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潜水艇的工程师是谁(海上蛟龙)
蛟龙号潜水艇的工程师是谁(海上蛟龙)虽然隔着护目镜,半截露出地面的弹体依然明晃晃的。这是一枚激光制导炮弹,由于发射后落在软土层,缓冲作用导致引信未脱落形成未爆弹。“这次我真要挂了!”李成吉摸出“引信”那一刻,脑子里快速闪过一个念头。排爆手李成吉生死引信■杨 磊 臧乾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在连队,老兵是一种怎样的独特存在?今天我们来关注这样几个传奇老兵:他们中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排爆手,有跨界成才的“老炮”,屡破危局的海上“蛟龙”,还有发起身体失衡冲锋的侦察班长。他们精武强能,勇立潮头,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老兵传奇
李成吉
排爆手李成吉
生死引信
■杨 磊 臧乾雯
“这次我真要挂了!”李成吉摸出“引信”那一刻,脑子里快速闪过一个念头。
虽然隔着护目镜,半截露出地面的弹体依然明晃晃的。这是一枚激光制导炮弹,由于发射后落在软土层,缓冲作用导致引信未脱落形成未爆弹。
李成吉粗略估计了一下,这枚弹头所含炸药的爆炸威力,能轻易将一辆20吨重的轻型坦克炸飞。一旦排爆失误,身上的防爆服完全不起作用……
李成吉感觉一切都静止下来,只能听到心脏“怦怦”地跳,仿佛拉响生命的倒计时。
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竞速,每一次排爆都是对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
李成吉至今记得,他第一次如何与“死神”交锋。炸药在手,他身体止不住地发抖,平时烂熟于心的口令要诀一下子全都抛在脑后。
“李成吉!你个瓜怂发什么呆?”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站在10米开外的班长看在眼里。
班长熟悉的骂声惊醒了李成吉,他强压住心底的恐惧,脑子里回忆起班长教过的动作要领。放置TNT、插上雷管、连接导火索,“嘶”的一声,火舌跳动着顺着导火索一路蜿蜒。
导火索留了1米5长,李成吉只有3分钟的时间进入安全地域。他拼尽全力向后跑去,心随着秒表一起“怦怦”地跳。李成吉将身体紧紧贴着掩体,在巨大的轰鸣中未爆弹被成功引爆。
时间一秒一秒静静流淌,李成吉的腿肚子仍不由自主地打颤……
当爆破手10年,学艺3年,独立作业7年,李成吉成功排爆100多枚。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越是危急时刻,越要保持淡定。”
2017年8月,一场演习硝烟散尽,却在戈壁滩上留下了一枚未爆弹。近一米长、碗口粗的弹体裸露面积超过80%,李成吉判断这是一次简单的常规爆破任务。他用了不到8分钟就放置好爆破装置,按下秒表开始倒计时,大步跑向远处的掩体位置并藏好。
3分钟,导火索烧到了尽头。李成吉心里熟络地念一声:“炸!”几秒钟后,戈壁滩上仍一片平静。
李成吉探出头瞄了一眼,风在吹云在飘,唯独远处的弹丸一动不动,他的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是导火索中途熄灭了?”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爆炸声迟迟没有传来。“最让人担心的弹丸拒爆还是发生了。”李成吉等了15分钟,才从一座小山包转身向未爆弹走去。远处的弹丸静悄悄躺在地上,但越接近李成吉心里就越担心,因为拒爆后弹丸情况不明,稍不留心就有危险。
一路沿着导火索靠近弹丸,李成吉发现导火索燃烧得很充分,问题极有可能出在雷管上。弹丸近在咫尺,李成吉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把剪下烧焦的导火索。拿起雷管的那一瞬间,一截黑乎乎的导火索从雷管中掉到了地上。
“雷管过期,火药没有燃烧。”判明情况后,李成吉迅速换好备用雷管,点燃导火索。第二次起爆很顺利,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烟尘四起、碎石四落,李成吉的心也彻底放下了。
“越紧迫越淡定。”当前的形势容不得李成吉有半点迟疑。只见他缓缓抬起手,擦掉泥土定睛一看,竟不是“引信”。原来虚惊一场。
李成吉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小心翼翼地刨挖。一截泛着金属光泽的弹头,慢慢显露出来。他随后娴熟地安置雷管,点燃导火索。一切准备妥当,他按下手中被汗水浸透的秒表,拔腿就向远处的掩体跑去。
“3、2、1!”一声巨响,远处腾起了高达70多米的烟尘柱,弹片刺破空气发出“咻咻”的声音。夕阳下,李成吉眼神里透露着一股笃定和自信。
心声
从容源自历练
■李成吉
爆破只是一瞬的尘土飞扬,然而过程却是与“死神”掰手腕。我们平时艰苦训练,只为关键时刻能从容面对。
两栖装甲兵王长亮
海上“蛟龙”
■朱乾坤
炮声隆隆 硝烟弥漫,一场大型渡海登岛演练在粤东某海域紧张进行。
海上突然狂风卷浪,战车内警报此起彼伏,仪表盘指针发了疯似的左右摇摆,海水开始顺着炮塔齿圈猛往里灌。不一会儿,战车内积水已经漫至脚踝高度,此时距岸边还有600多米。
指挥员紧急下达弃车逃生命令,可王长亮仍想和风浪再搏一把。时间仅剩下30秒!命悬一线,王长亮脑子里闪电般作出一个判断:驾驶终端输出信号紊乱。他立即关闭自动装置,转换手动操作。
“堵住炮塔齿圈,打开排水泵,全速登陆!”300米,200米,100米……“登陆!”战车发出倔强愤怒的轰鸣声,如蛟龙出海一般,冲出风浪奔向岸滩……
“越是危险越向前。”在战友们眼中,王长亮就是这样一条敢在惊涛骇浪中驰骋的海上“蛟龙”。战友们说,经他手排除的类似险情有数十回,无一不化险为夷。
那年跨区机动演习,万人千车,兵分多路,22个小时长途机动千余公里。装甲分队刚登陆靠岸,官兵们端起饭碗又突然接到泛水命令。还能不能走?
“只要下命令,刀山敢上,火海敢下!”面对营长的顾虑,王长亮回答干脆。
陌生海域,没有预案,袭扰不断,困局危局险局接踵而至……3个方向、2种作战方式交替转换,多个区域同时作战,王长亮整天像个钟表连轴转,集体攻关讨论,现场检验研究成果,不行就复盘再来。
这些年在与风浪的搏斗中,王长亮也积累出了不少“王氏口诀”。比如,拿海陆快速切换战车来说,“开挂转放”这4字口诀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开滑板、挂挡前进、切换到水路功能、放开尾翼等操作动作。战士们很快就记下来,在战车功能切换中,用时由过去的1分钟缩短到现在的15秒。
老兵张燕蛟,兵龄比王长亮长,他每次提到“王氏口诀”,嘴上总少不了叨咕几句:“也就是喊得响,战场上未必实用。”
一次夜间红蓝对抗,张燕蛟驾驶的步战车燃油压力突然下降,发动机声音异常,制动器失灵,眼看就要撞上己方的火炮。王长亮见状,一个箭步飞跨上车,钻进驾驶室。
轰油、升压、制动……一套动作干净利索,5秒故障排除,战车在接近火炮3米时停下。
张燕蛟脸上挂不住了,他翻开了王长亮在训练场上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发现每页都被画得密密麻麻,图文并茂记录着战车性能,快速操作方法和应急解决方案。原来自从这种新型步战车配发部队后,王长亮就从零开始潜心研究,前后写下近30万字的学习心得。
张燕蛟服了,他终于明白王长亮海上敢拼命,是因为他把本领练到了极致。
在王长亮看来,驾驶员是登陆作战的“龙头”,除了要成功带领车组成员上岸,还得具备过硬的实战素养。
夜幕笼罩,波涛翻滚。战车刚驶上岸,车长李香亲就下达了战斗指令,“全车注意,左前方‘敌’坦克发射点,导弹,歼灭!”驾驶员侯浩强一脚刹车,战车急停,却停在了射击区域的死界里,侯浩强赶紧调整车辆,一束激光打来,战车瞬间被“摧毁”。
“实战素养差,轻则扰乱战斗队形,重则导致行动失败。选择什么地形、朝什么方向停车都是一名驾驶员应有的实战素养,我们还差很远……”王长亮的讲评,让战友们恍然醒悟:能在变幻莫测的实战环境中杀敌制胜,才是战场上真正的“蛟龙”。
(图片摄影:吴亚一)
心声
训练就是打仗
■王长亮
入海就是作战,训练就是打仗。只有努力适应复杂战场环境,不断向极限要战斗力,才更有可能战胜强敌。
炮兵班长裴方元
用实力说话
■李 涛
皖东三界演训场。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炮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冲出炮膛……
“首发命中!”荡起的尘土尚未消散,电台传来捷报。“加大火力,全营齐射!”顿时战神怒吼,迸射的火光似乎将天空撕成碎片,一个个目标被轰成粉末。
“真是神炮班,炮长是哪个老兵?”实弹射击完成后,副旅长对着营长伸出了大拇指。
“确实是老兵,不过他却是一个新炮长。”营长笑着回答。
首发命中的新炮长叫裴方元,是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炮兵营的一名四级军士长。这个新炮长为啥能打得这么好?
故事还得从去年全旅进行编制体制调整说起。报务专业出身的裴方元被调整到了榴炮三连,巧合的是这个单位的前身正是他曾经的新兵连。然而十余年过去了,除了连队兵龄最长的士官长“老刘”,裴方元谁也不认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新兵连,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所在的榴炮三连是全旅的先进连队,以训练标准高、能打仗闻名。与裴方元同时调入的总共12个人,数他的兵龄最长。有几个一时难以适应新战位,常找他来诉苦。“咱老兵没啥干不了的,专业不懂就学,体能跟不上就练。”裴方元语重心长地说。
其实,起初裴方元和他们一样情绪低落。虽然兵龄长连队战士对他很客气,可他心里清楚,一不会专业二不会指挥的老兵得到的尊敬又能有几分?只有专业过硬才是真本事。他不想倚老卖老靠兵龄吃饭。
“强者用实力说话!”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成为一名合格的炮手,从最基本的火炮操作开始练起。很快,连队多了一个最老的“新兵”,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行就练。不到一个月,他已经跨入连队最优秀的炮手之列,甚至在个别课目还打破了连队的纪录。
编制体制调整后,连队骨干力量薄弱,考虑到裴方元兵龄长,担任骨干经验丰富,连队让他当了班长。就带兵和管理而言,裴方元确实出类拔萃,可是炮班的班长不能是只会管理不会专业的“和平班长”。“什么老不老,新不新的,我就是个新兵!”裴方元铁心要当能打仗的炮班长。他找连队的老炮长请教经验,利用晚上时间加班补差补缺,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指挥技能。
然而,这距离一名优秀的炮长还远远不够,他请教连队的技师,学习火炮战技术参数;找来教材仔细研读,研究火炮射击基础理论。其实,裴方元有自己的“小九九”,年度实弹射击快到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全班打出好成绩,成为一名真正能打仗的炮班长。
移防之后迎来首次实弹射击。经过严格考核选拔,营里大胆决定让实战经验为零但专业素质满分的新炮长裴方元担任首发。
“新炮长首发,是任务更是荣誉,是信任更是压力!”裴方元带领全班人员一遍遍推演战炮协同,锤炼在不同作业条件和陌生地域的炮班协同能力。
走下炮阵地,连长张言明乐开了花:“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炮长不简单,带出了一个神炮班!”
(图片摄影:贾玉兵)
心声
越努力越幸运
■裴方元
甭管新兵老兵,只要保持奋斗的姿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你会发现,越努力越幸运。
侦察兵朱广彬
失衡的冲锋
■兰春林 解 飞
“朱班长的旧伤复发了!”
消息传来,正在备战上级4×400米接力竞赛的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参赛官兵顿时傻了眼。原来,昨天400米障碍跨越云梯时,由于重心不稳,朱广彬落地时重重地摔了一跤,导致左膝盖半月板损伤。
“实在不行就算了吧!”尽管战友们好言相劝,倔强如牛的朱广彬却不肯退出。
“砰”的一声枪响,战幕拉开。朱广彬左腿刚要发力,左膝盖上如同针扎般疼痛。他只能稍稍调整重心,踮着脚奔跑。即使这样,他起步就稳在前两名。50米、40米、30米……他略微摇晃的身影,格外显眼。当距离第二棒还有10多米远时,只见朱广彬一声嘶吼,加快冲锋速度……
熟悉朱广彬的人都知道,他这股拼劲由来已久。朱广彬曾就读于体校,在市里组织的田径比赛中多次获奖。刚下连队没多长时间,班长马彬给大家讲解长跑动作要领,朱广彬冷不丁冒出一句“谁不会呀”,把马彬怼得哑口无言。
“徒手五公里,咱比试比试?”马彬铁青着脸说。“谁怕谁。”怎料马班长轻轻松松地超了他大半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之后,朱广彬像是换了个人,干什么事总有一股子“拼劲”。
那年,新疆军区在库尔勒组织“侦察尖兵”比武集训。在投掷工兵锹课目中,为练就发发命中的特战技能,朱广彬每天牺牲午休时间,拿着2斤多重的工兵锹,对着5米开外的全身靶,一投就是五六百次。他常常还没热完身,汗水就顺着头盔边沿往下流。近半米长的工兵锹,如同一把放大版的匕首,转身、发力、投掷,姿势稍微不对,就会扭到腰。
2017年5月,朱广彬刚从外单位集训回来。得知比武集训队正在组织训练,他前脚刚踏入营门,后脚就奔到作训股,主动要求参加200米实装障碍、100米跑、400米跑以及4×400米接力4个项目比拼。可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只有一周。
一周!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头早已摇得像拨浪鼓,而朱广彬只说了三个字,“足够了!”
为增强小腿爆发力,他全副武装,每天上午用背包绳拉着轮胎冲500米,一跑就是七八圈,两侧肩膀上勒得满是瘀青;下午短跑冲刺,他练摆臂、算步幅、掐时间,姿势不对、时间超了,他都要重新来过,直到达到理想状态……7天下来,作战靴后跟磨掉了近半厘米。而最终,凭借这这股拼劲,他一人夺得3块金牌,年底荣立二等功。
“朱班长不光是自己拼劲十足,对我们更是关心备至。”得知4×400米接力取得团体第二名的成绩,上等兵左旭喜极而泣。
去年新兵下连,左旭由于身体协调性差,理解能力弱,投手榴弹时总是不得要领,朱广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没有练不好的兵,只有不会教的班长。朱广彬加班加点,将自己多年来的训练经验整理成文,从撤步引弹到蹬地送胯,从转体挺胸到挥臂扣腕,肌肉怎么发力,动作如何施展,每一步都有详细说明。然后,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抠细节,一遍一遍教方法。左旭投弹时腰部不会发力,朱广彬就带着他拽着橡皮绳练扭腰动作,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反反复复,橡皮绳都拉断了三四根……
“拼,是一种态度;不拼,怎么能赢呢?”这些年,看着自己所带的战士一个个走向班长骨干的岗位,个个独当一面,朱广彬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图片摄影:唐亚云)
心声
百炼方成钢
■朱广彬
我常常告诉自己,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即使一块废铁,也终有百炼成钢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