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的枸杞红了(青海柴达木的枸杞红了)
青海柴达木的枸杞红了(青海柴达木的枸杞红了)柴达木枸杞以其饱满的果实丰富的营养闻名于世(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枸杞花开(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据了解,乌兰县2021年,枸杞种植面积2.58万亩,枸杞产量4200吨,实现产值达1.3亿元。县域内逐步形成了宁杞、柴杞合理搭配特色枸杞产业种植格局。目前大约有1000多人从事枸杞采摘,他们来自四川以及当地,每天每人的采摘收入近200元。乌兰县共培育了海西真诚农业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乌兰县神杞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瀚海枸杞种植合作社,种植枸杞100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3家,规模在300亩以上枸杞种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达6家,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余家。先后注册了“金子海”“雪珠”“牦牛山”“柴达木”等商标,建立了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入海西州柴达木绿色枸杞电商基地、乌兰县枸杞电商基地,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都设有直销(代理)网店,建成年制干能力100吨以上枸杞烘干线7条,保障了枸
央广网西宁8月16日消息(记者 张海东)初秋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腹地,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柴达木枸杞丰收季。枸杞作为柴达木盆地特色种植产业和支柱型农牧产业,以其优秀的品质闻名于世。每年秋季,柴达木盆地上红彤彤的枸杞挂满枝头,也映红着杞农的脸庞,田野中硕果累累的枝头和忙碌的采杞人都成为秋日里一道风景线。
8月14日清晨,在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一片枸杞田中,来自乌兰县的张起莲忙碌着采摘枸杞,她熟练地采下果实放入手中的小盆,不一会盆里就已经盛满了红红的枸杞。她告诉记者,从2015年起每年秋天采摘枸杞,八月到十月两个多月的时间她可以获得八千多元,为家庭增加了收入。
又是枸杞丰收时(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乌兰县民惠枸杞营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红霞告诉记者,2011年她创立了自己的枸杞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流转土地480亩用于种植枸杞,她的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小有规模的企业,每年秋季有一百多名来自省外和当地的枸杞采摘工在她的合作社里采摘枸杞,合作社建设了职工宿舍22间,仓库2间,厂房2栋,烘干设备8套,色选设备1套,为当地农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向了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她还注册了“乌希”枸杞商标,开展枸杞的深加工包装及网上销售。2021年合作社枸杞总产量达19万斤,实现销售产值384万元,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带动周边农户13户,以服务社员、利益共享、积极发展、共同致富为宗旨,从事枸杞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合作社2014年被海西州农牧局评为“州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海西州商务局评为“优秀单位”、2016年被农牧、林业等部门评为“省级示范社”。
据了解,乌兰县2021年,枸杞种植面积2.58万亩,枸杞产量4200吨,实现产值达1.3亿元。县域内逐步形成了宁杞、柴杞合理搭配特色枸杞产业种植格局。目前大约有1000多人从事枸杞采摘,他们来自四川以及当地,每天每人的采摘收入近200元。乌兰县共培育了海西真诚农业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乌兰县神杞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瀚海枸杞种植合作社,种植枸杞100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3家,规模在300亩以上枸杞种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达6家,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余家。先后注册了“金子海”“雪珠”“牦牛山”“柴达木”等商标,建立了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入海西州柴达木绿色枸杞电商基地、乌兰县枸杞电商基地,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都设有直销(代理)网店,建成年制干能力100吨以上枸杞烘干线7条,保障了枸杞鲜果的加工烘干。引进枸杞鲜果果汁加工企业1家,形成了枸杞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
把枸杞产业作为海西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生态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走出了一条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21年,全州种植枸杞44.57万亩,干果8.83万吨,产值28.5亿元,占全州农牧业总产值42.3%,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现有枸杞企业94家、合作社69家、农户8012户,带动农牧民年人均增收0.79万元,有力支撑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振兴。
采摘(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枸杞花开(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柴达木枸杞以其饱满的果实丰富的营养闻名于世(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柴达木充足的日照为枸杞提供了养分(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晶莹剔透的红果(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硕果累累(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晾晒枸杞(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枸杞产业也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丰收(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