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前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前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我们需要真正‘跳出青岛看青岛’ 以空间视角重新思考和认识青岛与周边城市、省内中心城市、国内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张炳君认为 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是青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关键抓手 也是青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进入了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炳君建议 青岛应把握时机、乘势而起 努力推动空间突破、改革突进、产业突围 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巩固龙头地位。A把五市共有优势打造成“集合”优势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红梅 图/受访者提供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两年多来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逐年提高 五市密切交流互动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强化青岛龙头作用 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步伐 联合胶东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 建立一批产业链联盟 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规划建设青岛都市圈 加快与周边县市同城化发展。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 青岛作为中心城市 如何强化龙头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联合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四市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锋?对此 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A
把五市共有优势
打造成“集合”优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进入了都市圈、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炳君建议 青岛应把握时机、乘势而起 努力推动空间突破、改革突进、产业突围 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巩固龙头地位。
“我们需要真正‘跳出青岛看青岛’ 以空间视角重新思考和认识青岛与周边城市、省内中心城市、国内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张炳君认为 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是青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关键抓手 也是青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2021年 胶东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35534.7亿元 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2.8%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2%。作为中心城市 青岛2021年GDP为14136.46亿元 在全省的首位度提高到17.01% 在胶东经济圈的首位度达到39.8%。
面向未来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如何取得新突破?张炳君建议 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交通互联和信息互通 畅通区域发展“微循环”;推进县域合作先行 针对中心城区空间距离较远的问题 打造联结区域的新节点 形成城镇连绵带;合作共建便捷幸福生活圈 推进民生领域同城化 让更多居民共享一体化红利;共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政策叠加和溢出效应;积极打造科技和产业联盟 共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加快数字化转型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要把胶东五市共有的优势打造成胶东经济圈的‘集合’优势。”张炳君说 例如海洋科技和产业方面 五市通过优势互补和特色叠加 塑造胶东经济圈的“长板” 更好地参与区域乃至国际竞争。
同时 要在胶东经济圈内优化资源配置。例如 歌尔、潍柴等企业将研发中心放在青岛 这是企业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做出的选择 同时也推动了高端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集聚。“青岛应持续集聚高端要素 重塑核心服务功能 同时适时疏解非中心城市功能。”张炳君建议。
B
提升青岛海洋经济
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
在三大经济圈中 胶东经济圈突出海洋特色 以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 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 着力打造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国际海洋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新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本土优势。
按照中央赋予“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 青岛主动融入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推进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 研究制定《关于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放大青岛海洋科技溢出效应 发挥胶东五市海洋特色 聚焦现代渔业、船舶和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领域 推动重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发展 推进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共同打造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
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认为 青岛具有独特的海洋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具备创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基础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青岛市的科技优势与产业布局严重错位 造成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 青岛市的海洋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 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四市高度趋同。海洋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海洋工程建筑三大海洋制造业年增加值均未过千亿 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有限。海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大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本地配套率较低。
截至今年3月 境内上市的58家企业中涉海的仅有中鲁远洋、青岛港等少数几家 且主要集中在海洋三产领域。
“青岛市海洋产业的发展层次和质量仍有待提升 海洋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还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尚未建立起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高度协同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王凡建议 进一步加强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 设立推进海洋科学技术与工程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大专项 巩固挖掘放大青岛市在海洋领域长期积累的科技优势 加快打造竞争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C
加紧谋划青岛都市圈
借机织密交通网
体制机制创新 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青岛牵头健全完善胶东经济圈联席会议制度 同时成立交通、科技等10个专班 与联席办紧密配合 推进落实各领域合作事项。目前 五市已成立40多个联盟 签署50多个合作协议。
“胶东经济圈在制度上进展明显 为后续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框架 但顶层推进力度、产业协同性、交通联通性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表示。
他建议 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要丰富和深化已签订的合作协议 五市合力推出一批胶东一体化的标志性项目 围绕产业领域、交通领域制定具体方案和计划 画出路线图。
便利的交通网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去年 青岛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为重点 加快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明董高速、济青高速中线、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和一批毗邻市“瓶颈路”加快推进 青荣城际铁路提升至250公里/小时达速运行 支撑五市一体化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加速形成。但对标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 胶东五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还存在着很大提升空间。
“在轨道交通项目全国层面收缩的背景下 应该加紧谋划青岛都市圈 借力青岛都市圈规划上报和批复的时机 争取更多联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大型交通项目得到批复。”李光全建议 加快构筑以青岛为中心、快速通达胶东经济圈主要城市的交通网络 以此更好地发挥青岛作为特大城市和众多国家政策高地 对于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据了解 青岛今年将实施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攻坚行动 聚焦打造“轨道上的胶东半岛”、优化快速便捷的公路网、加快运输服务一体化等三大重点路径 着力推动胶东五市快联快通、抱团发展 进一步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支撑。
作为胶东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青岛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李光全认为 青岛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好统筹谋划、优中选优、超前布局、链式集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主动跟周边城市做好布局、协调和联动、错位 以大区域内要素资源的整合和重构 形成更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创新链和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
D
加快共建“双莱”
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县域经济合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场。
位于胶东经济圈中心区域的青岛莱西、烟台莱阳两市 地理空间相接、产业发展相融、人缘文化相亲 具备良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 莱西、莱阳两市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大势 积极探索共建“双莱”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022年1月 《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 这是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方案。“双莱”一体化成功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 为胶东经济圈中部崛起、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支点 对于缩小青岛南北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优化全市产业发展布局意义重大。
“抢抓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 是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对于莱西市加速形成胶东半岛中心区域经济隆起带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昌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建议 健全莱西莱阳一体化先行区组织架构 加大扶持力度 提供要素保障 集中精力打造青岛北部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加大人才招引培养力度 形成人才集聚。
张鹏建议 将《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概念规划》纳入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在先行区建设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上给予支持。“为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短缺问题 建议将先行区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优先列入青岛和省级重点项目清单 对重点交通工程及重大产业项目单独给予用地指标。”
莱西南部和即墨北部地处胶东半岛中心区域 是连接青岛主城区与胶东半岛其他城市的重要节点。莱西南部新城与即墨区华山镇、蓝村镇 平度市南村镇 已经集聚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四新”经济产业 即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链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北京汽车制造厂、高合汽车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壮大 加之已开通的青荣城际铁路 以及莱海荣高铁、莱西蓬莱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莱西南部和即墨北部已经具备了设立市级重大产业平台的基础。
张鹏建议 组建青岛市级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 参照青岛蓝谷管理体制模式 在莱西成立青北汽车产业(或先进高端制造业)管委会 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从体制层面履行对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招商及管理职能。
E
以同城化服务
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进两年多来 五市交流互动密切 特别在民生领域 五市有关部门联合推动交通、就业、医疗等民生事业对接 促进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提升了五市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往来的便捷度。
目前 胶东经济圈已有道路交通、就业社保、教育文化、政务服务、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权益保护等七大领域的23个事项初步实现同城化。例如 在道路交通领域 平度、莱西两市至青岛主城区的市域铁路列车已公交化开行 青岛至莱州、青岛至招远跨市定制客运线路已开通运营 青岛、日照两市跨市公交已在王家滩站实现同站零距离换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胶东经济圈人口流动性不高 五市间人口流动以劳动人口为主且主要流向城区 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胶东五市间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主要向特大城市青岛集中 其次向烟台、潍坊等大城市集中。青岛作为胶东经济圈核心城市 是圈内其他四市流入人口的主要贡献地和流出人口的主要吸纳地 反映了特大城市的集聚和外溢效应比较强。
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长胜分析认为 经济因素仍将是影响胶东经济圈人口流动的最关键因素。主城区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将促进胶东经济圈人口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进一步便利胶东经济圈间人口流动;体制机制创新将进一步释放人口流动新动能。多重因素影响下 胶东经济圈人口流动的规模整体上仍将保持扩张的趋势 但流动范围和流动半径将呈现显著变化 人口流动将由原来的“乡→城”单向模式向“乡 城”双向模式转变。
基于胶东经济圈人口流动的新态势、新趋势 李长胜建议 一方面 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整体的人口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建设活力宜居宜业幸福胶东经济圈;另一方面 要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 破除阻碍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全面提高劳动力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为胶东经济圈人口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