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米饭大师课(这个研究中心里)

米饭大师课(这个研究中心里)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华南农业大学。种子“上天”更宝贵迄今为止,该中心已经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米饭大师课(这个研究中心里)(1)

研究人员逐一对米样进行多方面评价。

米饭大师课(这个研究中心里)(2)

存放在“人工气候箱”中的水稻种子。

米饭大师课(这个研究中心里)(3)

研究人员在给种子量“身高”。

开饭啦!日前,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群研究人员围着电饭煲,认真品尝新鲜出炉的12种米饭,变身名副其实的“干饭人”。原来,这是他们检验成果的重要环节,哪个样品得分最高,就极有机会进入田间地头推广种植,端上寻常老百姓的餐桌。

迄今为止,该中心已经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种子“上天”更宝贵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华南农业大学。

据悉,中心与国家航天工程计划紧密结合,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下,先后开展了24批次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2020年,该中心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首次“派出”40克、约2500粒水稻种子,随“嫦娥五号”绕月飞行,现已返回地球以供下一步的实验,引发外界热切关注。

为什么种子要大费周折地上天入地?该中心副研究员王加峰介绍说,这实际上属于在全球独有的航天诱变,种子生存空间环境的改变将会大幅改善品种的性状如产量、品质、环境适应性等,从而加速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我们也能在地面模拟部分空间环境,但这样耗时、效果还不一定好。我们此前多次利用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等开展种子空间搭载实验,但此次和以往不同,嫦娥五号地月往返共23天,空间飞行距离接近80万公里,由于脱离地球磁场的保护,深空与近地轨道的环境差异巨大,为水稻基因变异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这批种子相当宝贵,我们会精心培育、全方位研究每一粒种子,筛选出有利的基因,与其他的优良基因相结合以进一步用于新品种的快速培育。”在他看来,种子从探月归来到真正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还要走一条漫长的道路,乐观预计2-3年左右会有第一批产品出现,系统全面地完成研究将耗时5-10年。

为米粒界“大长腿”

测身高称重

记者探访该中心时,目之所及皆是高精尖的技术设备,一件类似冰箱一样的装置令人好奇。据介绍,它名为“人工气候箱”,事先设定好温度、水分、光照等指标,各种各样的水稻种子被放在培养皿里,有的发出嫩芽,有的已经长成青苗。王加峰介绍,这样的试验虽然传统,却是整个研究的关键一步。

华南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稻是该中心重点研究的对象,广东人最爱吃的丝苗米便名列其中。怎样的丝苗米才合适用做研究?来自中心作物育种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就在做初步的甄选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林春资同学在用尺子量十粒米的“身高和腰围”,非常考验耐心,“将它们头尾相接,优质的米粒长大于6.5毫米,必须要大长腿,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因为长了研磨时就容易碎,长宽比大于3.5比较合适。刚开始我感觉有点乏味,慢慢就好了”。郭敏同学负责通过仪器称重,“千粒重小于21克,太胖的肯定不能要。”她坦言,专业学习虽苦犹乐,“最初是觉得枯燥,还要会坐冷板凳,但慢慢享受就对了,我们在做一件很自豪的事,为了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国家发展,这点苦不算什么”。

在隔壁房间,二年级的同学就在进行高通量基因分型,借助计算机辅助,能将优异基因筛选出来,“它的原理和核酸检测类似,但还要更复杂。首先提取DNA,进一步地进行PCR反应,然后利用KASP、毛细管电泳等基因分型技术,筛选出目的优异基因。这一过程类似看样品是阴性还是阳性,我们是给目的基因标记好颜色,利用不同的分型技术筛选出颜色相符的基因。以前受限于技术,只能做低通量,现在可以做高通量了,效率高了很多”。

新品种推广应用达5000万亩

经过前期试验、田间试种之后,一批米样就出来了。研究人员需要品尝用它们煮成的米饭,决定品种是否优质和适宜推广。1月27日上午11时许,又一批2020年晚造稻米品尝的米饭出锅了。研究人员认真逐一品尝,对每一个米样从气味(香)、外观、适口性、滋味和冷饭质地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并在打分表中仔细进行打分。

研究人员杨瑰丽博士介绍说,像这样标准严格的稻米品尝,他们每一年要至少举行10多批次,对田间农艺性状有优势的品系或杂交稻组合进行最后的稻米品质检验,“经过层层的筛选,最终挑选出农艺性状好、好看又好吃的品系或组合,进入后续的品种培育程序。”

据了解,截至目前,结合航天诱变、高通量基因分型与传统育种技术,中心鉴定了一些优异基因并高效创制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异种质,共获得各类专利31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2项,培育高产优质绿色植物新品种67个。新品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达5000万亩,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推动了我国生物育种技术进步,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助力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作者:曾俊

来源: 广州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