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治水失败与治水成功的启示(从蓄泄兼筹到以泄为主)
鲧治水失败与治水成功的启示(从蓄泄兼筹到以泄为主)其实,在12世纪以前,淮河的性状绝非如此乖戾,洪涝灾害很少发生。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经豫东、皖北、苏北汇合运河流入长江/网络从当年四月底起,淮河中下游地区一直阴雨连绵。至闰四月末,持续了近一个月的阴雨天气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转为烈风猛雨,并且“自五月起至八月上半月大雨时行,迄无旬日之晴”。不久,洪水开始在苏北、皖北一带泛滥成灾,一时“山水暴发,江湖并涨,积潦横溢,无计疏消,低处田庐悉遭淹没”。据时人调查,水灾造成了巨大灾难,“难民通共不下千万,其被灾处所,广袤约四千里,实为近数十年水灾中之最巨者。”无可糊口的灾民,“四散觅食,甚至卖儿鬻女者,日有所闻。饿殍在途,流亡满邑”。
8月1日9时30分,蒙洼蓄洪区退水闸正式开闸退洪。
为应对2020年淮河第1号洪水压力,安徽共计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而据水利部初步评估,今年淮河洪水仅约10年一遇的水平。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淮河流域历来多发洪涝灾害,而水患长期延续背后,治淮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变“坏河”光绪三十二年,是灾难深重的一年。
从当年四月底起,淮河中下游地区一直阴雨连绵。至闰四月末,持续了近一个月的阴雨天气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转为烈风猛雨,并且“自五月起至八月上半月大雨时行,迄无旬日之晴”。
不久,洪水开始在苏北、皖北一带泛滥成灾,一时“山水暴发,江湖并涨,积潦横溢,无计疏消,低处田庐悉遭淹没”。
据时人调查,水灾造成了巨大灾难,“难民通共不下千万,其被灾处所,广袤约四千里,实为近数十年水灾中之最巨者。”无可糊口的灾民,“四散觅食,甚至卖儿鬻女者,日有所闻。饿殍在途,流亡满邑”。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经豫东、皖北、苏北汇合运河流入长江/网络
其实,在12世纪以前,淮河的性状绝非如此乖戾,洪涝灾害很少发生。
据《水经注》等典籍记载,古淮河独流入海,槽深流速、尾闾畅通,利多害少。因此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之说。
但自宋金时期“黄河夺淮”之日起,古淮河水系被严重破坏,淮河干支流失去了原有的入海出路,形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奇特地形;并且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壅高河床,使其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淮河水系既排水无路,又蓄水有限,自此,淮河步入了多事之秋,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痼疾。
据统计,从1400年至1900年,淮河全流域共发生较大水灾350次,旱灾280多次,唱着花鼓乞讨的淮河灾民遍布全国。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中,淮河流域的灾情更为频繁和严重,从1901年至1948年,淮河全流域共发生水灾42次,旱灾23次。
为民生、国运计,自元朝至民国时期,政府都曾费精力整治淮河,并先后提出了“蓄清刷黄,束水攻沙”、“复淮”、“导淮”等治淮方略,力图有所改观。
可惜的是,囿于当时政治、经济、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种种局限,淮河水患的治理始终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致使水患长期延续,愈演愈烈。
逐渐,淮河变成了一条闻名于世的“坏河”,其易洪、易涝、易旱的状况,也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淮拉开序幕1950年夏,淮河流域阴雨连绵20多天,淮河中上游支流堤防先后漫决。
8月1日,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急电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报告皖北灾情。
电报中称,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二十个县、淮南沿岸七个县均受淹。被淹田亩总计三千一百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
同时,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受灾人口共九百九十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着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亦有垂头流泪。
毛泽东看了这封电报后,落了眼泪,他在给周恩来的批语中指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洪泽报
8月25日至9月12日,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正式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序幕。
但与会代表就治淮方针发生了“蓄泄之争”。安徽有内涝,要求把水排到下游苏北去;苏北则担心上游把洪水泄到苏北不能顺利入海,将加深苏北水患。
其实,单纯地“蓄”或单纯地“排”,都不能达到除害兴利的要求,在分析了淮河的最大流量以及淮河各段的危险水位后,治淮会议决定以“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根本方针。
10月14日,由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布,该决定提出上、中、下游三省应在坚持“蓄泄兼筹”方针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
具体而言,即上游工程的重点应为“蓄”,通过兴建水库、推行水土保持、利用山谷及洼地等措施,充分拦蓄洪水;中游应“蓄泄并重”,利用湖沼洼地拦蓄干支流洪水,又要疏浚河槽,以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下游则应以泄水为主,开辟淮河的入海水道,使洪水能够汇入黄海。
这一“蓄泄兼筹,上、中、下游各有侧重”的方针,是当时治淮规划的主要轮廓,也是以后数十年来治淮工作的主要方针。
不过,为使淮河洪水尽快得到控制,治淮委员会研讨决定,短期内工程建设重点应以蓄洪为主,“根治办法在于控制洪水量,剪去洪水峰,降低地面与地下水位。而降低水位的办法,主要是以蓄洪为主”。
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新华网
根据这一安排,水库以及蓄洪控制工程的建设自然成了初期治淮工程的重点项目。1952年,白沙水库、板桥水库建成;1953年,薄山水库、南湾水库、蒙河洼地进水口的王家坝闸基本建成;1954年佛子岭水库、大坡岭水库、龙山水库、梅山水库建成。
很快,治淮效果到底如何,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1954年,大气环流异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降雨从5月开始,6月相继出现大雨和暴雨,至7月已连续发生了5次大暴雨。
在此情势下,淮河各支流洪水相继汇集到干流,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洪水规模而言,1954年洪水规模大于1931年,但灾情比1931年小得多,估算防洪效益约达8.55亿元。
1931、1954年淮河洪水规模以及灾情比较/中共党史研究
但由于缺乏历史水文资料,再加上治水经验不足,致使治淮工程水文账偏小,防洪标准偏低。此外,在工程实施方面,许多地区由于计划粗率,勘测不实,施工前准备不足,施工中组织管理不细致,以致工程遭受损失和浪费。
例如,佛子岭水库设计最大进洪量为2330立方米/秒,而1954年最大进洪量则达6350立方米/秒。石漫滩、板桥、薄山等水库实际最大进洪量,也超过了原设计的标准一至三倍。
此外,本是作为中游控制工程规划的润河集蓄洪工程,因枢纽地位选址以及设计标准太低,蓄洪库容不够,导致进湖闸静水池不能抵抗高速水流的冲刷,在放水后数小时即被冲毁。
到1957年冬季,历经8个年头,耗费12.4亿元资金,淮河流域共治理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初步提升了淮河防洪泄洪的能力。
但此后国内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几乎停建缓建,治淮工程也就此无甚进展,直至又一场惨痛洪灾的到来。
1991江淮大水,进一步治淮启动1991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苏皖两省受灾人口占两省人口总数的近7O%;淮河大堤上临时搭起的灾民住棚,一眼望不到头。
1991年,江苏兴化县城郊一片汪洋,城区则是马路行船/中国天气网
当年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首都大酒店召开,中国民政部副部长陈虹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救灾援助。
呼吁发出的第二天,香港当局即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华东灾区,香港演艺界人士亦拍摄电影《豪门夜宴》,并于跑马地马场举行“忘我大汇演”大型音乐会,为灾民筹集善款。
《豪门夜宴》几乎汇集了当年香港影坛所有的“角儿”/网络
1991年的江淮大水,彻底暴露了淮河洪水通过入江水道与长江下游洪水、通过分淮入沂水道与泗沂沭洪水相遇并涨,洪泽湖没有可靠排洪途径的问题。
开辟淮河入海水道,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1991年1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布,宣布从当年冬季起,用十年时间,完成治理淮河的任务。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淮工程不同的是,此番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要求在坚持“蓄泄兼筹”方针的基础上,近期以泄为主,并系统地提出了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其中包括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洪泽湖大堤加固、入江水道巩固和分淮入沂续建等重点工程。
江苏淮安,航拍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闸段/视觉中国
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具备行洪条件。彼时正值雨季,淮河中上游连日暴雨,洪泽湖水位不断猛涨,形势危急。
7月4日国家防总下达紧急命令,当夜必须启用入海水道,此时距离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完工仅6天时间。是日23时48分,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行洪,最大行洪流量1870立方米/秒,连续泄洪33天,泄洪总量43.8亿立方米,洪泽湖周边200多万亩圩区没有滞洪,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大转移。
总体而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初步建成了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框架,提高了流域内重要城市、重要铁路及工矿企业和粮食主产区的防洪标准。
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期间,已建成的治淮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199l、2003、2007年的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小趋势,治淮19项骨干工程多年平均减灾效益74亿元。
但由于淮河流域气候复杂、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泄条件差以及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淮河中下游防洪除涝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按照《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淮河流域防洪保护区中的淮北大堤保护区、洪泽湖大堤保护区、淮南和蚌埠等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标准均应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其中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应达到300年一遇,流域内其它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应达到20-50年一遇。
然而,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只有100年一遇,淮北支流的洪汝河只有10年一遇、沙颍河只有20年一遇,尚未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淮河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重点。随后,江苏、安徽相继宣布开展淮河流域新一轮综合治理。
据《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在2011-2020年10年内,安徽将投资1929亿元用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到2020 年,淮北将基本形成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体系。
2020年淮河1号洪水生成,治淮仍有待破局7月17日22时48分,淮河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涨至27.50米,与警戒水位持平,淮河2020年第1号洪水生成。
此后王家坝水位急速上涨,至7月20日8时32分,水位已达29.75米。接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正式开闸泄洪,濛洼蓄洪区启用,滚滚淮河水涌向蓄洪区。
这是自2007年以来,这个“千里淮河第一闸”的首次开闸。
王家坝从开闸到关闸,中间隔了3天零4个半小时。这三天中,有2017人被连夜撤离,濛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是其总库容的一半。分洪后,淮河上中游干流洪峰水位降低了0.20-0.40米。
王家坝闸示意图/中国气象局
截至目前,为应对“淮河2020年第1号洪水”,安徽共计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然而水利部在综合考虑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后,对2020年淮河洪水的初步结论是“流域性较大洪水(仅约10年一遇)”。
实际上,与历史上几次淮河大洪水比较,今年安徽的防洪压力本不应该有这么大。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淮河上游支流来水,是皖北每年防洪中最大的压力。而今年支流来水猛而急,不只是受到自然地形和天气影响,还与上游河南近年来的河道治理有关。
具体而言,河南治河的方式,就是截弯取直和退堤,以大洪河为例,河南境内把很多弯曲河道变成直流,所以水下得更快。此外,河南还通过退堤拓宽河道的方式,把水面扩大,从而通过的流量也就更大。
其实,关于大洪河河道治理项目,安徽和河南讨论得很激烈。
安徽反对打开河道,因为河道拓宽后,原先1800立方米/秒的流量,将会增加到4000立方米/秒,增幅超过一倍,对安徽而言,防洪压力将非常大。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河南同意安徽实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安徽则同意大洪河的治理。
蒙洼蓄洪区启用,庄台外汪洋一片/人民视觉
对跨行政区划的流域治水而言,治理时常伴随着博弈。
在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一位治淮专家看来,不能说河南打开洪水通道令其下泄加快是有问题的,没有哪个省希望洪水淹在自己那里。但关键在于,河南治理好河道后,安徽的治理没有跟上,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受地形制约,淮河安徽段的河道治理难度远大于河南。
淮河水从上游河南进入中游安徽后,落差从174米骤降至16米,地势陡然转平,且沿淮湖泊、洼地众多,河流水文条件复杂。另外,由于历史上黄河夺淮,下游的洪泽湖地势还略高于淮河,于是,“两头翘中间洼”的地理特征,导致淮河中游下泄不畅,极易形成内涝。
就现状而言,前述治淮专家评析得很直白:“目前,安徽拦不住河南,但江苏能拦住安徽,安徽被堵在中间,受灾最重。”
安徽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蔺鑫也表示,淮河上游来水快,中游泄洪不畅,下游洪水出路不足,是目前淮河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此外,原先治淮主要遵循的“蓄泄兼筹”方针,在近年实践中,也逐渐演变为“以泄为主”。
目前,上中下游都尽快打开洪水通道,让水快走,尽快入海。但在安徽省水利厅官员看来,河道的断面是几千年来冲刷而成,不能轻易破坏,尤其是山区河道,一旦破坏,“水会像疯了一样往下流”。而且一旦上游的河流平衡被打破,下游也必须要调整,整个淮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就可能遭到破坏。
另据安徽省水科院专家透露,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治淮进展太慢。2010年后,国务院确定的38项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大多没有完成,进展非常缓慢。并且,目前淮河上下游之间的统筹系统治理存在较大问题,一些工程还没有实施,工程之间也不是完全配套。
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为例,作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38项工程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能够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减轻淮河中游的防洪除涝压力,使洪泽湖设计洪水标准达到300年一遇。但即便被列入了“十一五”中央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截至今日,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仍未开工。
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水共处”都将是无奈背后的唯一选择。而如何找到新的破局之法,将是下一段治淮的关键。
文/搜狐城市翟杨
参考资料:
[1]光绪三十二年苏皖水灾中的救济差异及皖北困境,清史研究
[2]淮河水患与新中国治淮方针及规划的制定,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3]关于降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特大洪水威胁的思考,江苏水利
[4]淮河流域洪涝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问题探讨,河湖管理
[5]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6]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中共党史研究
[7]毛泽东与治淮,治淮
[8]盘点那些被历史记住的淮河大洪水,中国气象局
[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治淮
[10]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淮河中下游防洪除涝形势及治理思路,水利规划与设计
[11]淮河洪灾为何猛如虎?看气象专家如何说,中国气象局
[12]安徽淮河洪水为何这么大?上游治理顾不了下游的尴尬,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