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大舞台背景特效(王的舞台揭幕战魂)
3分钟大舞台背景特效(王的舞台揭幕战魂)灯光氤氲了舞台,舞美增色了舞台,三者各自为战,又相互成全,看似各美其美,却美美与共。舞台之美,光影之美,技术之美,
舞美,灯光,多媒体,
一个是触手可及的承载,
一个是明暗交叠的摇曳,
一个是变幻莫测的才技。
三者各自为战,又相互成全,
看似各美其美,却美美与共。
舞台之美,光影之美,技术之美,
舞美增色了舞台,
灯光氤氲了舞台,
多媒体渲染了舞台。
杂技艺术是本体,舞台美术是升华,
当杂技情怀,军人情怀,
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
或许我们对该剧可期可待。
杂技与话剧的碰撞能激发出怎样的灵感?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文艺兵对话特种兵将演绎出怎样的情愫?
且听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三位“王”姓主创娓娓道来……
从生活走向戏剧 从舞台回归生活
——访《战魂——第三战队》舞美设计王琛
简介
王琛,80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舞台设计)硕士,北京孚思沃舞美创意/舞美总监。作为中国舞美界“海拔”最高的人之一,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细看创作履历,从音乐剧到话剧,从歌舞剧到电视综艺节目,不乏有众多在国内外获奖、获得极佳市场口碑的作品,作品类型跨度之大,艺术创作生命力之鲜活,让人不由得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他,这个貌似“武行”之人是如何在笔下做好设计这门绣花功夫的。
主要作品
音乐剧《金沙》《凭什么我爱你》《电影之歌》《三毛流浪记》《钢的琴》等;话剧《北京法源寺》《红岩魂》《罗密欧与朱丽叶》《青蛇》(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2014国际戏剧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甄嬛传》《山楂树之恋》《孔子》《法源寺》等;歌剧《长征》《林徽因》《扶贫路上》等;舞剧《风筝》《蝴蝶妈妈》等;实景演出《春江花月夜》《青蛇》《天仙缘》等;出品话剧《牛天赐》;杂技剧《星光灿烂之如梦长安》(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作品)。
获奖情况
2011年个人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舞美设计奖;2012年个人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舞美设计奖;2013年个人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舞台美术(舞台设计)奖;2020年担任舞美总设计、场景美术指导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荣获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白玉兰奖。
INTERVIEW CONTENT
采访实录
Q:王琛老师,战士战旗杂技团想必您已经很熟悉了,您与战士战旗相互选择,也相互成全,对您而言,战士战旗杂技团是怎样一个团队?
王琛:提起战士战旗,我脑海里会浮现很多关键词:
第一是精神传承方面;自信自强、丰富的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口碑,不仅凭借自身实力立足市场,更是不断吸收新生力量,寻找新的体裁,创造新的表演方式。第二是工作状态方面;脚踏实地、注重效率。根正苗红的军旅作风,团队里各个部门、各个工种,无论是演员,道具制作,还是办公室保障都严阵以待,听从指挥,将团队意识放在第一位。
Q:王老师,在您心中现代军旅题材作品与您以往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王琛:以往作品中比较少涉及到军旅题材作品,区别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画面上重点呈现能反映军人气概宏大场面的舞台调度;二是场景上涉及军营、训练场、实战野外等,内容更加多元化并极具跳跃性;三是军旅题材作品是很严肃的,视觉上一些军事元素在现实中有所对应,因此需要仔细调研、认真考究避免出现谬误的形象;四是人物塑造上需要更加突出正面的鲜明性格。
Q:王老师,之前采访《战》剧总导演刘晓栋,他说此次《战》剧对您而言是一次挑战,您觉得此次《战》剧在舞美方面的难点和突破口在哪里?
王琛:难点:一是展现杂技技术本身的精彩需要使用大量地面以及吊装的道具装置,使得舞台上留给舞美布景的空间非常有限;二是剧本中时空的变化频繁,同时,穿插虚拟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迅速变换环境,营造出相应的舞台气氛;三是功能性的道具在多个场景共用,需要寻找一种中性的设计语汇使其更加合情合理。
突破口:一是以一个元素的多种机械变化作为切割空间的核心,从而简化装饰布景的体量,以意象代替写实;二是多媒体视觉的加入补充了推进剧情所需要的交代性的细节,同时可以加强空间感,使画面更有层次、更明晰,配合冰屏的运动得以更好地与演员表演有机结合。
Q:结合您这些年舞美设计经验,请您谈谈军旅题材在舞台艺术展现上思路在哪里?
王琛:一是与众不同的作品需要视觉上脱离程式化的军旅环境。比如迷彩等元素,从而追求一种提炼的风格感,体现出坚实硬朗的气质;二是充分考虑现代和未来战争的可能性,着眼于舞台呈现的高科技元素,聚焦并突出表现新一代军人的特质。
Q:与战士战旗再度合作,您感受如何?
王琛:见证了战士战旗杂技团的从组建到发展,从万众一心到努力作为,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克服了很多困难,也赢得了很多荣誉,希望战士战旗人才辈出,精品迭出,把中国上千年的杂技艺术发扬光大,在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双赢吧。
万象森罗光影现 舞美千扬弄婆娑
—— 访《战魂——第三战队》灯光设计王琦
在舞台艺术界,有一个辈分极高的行当,被导演、演员等一众人等称之为“爷”。
他们有一双神奇的手,利用光影、光色、调动专业技术手段,运用手下光怪陆离的一束束射线,对舞台进行塑造,他们就是灯光设计师,江湖人称“灯爷”。
进行“光影艺术”的创作是灯光设计师的职责,作为现代舞台艺术视觉系统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剧场环境中,作为依靠视觉捕捉外部世界的观众,灯光的变化与人的内心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契合或游离,灯光师也往往成为最懂人心的那个人。
今天,从一份档案开始,走进《战魂—第三战队》的“灯爷”王琦老师。
简介
王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是中国内地近年来致力于戏剧艺术的灯光视觉艺术家。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话剧《热土》《成都偷心》《恋爱的犀牛》《活着》《恶棍天使》《寻找李大钊》《琥珀》等;舞剧《河》;民族剧《扶贫路上》;音乐剧《血色湘江》、《不一样的焰火》《素敌小魔女》等。
获奖情况
话剧《焦裕禄》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河南文华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奖;话剧《宣和画院》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文华灯光设计奖。多部灯光设计作品荣获文化部艺术节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担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生命馆”灯光总设计。多部当代艺术作品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ICA,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
INTERVIEW CONTENT
采访实录
Q:王琦老师,听说您挑选合作对象非常严苛,这次是什么让您选择与战士战旗合作?
王琦:并没有严苛,或许是因为我的专业是舞台灯光设计,做好专业是我的工作。非常敬佩战士战旗的专业精神和凝聚力,非常有幸能合作。
Q:王老师,在舞台上军事题材作品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呈现,在灯光运用上有没有什么铁律?
王琦:舞台创作是多元化的,手段非常丰富,用心去塑造战士战旗的精神形象是灯光创作的根本。
Q:杂技剧对光的要求特别严苛,因为演员在舞台上呈现高难度动作,任何一束光都至关重要,如何极致体现杂技演员在舞台上的“力与美”?
王琦:需要了解每段表演的特性,体现演员的力与美,塑造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同时突出杂技的形体表演,以光的语言贯穿全剧,划分现实和心理空间。
Q:众所周知,军事题材的作品当中话剧屡见不鲜,而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少之又少,您觉得杂技剧与话剧、舞剧等艺术门类剧目在舞台呈现上有什么区别?
王琦:形体,简单的说就是绝活,所以在灯光的造型上要突出所有的精彩表演,同时要串联剧情的发展,保证全剧的文学完整性。
技术好奇心与艺术执着情
——访《战魂——第三战队》多媒体设计王梓楠
“王老师!”
“不敢当,不敢当。”
初次见面,他略显腼腆。高大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黑框眼镜下,一双温润的眼睛炯炯有神。若不经来人介绍,你一定以为他是刚出道的小生演员。与众多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一样,沉默、冷峻,多数时候他都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但一与他谈到专业,眼前这个92年出生的青年多媒体设计师就“一泻千里”......
简介
王梓楠,担任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多媒体设计,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青年舞台影像设计师。
主要作品
话剧《追梦云天》《俄狄浦斯王》(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送你过江》《泰山情缘》《枕头人》《背叛》《风尘三侠》;音乐剧《摇滚浮士德》《快把我哥带走》《三笑》《我的榆林小曲》《物理秀》《红船往事》《乌海人家》;歌剧《晨钟》《水银灯下的世界》;京剧《眷江城》;儿童剧《蓝蝴蝶》《圆仔团妞》;独立影像作品:《你好,汉字》《城市》等。
INTERVIEW CONTENT
采访实录
Q:梓楠老师,对您而言,多媒体技术如何赋能《战》剧?
王梓楠:多媒体从创意和技术上赋能《战》剧都是可行并有很大空间的。
从创意上,剧中故事的进行都是在一个现实空间,军旅题材自身的现实主义风格能使得多媒体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有一些心理空间、虚拟空间使得多媒体能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从技术上,杂技动作贯穿了整部剧,舞美设计老师设计的可升降的冰屏,保证了杂技对于空间的要求,也给予了多媒体部门发挥的空间。
Q:您觉得军旅题材+杂技+多媒体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王梓楠:军旅题材是一种叙事和抒情并存的题材,无论什么形式的军旅题材作品都一定包含这两个部分,并且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杂技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动大于静的表演形式,再结合剧中的戏剧台词部分,使得整部剧丰富饱满、充满力量感的同时也能静下来细细品味内容。这样的内核与多媒体是绝佳的搭配。
军旅题材杂技剧、叙事和抒情,动静结合,多媒体是能够同时满足的。叙事和静的部分,是多媒体内容的基石,也就是场景和环境,时间和空间。抒情和动的部分是多媒体的先天优势,同时也是难点。动静结合多媒体可以变化出无限的可能。多媒体想要兼顾这些并且找好其中的平衡点是最重要的。
Q:《战》剧在创作阶段,开了很多次主创会议,您每次都在认真记录,对您而言该剧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王梓楠:这次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两个部分,其一是剧中的杂技部分,而杂技的肢体动作对于场地空间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舞美设计老师使用了可升降可倾斜的冰屏,加上剧中大量的数控化大道具,使得整部剧的动态衔接点非常多,并且每一个点多媒体都需要考虑到演员动作、调度、冰屏的位置、角度、音乐间隙、时间空间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多媒体不可做的过于“抢”,还需要突出表演本身,需要突出杂技演员们的那些“绝活”;其二应该算是创意上的难点,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现代化军事训练VR虚拟现实技术为背景,这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现实主义感很强的军旅题材有很大的风格上的区别。一方面是写实的、硬朗的,另一方面又是抽象的、虚幻的。如何将这两种风格自然融入到一起是我需要仔细推敲和琢磨的功课。
Q:众所周知,多媒体呈现方式千变万化,此次《战》剧有什么吸睛之处?能否提前给我们剧透下?
王梓楠:这次的整部剧都是一个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剧中多媒体的场次内容变化应该是我做过的戏中最大的一个,配合多媒体,剧中的战士们可以说是上山下海无所不能,您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不同环境下的战士们。不管是喜爱杂技的观众、喜爱军旅题材的观众、或是喜欢多媒体视觉特效的观众都能够有好的观看体验。
Q:当下是多媒体时代,您怎么理解多媒体对于舞台剧的特殊意义?
王梓楠:当下的多媒体技术确实发展的很快,我几乎每天都能了解到一些新的创意新的技术,很多呈现效果实现起来也比前些年要容易许多。作为舞台剧中的其中一个部门,它的优点大家都能想到,可实可虚千变万化,在舞台上加上空间的属性,可以说视觉的上限也非常高。现在技术的成熟也伴随着创意的空间更大,成本也更低,未来这个行业还会发展的更好,但它的缺点在我看来也同样突出,尤其在于舞台剧中。舞台上的演出都是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并不是所有的剧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加入必然伴随的是观众视觉焦点的分散,经常容易“用力过猛”,舞台上主体混淆。
我个人喜欢的舞台多媒体呈现方式是点到为止,见好即收。多媒体部门需要多发挥自身的长处,在舞台上布“虚”而非布“实”,需要呈现的是“多媒体中的人”,“多媒体中的故事”,而非多媒体本身。这样对于一台剧而言才是加分,才能赋予作品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