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家的廉洁家风小故事(我的廉洁家风故事)

我家的廉洁家风小故事(我的廉洁家风故事)爸爸也是经常用“毛主席一双袜子穿三年,周恩来不吃民众一顿饭,孔繁森扶贫济困”这些事迹激励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要轻易挥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家的勤俭之风: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比如我要买学习用具或者课外书籍时,妈妈总是给我足够的钱,让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但当我看见同学新买的玩具露出羡慕的眼神时,妈妈会教育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些钱可以给你买好几本课外读物或是够我给你买两件新衣服穿了,别和同学比吃玩,要比比学习。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具备的传统美德。上学时期我会在双休日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晚上给他们捶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我孝敬我的爸妈是因为他们的言传身教,多年来,爸妈十几年如一日地孝敬爷爷奶奶。记得奶奶生病住院时,爸爸妈妈衣不解带地侍奉在病床前,他们是远亲近邻们公认的好儿子,好儿


为全面贯彻落实局党委、纪委和公司党委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营造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良好氛围,公司纪委推出“廉洁家风”专栏。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廉、践廉、倡廉,以德立家、以俭持家、以廉护家,共创最美家庭,共享美好生活。

我家的廉洁家风小故事(我的廉洁家风故事)(1)

我的勤廉家风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虽然没有明令家风家训,却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一家人在一起却有着太多的快乐和幸福。父亲没有俊朗的外表,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可观的财富,他只是淳朴勤劳,友善待人,闲暇之余给我们讲讲故事。母亲也是忠厚善良,勤俭节约。

母亲常告诉我们:“善良是心灵的灯盏,能引导迷路的孩子前行。”十四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在一起去姥姥家的路上途经一个小卖部,便走了进去,在那家小卖部的院子里,我们遇到了一个比我年纪稍微大点的孩子,不过跟我不同的是他患有癫痫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不上学,父母也不在他身边,都在外务工,当时的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就站在马路上冲我们笑,正当我觉得他好可怜准备分一些零食给他时,妈妈却什么话都没说,直接把口袋里仅有的一百多元钱递给了那孩子,还把我的零食都给了他,并对他说:“孩子,赶紧回家吧,别让家里人担心了,”我仍记得当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对着妈妈鞠躬说:“谢谢,谢谢,”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了。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具备的传统美德。上学时期我会在双休日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晚上给他们捶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我孝敬我的爸妈是因为他们的言传身教,多年来,爸妈十几年如一日地孝敬爷爷奶奶。记得奶奶生病住院时,爸爸妈妈衣不解带地侍奉在病床前,他们是远亲近邻们公认的好儿子,好儿媳。前年姥爷生了场大病,舅舅每天都在医院忙碌奔波,做完手术后,因为行动不便,每天都是舅舅背着姥爷去各个科室做检查,就这样短短几天下来,舅舅也是瘦了一圈。街坊邻居也都夸赞舅舅的优良品德。

所以在姥姥生病住院时,我也是在医院不分昼夜地守护照看着,每天下午都会给她揉腿按摩,同病房的人都羡慕极了,直说姥姥福气好!

姥姥姥爷亦是勤俭持家。他们每年都会在院子里开垦一片小菜园,姥爷翻地、姥姥施肥,姥爷撒种、姥姥浇水。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土豆、大白菜,应有尽有,一茬茬纯天然的蔬菜让人应接不暇,每到蔬菜成熟季节,不仅我们自己家人可以吃到应季的新鲜蔬菜,热心的姥姥姥爷每年都会给附近几家邻居送上当季的新鲜蔬菜。

我家的勤俭之风: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比如我要买学习用具或者课外书籍时,妈妈总是给我足够的钱,让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但当我看见同学新买的玩具露出羡慕的眼神时,妈妈会教育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些钱可以给你买好几本课外读物或是够我给你买两件新衣服穿了,别和同学比吃玩,要比比学习。

爸爸也是经常用“毛主席一双袜子穿三年,周恩来不吃民众一顿饭,孔繁森扶贫济困”这些事迹激励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要轻易挥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家风就像是一盏灯,伴随着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稳重。父母的言传身教一直都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家风是一家之风范,也是铸就儿女成才的熔炉。在我看来,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精神和祖训,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它不需要书写,不需要列举,但它需要我们一代代地去传承。家之清廉,是清正廉洁的家风,是一代代长辈的以身作则、是点点滴滴的润物细无声。

家风:是善良、是孝顺、是勤俭、是担当、是仁义……家风的含义可谓万千,无所不包。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夸夸其谈的口号标语,它是十几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坚守的原则,是一种“习惯动作”,影响着后代子女的一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