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性(供给创造需求关于年轻人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性(供给创造需求关于年轻人就业的思考和建议)在西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长期存在“受教育者失业”现象,这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薪资等要求也随之提高,但社会招聘需求未必与之相匹配。而我国这些年来各大学扩招现象较为普遍,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去年中国18岁学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明显高于6年前的40%。在美国,这一比例多年来一直稳定在40%左右。大部分应聘者在读期间已经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上,不仅影响学业,而且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过度内卷,反而不能体现出自身的特长和个性,还不如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择业,或能让自己职业生涯的道路越走越宽。主要原因是今年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大,今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大学生毕业生的“供给”创了历史新高,但上半年GDP增速却显著低于2021年,在新增就业机会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不过,预计8月份以后随着大学
近年来,年轻人的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20年疫情后该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何我国一方面面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新增就业形势良好,调查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又挥之不去?本文对年轻人的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化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提出建议。
毕业大学生首次突破千万:
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错位
随着我国各地疫情的好转,7月份各项经济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从4月份的6.1%高位,回落至5.4%。但为何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往年显得更大呢?
主要原因是今年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大,今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大学生毕业生的“供给”创了历史新高,但上半年GDP增速却显著低于2021年,在新增就业机会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不过,预计8月份以后随着大学生毕业季的过去,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会降低择业预期,“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会有所改观,职业匹配度也将有所提高,故下半年年轻人就业压力将逐步减小。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职业供给的不匹配问题。例如,不少毕业生希望选择“旱涝保收”或“金饭碗”的岗位,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14年超百万人,2022年共有约2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录比达到了68∶1,不少岗位都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此外,金融行业也是大学毕业生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内卷非常厉害。
我在金融行业的管理岗位上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历,面试过非常多的应届毕业生,强烈感受到近些年来金融行业应聘者们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用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来形容并不过分。但发现近年来简历的雷同性越来越高:大部分应聘者都擅长演讲(有演讲比赛获奖纪录)、擅长长跑(表明有吃苦耐劳精神),而且多为学生会副主席以上(说明具备管理和组织能力),具有各类专业证书如CPA、CFA(大部分过2级)、英语、计算机等,同时又在多家头部金融机构实习,等等。
大部分应聘者在读期间已经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上,不仅影响学业,而且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过度内卷,反而不能体现出自身的特长和个性,还不如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择业,或能让自己职业生涯的道路越走越宽。
在西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长期存在“受教育者失业”现象,这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薪资等要求也随之提高,但社会招聘需求未必与之相匹配。而我国这些年来各大学扩招现象较为普遍,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去年中国18岁学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明显高于6年前的40%。在美国,这一比例多年来一直稳定在40%左右。
我国大学过去为了扩大规模而持续扩招,也使得社会用工方面供过于求,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仅为5833元,已经显著低于蓝领工人的平均月薪6667元,因此,至少在平均薪资方面,白领的优越感实际上正在消失。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制造的上游,在德国等高收入国家受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都较高,而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则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
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因此,我国年轻人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只要更面向人才短缺的行业,更注重技能培训,则就业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从今年开始,我国第二次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将大规模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且持续时间将超过10年以上,这意味着我国今后十年将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下降,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缺口较大,这将给年轻人的择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疫情反复影响服务业就业:
但催生灵活就业的比例上升
从前7个月的数据看,我国接触性服务业的销售收入下滑依然比较明显。如1-7月份,我国餐饮业的收入同比下降6.8%,商品房的销售额下降28.8%。此外,旅游酒店、航空业等,都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行业,这是导致服务业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而且,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多以年轻人为主。
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就业的模式就被越来越多地采纳。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灵活用工能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但主要并不在于薪酬,而是五险一金等福利及各类税费;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使企业更能应对疫情突发和季节性变化的需求。对于从业者而言,尽管缺乏五险一金等保障,但总比失业状态要好,而且有些灵活就业者本身就有一份正式工作,灵活就业可以增加收入来源。
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灵活就业起步较晚,2014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才正式开始发展。不过,目前灵活就业发展或已步入快车道,首先,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催生大量的灵活就业;其次,与美国和日本类似,产业转移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带动零工市场扩大并进入快速发展期;最后,从海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经济下行往往会促进灵活就业方式的应用,疫情的冲击或将推动灵活用工在雇佣模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过去10年来,我国灵活就业占比稳步增长。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中的个体就业人员,对应着灵活就业中自雇型和自主就业的部分群体。我国城镇个体就业人员规模从2001年的2000万人左右稳步扩大至2019年的1.2亿人,占城镇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也从8.8%升至25.8%。整体来看,城镇个体就业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就业的增速,尤其是2014年后,个体就业人数的增速中枢稳定在11%,而城镇总就业人员的增速平均仅不到3%。
个体就业人数增速远快于整体就业人口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据市场调查统计,灵活就业者中约超过八成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而50岁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仅占5%左右。这与灵活就业岗位的特质有关,同时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更大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反映出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之下,灵活用工岗位的信息化程度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更高。
我国灵活就业的年龄分类
来源:《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中泰证券研究所
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率:
核心在于更新观念
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灵活用工成为正式的就业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灵活用工应运而生。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经济出现滞胀导致失业率攀升,各国开始推动灵活就业给劳动力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灵活用工市场也迎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我国经济从2011年开始就步入了转型期,即经济增速下降,但经济结构在优化,新旧动能开始转换,越是到了经济转型的时候,越需要自下而上推动创业和创新。世界银行曾发布报告称,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基础推动下,灵活就业有可能成为新的就业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电商,是在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时去Bestbuy买电脑,发现这家著名连锁店的铺面已经很小,大部分商品都没有,也没有我需要的电脑型号,与当时的苏宁、国美琳琅满目的超大店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后来发现,通过亚马逊平台购买你想买的商品非常便利。
如今,我国电商的规模已经大幅超过美国,中国的电商规模在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25%,而美国仅11%。在商品供给方面,阿里平台商家数约为亚马逊北美商家数的2倍,阿里平台SKU数量约为亚马逊平台SKU数量的3倍。在用户方面,2022财年,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10亿,而美国网络用户仅3.3亿人,中国电商消费需求更加复杂、多元。
中国电商规模大幅领先美国
来源:Euromonitor,艾瑞咨询,国家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而且,相比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一枝独秀,国内电商市场则由集中到多元化,更加健康。在过去近三年的疫情中,已经证明电商平台所带来的购物便利性和安全性是传统商业模式无法达到的。当下多地持续的高温天气和零散不断的疫情,使得不少商铺、餐饮店和娱乐场所等不得不关门,这也印证了世界银行的调查结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等基础技术的推动下,灵活就业可能成为新增就业的主体。根据国家十四五电商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的电商相关从业人数达到6015万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7000万人。
我认为,依赖房地产作为经济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即将过去,这将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供需带来显著影响,如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需求会大幅下降,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大幅下降,或将对公务员的需求带来抑制,经济结构所面临的这些深远变化或将减少全社会“金饭碗”、“铁饭碗”的数量。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对GDP的贡献将随着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而回落,金融业也将随之收缩;随着欧美经济的滞胀,出口对GDP的贡献可能也将承压。稳增长主要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这也是全球经济的共同特性,而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那么,这一经济拉动模式会否被改变呢?我想一定会的,目前我国95-00后已经成为了消费主体,这一年龄段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70-80后有很大不同,后者的消费率偏低而投资率偏高,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处在房地产的上行长周期中,而95-00后的父辈们大部分已经配置了房子。
95后及00后基本是1965-75年间出生的“富裕世代”的子女,本身享受家庭财富的传承较大。从贝恩公司发布的《2018年中国奢饰品研究报告》中看,千禧一代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父母的资助是他们购买时尚奢侈品的资金来源之一。同时,新世代的人群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该人群住房拥有率高达70%,因住房产生的负债压力较小。
我国千禧一代住房拥有率高达70%
来源:贝恩咨询,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我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既是消费主体,同时也是创业主体,唯有同代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创造出我国消费最大群体的各类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如反映95后—00后消费习惯变化的“世代新消费”,诸如:国货、直播、游戏等业态。
总之,当下年轻人已经成为我国的消费主体,同时,经济转型时代也赋予了年轻人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可能成为创业的主体。从全球看,中小企业提供了90%的就业机会,为何一定要到大公司或政府部门谋职呢?今天在韩国,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重高达50以上,而且创业成功率非常高。
如何实现低成本创业:
可否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
这些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年轻人创业已经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如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如最低第一年只要交3万元就可以了。此外,还可以享受一定期限的所得税减免优惠。同时,银行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等。
这只是国家级的鼓励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各地方也出台了各种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房租减免、低息贷款等。因此,不要把创业想象成投资成本一定很高昂。
这两年来,随着国内各类社交APP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的不断涌现,借助互联网电商或社交平台进行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不少年轻人很有韧劲、思路广阔,善于捕捉新的趋势。例如,比如有一位90后的淘宝商家,今年的联名款火出圈,这背后就有年轻人特有的嗅觉。这家六年前的小小汉服店,如今已做到淘宝汉服店铺排行榜第一。
我认为,中国当下的年轻人已经步入当年日本经历的“第三消费时代(1975-2004年)”,其消费特征为:消费群体开始从物质消费转向服务消费的消费升级,家庭消费转向个人消费,社会消费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例如,有一家经营小宠物的淘宝店,店主在江西老家养殖甲壳虫,主要消费群体是宝宝和宝妈宝爸,每月可以卖出一千多只。店主的梦想是养殖一只可以打破吉尼斯纪录的甲壳虫。开了淘宝店以来,每年营业额超过百万元。
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萨伊定理”,核心观点是“供给创造需求”,尽管他的理论颇受争议,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有些供给确实能带来巨大需求。如过去两年来盲盒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追捧的现象,就是一个例证。已经举办了7年的“造物节”,其实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一种集体性活动。造物节起源于2016年,是展现年轻人创造力的年度盛事,年轻的淘宝天猫奇货店铺店主带着“神物”齐聚线上线下展览,来逛展体验的大部分也是年轻人。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个“造物”活动与年轻人“就业”和“创业”这两大关键词紧密相关。过去两年,淘宝天猫新增了2100多个实物商品叶子类目,并从中产生了超过100条过亿新赛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萨伊定理”的正确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阿里研究院调研了造物节小微商家,发现小微企业“敏捷创新”的新趋势:从细分市场切入,满足特定群体小众个性化需求,产品飞速迭代,企业小步快跑。这也说明,年轻人创业的优势是找到差异化竞争力,而细分市场是他们很大的机会。
造物节其实也是一个“趋势发布场”,曾在造物节走红的汉服、JK和Lolita,从小众需求变成了百亿体量的“三坑”市场。2016年第一届造物节就力推宠物用品,如今已经全面走向了智能化。担心宠物孤独来陪伴它们的机器人是重要的类目。
“造物节”今年的主题是“明日之境”,目的在于提升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今很多热销的消费品,其盈利多不在于成本的下降,而是靠创意来提升毛利率。此外,有两组数据与我们想象的或许有差距:
一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电商创业的热度不降反升。这一方面是实体零售行业的线上化仍在继续(较高的人口密度使得线上零售比美国发展的空间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商创业门槛低(淘宝是零佣金),许多人选择“轻创业”来解决“自就业”。即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创业本身也是就业的组成部分。如截至7月31日过去一年里,淘宝天猫净增了近120万商家,增量与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均翻了一倍多。
二是,与社会调查呈现的年轻人都向往“考公”之路求安稳有一些反差,年轻人仍然是愿意创业的,尤其今年是00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已经有相当规模的00后正在创业。从80后就有这个趋势,许多人把开淘宝店看作人生第一次创业,在上学时开店赚零花钱,毕业后迅速投入了创业。年轻人的观念也有改变,过去是不好好念书做淘宝,现在博士做淘宝也挺多。
从智联招聘网上的数据中,也发现应届生去单位直接就业的比例已经从2020年的75.8%下降到2021年的56.8%。而造成应届生直接就业比例较快下降的并非是考研等继续学习,而是所谓“自由职业”和“慢就业”的翻倍式增长(这两项合计的比例由2020年的13.9%上升至2021年的28.6%)。
2020年及2021年应届毕业生去向
来源:智联招聘,中泰证券研究所
在淘宝上,90-00后商家数合计400万,其中,00后商家数已经接近100万。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阿里研究院对造物节小微商家的调研和测算,国内18-30岁的年轻人,差不多每80个人里就有一个淘宝卖家。
创业与创新总是连在一起的,同时创业与就业也自为一体,年轻人代表未来,因此,除了国家层面给予的各类优惠政策外,相信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也会为年轻人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提高各类帮助如,在开店方面简化流程、运营方面减少成本并提供流量、在提高技能方面提供培训服务等。淘宝最新发布的“创业20条”,聚焦降低经营门槛、减轻经营成本、提高经营能力等3个方向,助力中小商家成长和品牌孵化。大学生创业单设专项,淘宝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的“大学生电商创业就业季”已经上线。
总之,年轻人就业率的提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只要从政府到企业,都给予方方面面的关爱和帮助,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增大,中国年轻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