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撤回上市了吗(PPT公司柔宇也要上市)
柔宇撤回上市了吗(PPT公司柔宇也要上市)另一方面,2019年、2020年上半年,FlexPai的平均售价分别为6481元和5985元。柔宇的消费者产品主要是FlexPai手机,但还包括电子笔记产品柔记,头戴式产品Royole Moon和Royole X等。柔记和头戴式产品的销售额较小(往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至4000万左右)。柔宇一直被嘲笑,所谓“厚度仅有 0.01mm、最小卷曲半径仅有 1mm ”的全球最牛折叠屏只存在于PPT里。FlexPai是柔宇憋了四五年打造的第一款将折叠屏进行商业化落地的产品。FlexPai发布前,柔宇上下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可以说是抱着一炮而红的想法。为了争“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的虚名,包括刘自鸿本人在内的柔宇高管不惜与小米大打口水战。而现在FlexPai已经发售两年了,卖的到底怎么样呢?可能由于销量太少,我没有看到过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柔宇的招股书也没有直接披露销量数据,但可以根据销售额推算一下。招
赶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科创板受理了柔宇的IPO申请。它大概是中国争议最大的硬科技“独角兽”,投资了柔宇的投资人说它是“真正拥有颠覆性原创技术的中国公司”,不喜欢柔宇的人说它是“PPT公司”、“深圳三大骗”。
也是因为如此,柔宇的上市非常令人期待。上市意味着要把公司的一切暴露在公众面前,柔宇到底是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招股书会给出最详尽的答案。被骂了这么多年的柔宇,终于可以用上市来证明自己。
坦白说,翻开柔宇的招股书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失望。虽然原本就很清楚柔宇的商业化并不顺利,已经设了一个较低的预期,但招股书揭示的情况,仍然要比预期中糟糕很多。即便以注册制的标准,柔宇也很难说达到了上市标准。在创业八年、烧掉几十上百亿资金后,现在的柔宇确实到了存亡关头。上市不是瓜熟蒂落,而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只卖了两万多部手机 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柔宇商业化的唯一看点是FlexPai折叠屏手机,2020年上半年1.1亿元的营业收入,大部分都是它贡献的。
柔宇一直被嘲笑,所谓“厚度仅有 0.01mm、最小卷曲半径仅有 1mm ”的全球最牛折叠屏只存在于PPT里。FlexPai是柔宇憋了四五年打造的第一款将折叠屏进行商业化落地的产品。FlexPai发布前,柔宇上下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可以说是抱着一炮而红的想法。为了争“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的虚名,包括刘自鸿本人在内的柔宇高管不惜与小米大打口水战。
而现在FlexPai已经发售两年了,卖的到底怎么样呢?可能由于销量太少,我没有看到过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柔宇的招股书也没有直接披露销量数据,但可以根据销售额推算一下。
招股书显示,2019年柔宇的消费者产品销售额是9475万元,2020年上半年是8769万元。
柔宇的消费者产品主要是FlexPai手机,但还包括电子笔记产品柔记,头戴式产品Royole Moon和Royole X等。柔记和头戴式产品的销售额较小(往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至4000万左右)。
另一方面,2019年、2020年上半年,FlexPai的平均售价分别为6481元和5985元。
假设柔宇披露的消费者产品销售额全部来自FlexPai,那么FlexPai在2019年的销量大约为1.46万部,2020年上半年的销量约为1.47万部,合计不到3万部。但是由于柔宇的消费者产品还包括柔记和头戴式产品,FlexPai的实际销量应该还要显著低于这个数字。具体低多少没必要深究了,因为不管两万还是3万,都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数字。
我之前也知道FlexPai的销量很惨,但还是没想到会惨到这个程度。两万多部不到三万部的销量是个什么概念呢?2019年老罗成了老赖,但在2018年锤子手机依然卖了265万台。更不要提小米、OV一年的出货量是几千万部,华为2019年卖了1.4亿部!
FlexPai大概只能跟几年前死的泡都没一个的大可乐手机比一比了。这个昙花一现的“网红”手机品牌死掉之前也卖出了两万多部手机。
说实话,这么点销量,柔宇那么多股东、合作伙伴、亲朋好友都买一点送送礼也差不多凑出来了。还真别说,招股书的确显示FlexPai销量绝大部分都来自华南。2019年之前,柔宇很有限的那一点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客户,华南的销售额占比50%以上并不奇怪。而2019年一季度FlexPai开售,成为柔宇的主要收入来源,华南的销售额占比却反而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这就很莫名其妙了,难道南方人不知怎么的就特别喜欢折叠屏手机吗?
当然,折叠屏手机毕竟还是小众产品,不能跟普通手机比销量,所以还应该把FlexPai跟其他折叠屏手机放一起比比看。
由于没有第三方统计,我们可以用京东和天猫的销售数据简单比较一下。
几点说明:
1、数据以官方旗舰店为准。
2、华为mate X和mate XS官方早已下架,小米折叠屏手机尚未上市,故选取三星的两款手机为比较对象。
3、价格为顶配版价格,未计算优惠。
4、京东不显示销量,按经验,评价数乘以4或5差不多就是销量。
可以看到,柔宇的FlexPai在销量上与三星的Galaxy Z Fold2和Galaxy Z Flip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要知道三星在中国已经是最不能打的手机品牌了。华为的mate X和mate XS官方已下架看不到数据,但上京东和天猫搜一下就会发现,即便是第三方卖家的销售数据也要高于三星和柔宇。
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FlexPai基本上是卖了个寂寞,卖了等于没卖,在市场上一点水花都没激起来。
提问:为什么非要做手机?实际上柔宇并不是非做手机不可的。
经过十余年的残酷搏杀,如今的手机市场进入门槛已经非常高了,产品能力,渠道能力,营销能力,供应链能力,还有工程技术能力缺一不可。中国手机市场剩下的几个玩家,华为、OPPO、OVIO、小米,个个都是狠角色。再做一个手机品牌,第一,需要投入的资金规模极大,成功的概率很小;第二,即便能做成也不“经济”,没有投资价值。现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负增长了,再造一个手机品牌还不如再造一个空调品牌有意义。
我曾经跟很多人请教过,包括柔宇的员工和投资人,为什么柔宇要做自己做手机?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直接而清晰的答案。柔宇是一家技术型公司,核心价值在于它创新性的折叠屏技术。因此,柔宇更合乎逻辑的做法应该是当华为、小米、OV的供应商,就像高通收芯片税一样,收一收屏幕税岂不美滋滋?实际上,一些柔宇的投资人,对柔宇做手机的决定也有不同看法。
那么,柔宇到底为什么要做手机?
真相可能很残酷:主流手机厂商抛弃了柔宇一位在vivo做研发的朋友给出一种的解释,可能比较接近真相,那就是柔宇很可能进不去手机大厂的供应链。
手机大厂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柔宇直到2018年才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先不说产能问题,光是产线能否稳定运转的问题就够让华为或小米担忧了。更不用说,市场上明明有京东方、三星等成熟厂商的折叠屏产品可以选用。
因此,除非柔宇的折叠屏在价格或性能上相比竞品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手机大厂没有选择柔宇的理由。而从已经发售的实机效果来看,柔宇的折叠屏的确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假如实情真的是柔宇想进而没能进入华为、小米的供应链,那么自己下场做手机,就是柔宇不得不做的决定。否则的话,等到中国第一批折叠屏手机上市,宣传了这么多年折叠屏天下第一的柔宇却缺席了,那该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情!
这个问题,柔宇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在竞争劣势一栏,第一项说的就是产能的问题,想必是深受其苦。
产能是柔宇现在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由于FlexPai系列手机的销量严重不足,柔宇2020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2018年柔宇号称投资百亿建成的“全球第一条首条类6代全柔性OLED生产线”,目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更哭笑不得的事情还在后面:柔宇此次IPO募集的资金中,有49亿元将被用来进一步扩建生产基地。
这就是柔宇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投入100个亿建成的产线基本闲置,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投入50个亿扩大产能。对柔宇来说,只有继续扩大产能才有机会拿下大客户,但问题是扩了就一定能拿下吗?上百亿的投入不是个小数目,这已经不是一笔投资,而是一场赌博了。
不得不走的IPO之路连续两款FlexPai手机销量扑街,生产线空转,没有拿得出手的客户,从经营状况的角度看,现在远远谈不上是柔宇上市的最佳时机。马后炮而论,甚至2018年或2017年上市都要更好一些,因为那时候柔宇正处在商业化的前夕,至少还有“预期”可以卖。当然,可惜的是那时候还没有科创板。
然而柔宇没得选。从2019年底开始,柔宇上市就仿佛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先后传过多次上市,香港、美国都是传言的上市地点,柔宇也的确搭过VIE架构。但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科创板。
此时的柔宇,迫切需要上市融资。光是前面提到的扩建产能的计划,若不上市,是不可能筹到钱的。OLED生产线是非常烧钱的东西,京东方一条产线的投资以千亿计。2018年柔宇为了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跟银行借了20个亿。2020年上半年,柔宇光利息就还了8760万,相当于营业收入的75%。
在可预见的将来,柔宇都不会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截至2020年6月末,柔宇账上货币资金余额8.5亿元。同时,2020年上半年,柔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3.9亿元,2019年的数字是8.1亿元。也就是说,柔宇现在光是经营下去每年就要烧掉8亿元左右。
此外柔宇还要投资,2020年上半年,柔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1.3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是-1.1亿元。
经营烧钱、投资也烧钱,柔宇这么多年只能靠融资活着。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柔宇每年会进行10亿~20亿的股权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柔宇的资产负债表上,还躺着4.8亿元的存货。对于一家年销售额不过2亿元左右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存货规模有些吓人。尤其是手机的销售周期一般只有半年左右,存货减值的风险非常大。在小米发展的早期,50万台手机的存货就让雷军愁白了头。
总之一句话,柔宇还需要很多钱来保障生存,多到基本上只有IPO能够筹到。按招股书,柔宇此次科创板上市计划发行25%的股份,募资额高达144亿元。这大致相当于柔宇上市前八年融资总规模的2~3倍。如果IPO成功,柔宇将能够一次性解决往后很多年的资金缺口。
结语前面的内容都是在谈柔宇不尽如人意的业绩,但最后想说的是,创业不易,对柔宇没必要过于苛责。抛开柔性技术不谈,光是创立一家OLED企业就已经够难的了。柔宇现在取得的成绩,已经足以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了。
我这几年碰到显示屏相关的行业人士都会问他对柔宇的看法,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柔宇不可能成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是一个至少需要千亿级投入的行业。他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斯坦福的博士拿了几家创投机构的投资,就能把它给做成了。想象一下,合肥为了扶植一个京东方,前前后后多少年、花了多少钱?
无论柔宇今后发展是好是坏,它的积极的一面都不应该被抹杀。创新总是曲折的,硬科技的创新更是高风险。柔宇八年来做到了把一个实验室里的概念产品化,并实现量产,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没必要因为现阶段在商业化上的不顺,就把柔宇一棒子打死。市场的交还给市场,柔宇到底行不行,就交给市场决定吧。
点赞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