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江苏新设连云港自贸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产才融合研究)

江苏新设连云港自贸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产才融合研究)连云港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从准入条件全省最宽、办理时限全省最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等多个层面,向全球发出了“人才邀请函”。但是,由于自贸区起步较晚,特别是连云港区位条件、人才环境和配置资源等与发达地区自贸区相比相对落后,导致出现一些现实困境。二、连云港自贸区产才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促进“双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9年8月获批,涵盖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总面积119.97平方公里。其中,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承载打造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聚集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三大功能定位。连云港自贸区无疑是推进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重要桥头堡,面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服务创新体系,需要精准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变化

周 洋 等

江苏新设连云港自贸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产才融合研究)(1)

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论坛

本期主持人:孙克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于2010年成立,旨在更好地策应沿海发展新形势,形成科学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2021年6月5日,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连云港举行。本次大会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沿海协同开发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9个沿海省份23家高校代表参加会议,为沿海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促进“双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9年8月获批,涵盖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总面积119.97平方公里。其中,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承载打造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聚集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三大功能定位。连云港自贸区无疑是推进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重要桥头堡,面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服务创新体系,需要精准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及连云港片区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特色,以创新链为纽带促进连云港片区的产才融合发展,即通过以人才链拓展创新链,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产业链聚集人才链形成“三链”融合的闭环发展生态体系。

产才融合强调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产业在一定区域的有效集聚会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吸引人才向该区域集聚 而人才集聚又会为产业发展发挥服务、支持和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人力资本比较优势。一是以人才链为基础拓展创新链。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主体,人才承载了最丰富的知识量,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层次、激发人才创新动能,推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循环性。二是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创新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成果与产品生产的融合。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活动,并将新的生产流程、新的产品发明融合到产业链之中,其中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促进创新链以技术创新为载体来创造市场价值,驱动产业结构的革新和升级。三是以产业链聚集人才链。由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伴随着人才的集聚。通过产业来吸引人才,才能够实现知识和物质资本的深度结合,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才。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三链”融合将会进一步促进扩大内需和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挖掘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连云港自贸试验区与产才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云港自贸区产才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连云港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从准入条件全省最宽、办理时限全省最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等多个层面,向全球发出了“人才邀请函”。但是,由于自贸区起步较晚,特别是连云港区位条件、人才环境和配置资源等与发达地区自贸区相比相对落后,导致出现一些现实困境。

1.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导致创新主体活跃度不高

人才是关键的创新供给要素,伴随着创新链层次的提升,人才在创新链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连云港自贸区在对外开放方面,逐步加快港口航道、国际物流园、中欧班列智能贸易航线、“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等项目的建设,短时间内众多规划项目的落地也必然会对人才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例如:国际贸易人才、港行服务人才、物流运输人才等。在对内服务方面,计划建设能源交易中心、新医药新材料创新中心、海外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项目,亟需创新创业、专业技术等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连云港自贸区人才数量、人才类型、人才质量等都不能及时满足自贸区人才需求,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特别是专业领域内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连云港片区还尚未形成独特的引才政策,对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人才储备不足,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匮乏。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弱化自贸区产业竞争优势

连云港自贸区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数量较少且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不健全、创业指导不深入、缺乏创新创业人才等,部分孵化中心还尚处于在建状态,以创新创业企业集聚创新人才的能力有限。此外,连云港自贸区致力于构建以新医药、新材料、石化、物流运输、跨境电商等产业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服务创新体系。该体系对研发创新、生产制备、指导使用、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由于连云港地区创新资源、科研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导致创新人才、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甚至出现流失现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了限制自贸区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3.产业融合发展不足,难以形成人才集聚

第一,支柱产业面临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航运物流业的发展承载能力有限。产业之间发展互动性不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连云港自贸区主要以新医药、新材料、石化等高端制造业产品服务为主,这类产品具有货值高、时效强等特性。但2019年连云港港口货邮吞吐量为3342.0万吨,仅位列全国第84位,同时国际航运人才也寥寥无几。自贸区产业的发展缺乏良好港口物流条件的支撑。第二,连云港自贸区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国际服务等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只是少数骨干企业在“单打独斗”,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性不强。例如,豪森医药、恒瑞医药等本土医药龙头企业将行政总部设立在连云港,但研发中心均设立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不利于自贸区借助龙头企业吸纳高端人才。

三、推动连云港自贸区产才融合发展的对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浪潮将促进连云港自贸区稳步发展、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自贸区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科学开发引进创新人才,依托人才提升创新水平

依托连云港自贸区特色产业和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的方向,科学开发引进创新人才。第一,强化创新型高端人才集聚。探索建立具有连云港自贸区特色的人才招聘、服务管理创新制度,每年依据自贸区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汇总情况按照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加快推进自贸区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在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人才的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格认定等方面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根据连云港自贸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服务创新产业体系的实际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国际顶尖、创新人才(团队)特殊认证办法及引进奖励政策,争取允许创新型人才以技术入股等特殊政策进入连云港自贸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以人才链为基础拓展创新链。第二,提升本土创新人才培育水平。鼓励企业和连云港市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搭建“培养 实践 就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培养基地,以企业为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校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和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完善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强化创新要素集聚,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第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标准和技术转移服务规范,提升信息发布、市场化评估、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科技信息数据库,整合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的信息网络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使企业、高校和公众共享信息资源,运用科技转移成果挖掘国内市场需求。第二,强化创新主体能力。立足于国内经济大循环市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标杆示范作用,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与片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创新平台、新型孵化器、公共创新中心等,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鼓励自贸区企业与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搭建产学研联合体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交换,进一步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进一步推动创新链的升级拓展,更好地通过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发展。

3.发挥产业黏连作用,以集聚效应吸纳人才

第一,发挥信息技术对产业黏连作用。从产业间的角度来看,要立足于连云港自贸区七大产业体系,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枢纽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内循环和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产业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第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产业链。从产业内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恒瑞医药等大型医药龙头企业优势,吸引要素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聚集,在自贸区内形成“研发—制造—流通—服务”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同时,加快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形成“货品—航运—服务”的港行服务全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的升级革新。第三,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环节迈进。在生物医药、港航服务等领域,发挥现有的骨干企业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企业、新技术,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依托新技术、新产业、高价值吸引国内外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等人才资源,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4.完善多种要素保障,促进产才融合联动发展

坚持以自由港制度要求为导向,建设一流自贸片区,加快全市各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设施联通、信息互通、规则相通,促进开放、产业、研发、政社企多主体协同,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知识多要素联动。第一,鼓励联创区与自贸试验区围绕开放型经济服务创新产业体系深化合作,推动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主动融入“互联网 ”新经济,围绕产业诉求,梳理发展瓶颈,鼓励开展先行先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第二,强化“高精尖缺”导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战略,聚焦国际前沿高端,优化人才发展布局。支持联创区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企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设立技能人才评价委员会对企业技能人才等级自主进行评价认定。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 周 洋 张宏远 王 慧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6月号(总第111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