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经济危机时间表(解读八次经济危机)
第二次经济危机时间表(解读八次经济危机)由于中方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人的援助自然就随之中断了,这一中断导致了中国的第一次危机。最终,我国选择了苏联的资金,拒绝了欧美列强。但是苏联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苏联在提供给中国技术和财政资源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苏联远东军事战略的要求,严重威胁到中国的主权独立。毛主席当时回应苏联方面时表示:“你们把中国拿去吧。我上井冈山!”我们先来说说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实现国家工业化,因为唯有国家工业化才能维护主权独立。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自然也是一样。由于新中国的资本极度稀缺,势必仰仗外国资金,但是任何帮助都要付出代价,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主权独立。
在童话世界里面,一切都简单明了,角色都有单一的属性,敌人永远作恶,好人一生行善。但是,现实不是童话,现实绝不简单。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博弈。童话是静态的,而博弈是动态的,要了解真实的世界,我们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入手,搞清楚真正的利害关系,这样才能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了解真相。在今天的这本《八次危机》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温铁军教授,了解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很少被媒体宣传的数次危机。
接下来,我将从三大现实问题领域入手,认识真实的中国,以及以1993年大危机为例,了解建国以来的八次危机这两部分出发,带领大家回到历史现场,在温教授的带领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片段中发现贯穿于其中的连续逻辑。
下面就进入第一部分的解读,从三大现实问题领域入手,认识真实的中国。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既然本书讨论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数次危机,自然主要聊问题,作者温铁军教授告诉我们,有三个领域的问题,始终贯穿于建国以来数次危机中,对这三个领域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是理解危机的基础。这三个领域的问题分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政治体制领域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领域的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实现国家工业化,因为唯有国家工业化才能维护主权独立。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自然也是一样。由于新中国的资本极度稀缺,势必仰仗外国资金,但是任何帮助都要付出代价,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主权独立。
最终,我国选择了苏联的资金,拒绝了欧美列强。但是苏联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苏联在提供给中国技术和财政资源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苏联远东军事战略的要求,严重威胁到中国的主权独立。毛主席当时回应苏联方面时表示:“你们把中国拿去吧。我上井冈山!”
由于中方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人的援助自然就随之中断了,这一中断导致了中国的第一次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政治体制领域的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党希望延续这一制度,但是,由于条件不成熟,因此建国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地方为主的资本化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中央财税占比长期在30%以下,打个比方,地方收到100元税收,70元自己留着,30元交给中央。这种比例根本不可能形成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约束。
在大炼钢、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央财税占比更是下降到不足20%,很多地方政府各行其是,但所犯的错误和责任却需要中央承担。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各地地方官员利用有限的资本,加速资本化,将成本直接向民生和环境转嫁。GDP的发展是快了,但民怨也随之加大,很多地方涸泽而渔,造成的综合性制度成本,直接威胁到国家稳定。
对于这种情况,中央能限制地方的手段有限,只能靠“双规”来管理地方干部,避免地方带头抵制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风气的蔓延。
第三个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和苏联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普通人不太能感受到。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大家都深有体会。
欧洲国家在发展的时候,把代价转嫁到非洲和南美洲殖民地。而中国发展的代价则转嫁到了农村。
农村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作出牺牲,另外一方面农民在城市里打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导致很多农民无法融入城市,又回不去农村,这就为中国社会的不安定埋下了隐患。
第二部分,让我们以1993年大危机为例,了解建国以来的八次危机。
在很多国人眼里,自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就不曾发生过危机,无论是1997年还是2008年,我们都置身事外。
事实上,在作者看来,每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国都未能幸免,只不过是换个名字告诉大家而已。三年自然灾害是第一次危机的代名词,其本质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中国的粮食都拿去还苏联的债。1997年的国有银行市场化改制其实是为了应对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以及中西部和农村的基建投资、家电下乡、出口退税等等,其实都是国家应对次贷危机的具体策略。
下面,我们具体来阐释发生于1993年的中国第六次危机。
1993年的危机被誉为中国的分水岭,因为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开始走向外向型经济,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的压力可想而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表示发展才是硬道理。之后各地开始盲目发展,导致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项目热。各地政府钱不够用,盯着中央政府印钱,导致央行向市场投放了过量的货币。
1993年,中央面临财政、金融和外汇三大赤字的严重问题,宏观经济措施如果再没有大动作,后果不堪设想。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我国政府出台了三大措施,以应对三大赤字问题。
首先是外汇改革。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贬值57%,此举使得出口额在1994年大幅上涨,实际出口量几近翻番。
其次是信用扩张。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吃光了全部银行资本金,还吃了一部分银行存款,加上当时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火热的投资需求下,光发货币已经不够了,只能同步发国债。
最后是分税制改革,以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由之前的中央三十,地方七十,改为对半分。地方为了弥补收入缺口,开始了疯狂的“卖地赚钱”策略。
卖地之外,各地还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强行把大量国企卖了换钱,弥补地方财政缺口。这一举措导致了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4800万国有部门和城镇企业单位的员工下岗。
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从三大现实问题领域入手,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我们了解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焦点是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体制领域的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城乡二元结构领域,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所有代价都转嫁到了农村。
在第二部分,我们以1993年大危机为例,了解建国以来的数次危机。从1958年苏联中断支援中国所引发的危机,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风波,每一次全球危机对中国都有影响,只不过换了个名字为大家所知。最后,我们近距离了解了1993年大危机下的大改革,1993年的危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分水岭,意味着中国开始走向外向型经济道路,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以上就是《八次危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解读,了解到,虽然官方没有大肆宣传,但是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危机,这些危机对今天的中国有深远的影响。温铁军在本书中多次强调,我们要脱掉“有色眼镜”,通过理性的角度看待经济问题。当年,毛主席反对民粹主义,他提出,必须在城市促进私人工商业、在农村发展中农经济、保留富农经济、构建城乡轻纺产业和农产品的交换市场,以此来为构建大工业形成资本累积。毛主席提出,我党必须在完成工业化、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之后,才能和全国人民商量,并在得到同意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从今天看,这种思路完全符合一般后发国家发展经济的规律,但是在当时这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坚决不允许私人工商业、地主阶级的存在。这种绝对化的思维,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