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牛状元班(云南史上唯一的状元)
云南最牛状元班(云南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还有《卧雪堂诗话》,评论古今诗作,阐述他的诗歌理论,介绍清末民初的诗歌。他又与《云南丛书》辑刻处同人一起收集编纂成《滇诗丛录》100卷,成为云南最大的诗歌选集,袁嘉谷作为主编,所花的劳动尤多,对保存云南地方文化史料,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袁嘉谷前后娶过两位夫人,共养育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他的后代,分别居住在国内各地。袁嘉谷还是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还是他当年新订的呢。他的字也自成一派,被叫做“袁家书”,1917年的袁嘉谷就靠卖字自给,求字的人远至北京、浙江、日本。虽然袁嘉谷虽然是“卖字”,但豁达的他对来人索要,无论贫穷长幼,都会认证书写,以礼相赠。1922年,袁嘉谷在云南省图书馆当馆长,便就近在旁边的翠湖辟了个园子住下。1922年,云南大学前身的私立东陆大学成立,袁嘉谷不要工资的就去当了国文老师,直到8年后东路大学由私立变成了省立他才开始领工资。这教书一教就是
在云南千百年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状元,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一位从旧科举制度变成现代高等学府教授的文化名人——袁嘉谷。
袁嘉谷是云南石屏人,从小聪明好学,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时候参加了清末经济特科考试,最后以一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策论夺得了第一名。那个时候的“经济”指的是“经世济用”,和我们现在说的经济可是不一样的。袁嘉谷获得了这个状元,对云南来说可是大事。为什么是大事呢?
因为在此之前,云南从来没有出过状元。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云南是偏僻的边疆地区,要出一个全国状元是几乎不可能的,更有俗语说“云南不点状元”,所以袁嘉谷获得了这个状元自然对云南来说是大事,甚至在全国都引发了轰动,滇督魏午庄特书“大魁天下”四字以示祝贺和纪念。
但这个状元始终算不上科举状元,连恩科都算不上,它只是晚清新政策的一次考试改革尝试而已,并且仅有一次,所以这个状元也没有给袁嘉谷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1904年,袁嘉谷被派往了日本考察,同事也是云南留日学生的监督,第二年回到祖国成为了学部编译局的局长。1909年袁嘉谷被调去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于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回到了云南。他前后担任过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也撰写过教育、文学、历史等方便的文章,是云南文化历史上有名的学者。
袁嘉谷还是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还是他当年新订的呢。他的字也自成一派,被叫做“袁家书”,1917年的袁嘉谷就靠卖字自给,求字的人远至北京、浙江、日本。虽然袁嘉谷虽然是“卖字”,但豁达的他对来人索要,无论贫穷长幼,都会认证书写,以礼相赠。
1922年,袁嘉谷在云南省图书馆当馆长,便就近在旁边的翠湖辟了个园子住下。1922年,云南大学前身的私立东陆大学成立,袁嘉谷不要工资的就去当了国文老师,直到8年后东路大学由私立变成了省立他才开始领工资。这教书一教就是十余年,培养了不好成就颇高的学生。
这个从旧社会跨越到新社会的云南状元无疑是爱国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袁嘉谷一生,从封建状元到爱国教授,经历可谓奇特,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
袁嘉谷前后娶过两位夫人,共养育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他的后代,分别居住在国内各地。
袁嘉谷还有《卧雪堂诗话》,评论古今诗作,阐述他的诗歌理论,介绍清末民初的诗歌。他又与《云南丛书》辑刻处同人一起收集编纂成《滇诗丛录》100卷,成为云南最大的诗歌选集,袁嘉谷作为主编,所花的劳动尤多,对保存云南地方文化史料,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891年 袁嘉谷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
1903年6月 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为云南唯一的状元。
1904年7月 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 回国,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
1909年9月 升任浙江提学使。
1911年 辛亥革命离浙归滇。
1912年5月 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
1915年 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
1921年,袁嘉谷被聘为云南图书馆馆长,发现了昆阳的《马哈只碑》。第一次考证出了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的籍贯故里,使得世人才知道云南昆阳曾出过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1923年云南大学的前身——东陆大学建立后,以重金聘袁嘉谷为国文教授。
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
袁嘉谷与状元楼除了大观楼、金马碧鸡坊,在老昆明人的心目中,“状元楼”也是昆明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之一。翻开“状元楼”的历史,在拓东路和金汁河的交叉处,有一座石砌拱桥,人们都叫它桂林桥。清康熙初年,古桥摇摇欲坠,经重修加固后,人们建魁楼于桥上。一转眼几百年过去了,老路依旧,魁楼将倾,老昆明人不得不重新将它修饰一番,并取名为聚奎楼。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考取了全国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为云南首位状元。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昆明。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拓东路这座沉寂多年的聚奎楼,被改成了纪念云南唯一的袁状元的状元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