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ai超算(商汤为什么要建)
商汤ai超算(商汤为什么要建)通用的 AI 基础设施011 月 24 日,落座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正式启动运营。其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 56 亿元、一期机柜数量 5000 个。设计算力为每秒 3740 Petaflops(1 Petaflops 为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人工智能的算力中心是鹏城实验室的鹏城云脑 II,输出 1000 Petaflops 算力。作为亚洲最大的 AI 软件平台公司,商汤科技很早就开始思考「基础设施」。对于商汤来说,面对的是复杂多样的场景,要源源不断提供各种算法,对基础设施的思考自然更为全面:它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也是为更多行业提供 AI 服务的物理基础。算力仅仅是一个指标的维度。更大的算力,意味着能够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但是更关键在于「怎么能让这么大量的数据,进入到同一个算法网络中。」商汤科
如何持续做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这是属于商汤的「过程性资产」。
作者 | 凌梓郡
虽然「通用人工智能」到来尚远,但 AI 为各行业提供颠覆性「工具」的能力已经毋庸置疑。提供「工具」的前提是基础设施。
以 2021 年最引人瞩目的科学突破 AlphaFold2 为例,AI 用「暴力计算」的方式,准确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解决了困扰结构生物学家 50 多年的难题。在这项突破背后,离不开谷歌提供的算力资源:128 块 TPU V3(大约相当于 100-200 个 GPU),运行了数周。
1 月 24 日,落座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正式启动运营。其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 56 亿元、一期机柜数量 5000 个。设计算力为每秒 3740 Petaflops(1 Petaflops 为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人工智能的算力中心是鹏城实验室的鹏城云脑 II,输出 1000 Petaflops 算力。
作为亚洲最大的 AI 软件平台公司,商汤科技很早就开始思考「基础设施」。对于商汤来说,面对的是复杂多样的场景,要源源不断提供各种算法,对基础设施的思考自然更为全面:它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也是为更多行业提供 AI 服务的物理基础。
算力仅仅是一个指标的维度。更大的算力,意味着能够处理更大量的数据。但是更关键在于「怎么能让这么大量的数据,进入到同一个算法网络中。」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解释说。
01
通用的 AI 基础设施
商汤对 AI 基础设施的探索从 2018 年就开始了。
2018 年,商汤进行了原型机的预研项目,将 1000 块 GPU 卡连在同一个网络上,加载数据,并进行运算。在同一个网络上运行的难点在于,存储、计算、内部网络传输,这几个子系统之间需要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
那时,商汤在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案例经验和实验场地条件下,进行项目预研。到了 2020 年 3 月,AIDC 立项启动,7 月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动建设。仅仅用了 168 天,就完成了从开工建设到结顶的过程,刷新了临港建设的新纪录。杨帆表示,「我自己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的软件公司的负责人,头一次去干土建项目,真的是感慨万千。」
目前,商汤的业务主要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以及智能汽车四个板块。在这个四个板块之下的「底座」,就是「SenseCore 商汤 AI 大装置」。而 AIDC 则是「底座的底座」。
SenseCore 商汤 AI 大装置是软硬一体的超大型通用 AI 基础设施。AIDC 是 AI 大装置的物理承载。在这个物理基础上,运行着深度学习平台、以及超过 22000 个商用模型形成的模型层。
AIDC 的能力体现在「算力真正可以被连接在一个大的网络里,去做共同训练」。
技术亮点上,AIDC 拥有「大规模数据处理及高性能计算能力」。分布式的任务调度系统,可以在成千上万个 GPU 上动态调度数以万计的计算任务。与之匹配,数据的输入/输出(IO)也会面临巨大压力。存储和 IO 系统必须要支持数据的快速随机访问。商汤 AIDC 允许训练任务每秒加载超过两百万张图片,保证训练任务可以全速运行,不必等待数据。
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基础设施搭建的是一套系统。系统搭建得好,就能让系统内的数据发挥更大价值。
有了 AIDC 作为底层支撑,商汤提供服务的模式也随之优化。在过去,商汤以售卖软件的形式向客户服务。而有了 AIDC 之后,服务模式将更加接近云计算,直接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在使用过程中,像系统升级、迭代算法更新,可以在后台自动化实现。
「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
02
用大模型,降低创新成本
作为 AI 领域的头部企业,商汤一路走来历时 7 年多。杨帆表示,AI 产业经历了五、六年发展,新的趋势是产业链的分化。当 AI 进入不同的场景落地,经过了初期,面对更多分化的场景、中深度的需求。「创新的成本高」,成为了新阶段遇到的问题。其它行业期待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匹配的算法,以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理解,AIDC 便是商汤在新阶段,降低创新成本,提高服务能力的「解法」:解决对多任务、多长尾场景覆盖的核心瓶颈问题。
比如,在传统的工业生产线上,客户希望 AI 算法能够检测钢铁的焊缝是不是符合标准。这个行业本来没有与之匹配的智能软件和平台,应用的矛盾就在于,以尽可能小的预算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如果「一个算法本身要花几十万、上百万,算法确实有用,但是太贵了。」
如今,面对这样的需求时,商汤「通过 AIDC 的支撑和加持,能够让算法的生产成本下降到过去的 1/10。」
要实现成本下降,就要充分利用大模型带来的优势。AIDC 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可以衍生出超过 2 万多个商用模型,帮助产业界以极低的下游数据采集成本,快速验证多个新场景。
AI 行业里近年来出现了「大模型」的趋势。「用预训练大模型,去指导小模型的训练,实现跨场景应用方向。」杨帆介绍,AIDC 能够更好地支持大模型,再用大模型指导长尾模型的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训练,从而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大模型如何帮助实现长尾的细分场景呢?例如,有地方提出需求,希望算法能够检测到有人落水,然后发出通知,相关人员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前往救助。
解决这个长尾场景的难点在于,落水的视频素材本身就不多,样本数据就不多。那么采用大模型的思路,不是单独训练识别落水素材的算法,而是先用各种人类行为的视频素材作为数据。在更广泛的范围收集大量数据,训练出大模型。再用这个模型作为「老师」,训练出一个只会识别落水行为的「学生」。这样,只需要较少的样本数量,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识别结果。
使用大模型作为支撑的好处在于:遇到频率低,不常见的应用需求时,基于少量的专有数据,使用小样本达到结果。
03
助力国产芯片产业化
预计到 2024 年,所有服务器全部到位时,AIDC 国产化的硬件比例将超过 50%。
人工智能是软件硬件一体化的产业进程,芯片厂商也需要拥有解决软件适配问题的能力。而商汤搭建的 AI 基础设施的综合角色,可以使其在硬件、软件、应用的产业链上起到重要的沟通的作用。
作为 AI 基础通用设施,本身就包含了硬件层、平台层以及软件系统,同时连接着下游应用厂商。商汤与硬件、芯片厂商做适配,拉通应用侧需求的同时,也帮助节约其研发费用和时间成本。「整体上,加速了他们的市场化进程,帮助降低整体成本。」杨帆说。
除了促进国产芯片的市场化进行,商汤也正在探索从芯片、服务器、训练框架、算法到行业落地的 AI 生态。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多个行业伙伴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算力产业生态联盟」。整个生态的探索分为前、中、后期。
杨帆介绍,在前期,配合芯片设计和流片的节奏,商汤定期组织深度闭门研讨会,让来自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计算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交流,「希望尽可能在最开始,通过讨论交流,对于软硬件的边界,形成一个足够标准、通用的接口层的定义。」目的是在之后的软件和硬件迭代中减少无用功,降低成本。
在中期,在国产芯片适配完成,投入 AIDC 运营之后,商汤将扮演评估的角色,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四研究院)建立「CESI-SenseTime 人工智能算力及芯片评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算力和芯片标准制定、人工智能芯片测评工具开发,提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芯片测试验证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支持。「这个实验室未来将成为一个测评机构,对每一款国产芯片的 AI 服务器,我们会提供一个相对中立的、第三方的,更加权威的评估评测。」
在长期看来,商汤也会把尽可能把优质的 AI 芯片及其服务器,导入整合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及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中。
从技术创新的原点出发,到最终成为客户价值,中间包括了许多环节。从一个研究前沿算法的团队起家到亚洲最大的 AI 软件公司,历经七年,商汤积累了许多经验。
如何在技术持续创新、高速迭代的环境下,持续做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杨帆总结,「在推动创新产业化这件事上,我们内部有大量的积累和沉淀」,这是属于商汤的「过程性资产」。当将技术创新到产生客户价值的周期不断缩短,甚至短至三四个月,「我觉得这是商汤今天某种意义上,对行业或产业而言,更大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所在。」
*头图来源:商汤科技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