涅夫并非毫无作为,他利用自己“无能”的形象,有意识地将表现的机会让给谢列平或是苏斯洛夫,巧妙地借助两伙人的力量打击彼此。勃列日涅夫的手段很奏效:1967年,谢列平集团便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谢列平本人被失去了克格勃主席的职位,权力被架空,亲信也被勃氏借助反腐的名号全部清理干净。随后,勃列日涅夫又顺水推舟,将原本地位就很高的苏斯洛夫捧得更高,眼看苏斯洛夫有成为头号人物的趋势,实际上,勃氏早已在暗中将其架空,仅仅留给他“党的灵魂”这样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空头衔。也许有朋友会觉得这几位在赫鲁晓夫那辈苏联领导人面前根本不算啥,但他们同样是从人堆里摸爬滚打跑出来的人精,能够站在权力核心,能力自然不差
作为对苏联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有关斯大林的话题无疑非常多,如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无疑是一位非常富有争议的苏联领袖,但笔者认为,斯大林并非争议最大的苏联领导人,毕竟他性格鲜明,功过都十分显然地摆在那里;要说争议最大的苏联领袖,莫过于勃列日涅夫。
前有赫鲁晓夫,后有戈尔巴乔夫,被夹在中间的勃列日涅夫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人们对勃列日涅夫的印象,无非是好大喜功的他在胸前挂满勋章,高调地将苏联国力一手推向巅峰,提出的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让苏联的盟友们都畏惧不已。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似乎就别无他处了。我们看到历史照片和画像中的勃列日涅夫总是身穿笔挺的制服,英姿勃发,然而真实的他性格却十分软弱,令人哭笑不得。
勃列日涅夫究竟有多怂呢?我们来讲一段历史。1964年初,苏联军队高层对赫鲁晓夫的大包大揽愈发不满,内务部同样难以忍受这位性格古怪的领导人,矛盾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此时,以苏联“头号思想家”苏斯洛夫、克格勃主席谢列平为首的一批实权派人物便开始谋划搞垮赫鲁晓夫。正如我们所知,苏联高层的政治环境向来复杂压抑,大佬们彼此看不惯对方。但在拥有共同政治敌人的情况下,大家又不好撕破脸皮,因此,实权大佬们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推选一个能力最差、影响力最低、最没本事的人充当“傀儡”,一来可以协调关系,二来便于控制,更重要的是,如果计划失败,这个傀儡人物还可以被推出去充当“替罪羊”,性格懦弱的勃列日涅夫自然而然地被选中充当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当他听说自己被拉入伙,搞垮上司,自己坐头把交椅时,居然吓得面如死灰,浑身发抖,差一点当场晕过去。稍微缓过来一点,勃列日涅夫就瘫倒在同事怀里痛哭流涕,闹了半天才算消停下来。这还不算,当有人提出赫鲁晓夫有可能已经知道有人企图推翻他时,勃列日涅夫更是带着哭腔喊道:“完了完了,赫鲁晓夫要枪毙我们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五大三粗的爷们闹出这副德性,场面该有多滑稽。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按照日程前往黑海度假。借着这个机会,众人发起政变,向赫鲁晓夫发出通牒。当后者极不情愿地赶回莫斯科参加会议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然而,就算是得到了军队和克格勃的支持,勃列日涅夫站在赫鲁晓夫的对面,依旧是身如筛糠。勃列日涅夫的懦弱令人瞧不起甚至是耻笑,当然了,对于苏斯洛夫、谢列平们来说,这种情况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我们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便是在普通人的工作中,只要不努力,或是稍加懈怠,就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下风;平头百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伫立在权力中心的大人物了。那么,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最终爬到权力之巅,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18年,难道仅仅靠的是“傻人有傻福”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一个细节就可窥得一斑:当赫鲁晓夫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回天时,向高层提了个要求,要在随后的中央会议上说几句话。在这段时期内一直没有什么话语的勃列日涅夫的态度令人感到意外,他当即表态:想都别想。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就至少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勃氏绝非毫无主见;其二,虽然表面上烂泥扶不上墙,但与其他实权派人物一样,他也是有野心的。
另外,我们来看看勃列日涅夫的对手们。首先,苏斯洛夫是典型的“人狠话不多”,他特别不喜欢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尽量避免报刊刊登有关他的文章。苏斯洛夫却非常有头脑,做事很有主张,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领袖人物。后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三驾马车”中,柯西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极。他被视为“务实派”的代表,本身能力就很强,在高层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另外,虽然谢列平的资历比其他几位要小一些,但他毕竟掌握着国家机器;另外,谢列平向来是敢想敢做的人,他曾经为了维护赫鲁晓夫,敢与伏罗希洛夫元帅这样的元老级人物对着干,甚至气得前者指着他大骂。
也许有朋友会觉得这几位在赫鲁晓夫那辈苏联领导人面前根本不算啥,但他们同样是从人堆里摸爬滚打跑出来的人精,能够站在权力核心,能力自然不差。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勃列日涅夫但凡有一点野心,想要坐稳几乎是白捡来的头把交椅,暴露自己的目的或是能力绝非最佳选择;相反,装疯卖傻、顺其自然反而是条不错的出路。
结合历史来看,1966年3月,勃列日涅夫被推选为最高领导人,可谓是“名正言顺”。在扳倒赫鲁晓夫的过程中,他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反而总是在私下里显露自己的担忧,时不时地抹眼泪,让人觉得很窝囊。然而事实上,勃列日涅夫并非毫无作为,他利用自己“无能”的形象,有意识地将表现的机会让给谢列平或是苏斯洛夫,巧妙地借助两伙人的力量打击彼此。勃列日涅夫的手段很奏效:1967年,谢列平集团便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谢列平本人被失去了克格勃主席的职位,权力被架空,亲信也被勃氏借助反腐的名号全部清理干净。随后,勃列日涅夫又顺水推舟,将原本地位就很高的苏斯洛夫捧得更高,眼看苏斯洛夫有成为头号人物的趋势,实际上,勃氏早已在暗中将其架空,仅仅留给他“党的灵魂”这样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空头衔。
在制衡诸多势力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一直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班底。他将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格里申等人提拔为自己的心腹,并拉拢格列奇科元帅等军队领袖,争取军方的支持。不得不说,勃列日涅夫在拉拢人心方面确实有一手:在任前期,勃氏打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政治氛围,他任用柯西金进行经济改革,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在工作上,勃氏对下属并不太过苛责,苏联整个权力阶层气氛融洽,他也因此深得人心。不难预料的是,当尘埃落定后,横亘在勃列日涅夫面前的一座座大山都被铲平,他的地位愈发稳固,直指无可撼动。整个过程不动声色,虽然不显凌厉,但却有条不紊。
如此看来,勃列日涅夫似乎非常厉害,如今历史评价一般,莫非他被严重低估?事实未必如此。纵观勃列日涅夫的生涯,他一直都在尝试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收效甚微。就拿上任伊始那会儿来说,柯西金开了个好头,但勃列日涅夫的能力不足以扩大局面,反而让好的开始白白浪费,苏联经济在一次陷入“斯大林模式”的怪圈。另外,勃列日涅夫政治才华平庸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这也直接导致了苏联权力阶层的贪腐成风,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职位、军衔和勋章,甚至都可以用金钱买到。
另外,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的性格害惨了苏联,他在任时,苏联穷兵黩武式地与西方国家搞军备竞赛,正中对方下怀,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秩序。在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引导下,苏联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等行动,更是使社会主义大家庭出现嫌隙,为最后的土崩瓦解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在1981年举办的“81-西方”军演中,苏军一次性投入了超过10个集团军共计30万人和至少1万个装甲单位的军力,在西方国家面前直播如何推平欧洲,虽然极大地震撼了美国和北约,但对于一场演习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行为都是十分荒唐的。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绝非那些笑话和某些宣传里那样愚蠢和不堪,虽然形象不咋样,但他的权谋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他对权力的掌握和与其他实权派人物的关系,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也帮助他在权力之巅一坐就是18年。然而,就政治才能本身来讲,勃列日涅夫显然十分逊色,他并没有一个卓越政治家的能力和魄力,勃列日涅夫时代高开低走,经济模式日益僵化,国内官僚主义和贪腐现象加速,国际关系恶化。1982年11月10日,当勃列日涅夫逝世时,苏联已经被种种问题折磨得摇摇欲坠了,甚至连戈尔巴乔夫都嘲笑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病夫政治”是“体制濒临死亡的象征”。
可怕的是,勃列日涅夫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无能,反而让权贵们过得十分“舒服”,他们也乐意让勃氏坐在头号交椅上维持这种局面。正因如此,苏联社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他的时代骤然加剧,以至于积重难返。史家有说“苏联亡于勃列日涅夫”,如此看来此言非虚。与不动声色地夺取权力时一样,勃氏在统治苏联的18年里,也不声不响地给这个强大的国家种下了不可逆转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