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给太史慈的信任(有先秦侠士之风的太史慈)
孙策给太史慈的信任(有先秦侠士之风的太史慈)州吏满脸疑惑不解,眼前这小伙子年纪不大,脑筋倒是思路清奇,跟正常人不太一样。转念一想也有道理,给朝廷的重要文件是自己递到素不相识的人手里,损毁的责任自己也逃不掉。可州吏也不傻,又问道:“你把我奏章毁掉,已经完成郡里的使命,你倒是称心如意,干嘛跟我一起逃?”州吏不认识太史慈,没想到眼前这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就是郡里派的人,还以为人家是好心提醒,就回到马车上取出奏章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拿到奏章,取出怀里的小刀就把奏章给划个稀烂。这下州吏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会有这种事,于是大声呼喊:“有人划坏了我的奏章!”太史慈一把将州吏拽进马车,满脸坏笑地对州吏低声说道:“要是您不把奏章拿给我,我也没机会毁坏,所以老哥你也有疏忽之责。正所谓不管吉凶祸福我俩都一样承受,你就算告发我,我也不会独自承担罪过。不如咱俩都不要声张,一起逃到远方,这样才可以活命,避免遭受无谓的刑罚。”中平四年(187),当时郡府与州府因某些事情
三国良将系列之太史慈(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汉末三国时期谈及尚武之人多称其为游侠、豪杰,而太史慈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极重信义,今天就来讲述关于东吴名将太史慈的故事。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青州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龙口)人。年少时喜爱读书,有着不错的文化修养。后来在郡府里担任奏曹,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中平四年(187),当时郡府与州府因某些事情产生矛盾,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只能上报朝廷来决断是非曲直。按照常理,人们判断事情往往先入为主,谁的意见先被看到,就会对谁更有利。当时州里的奏章已经先送了出去,郡守很着急,赶紧挑选进京的使者。
当时太史慈年方二十一,身高足有一米八五,生就一副美须髯,端的是个大帅哥。郡守觉得这小伙子长得仪表堂堂,高大威猛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可靠。于是进京送信的重要任务就落在年轻的太史慈肩上。太史慈知道州里出发得早,自己得加快速度,于是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跑到递送公文的官署门口,可巧了,居然碰到州里的使者也刚到门口,正求守卫放行要往里进呢。稍微提一句,当时接收地方文书的官署叫“公车”,这个公车古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以公家马车传递文书,另一个就是中央接收文书的官署。
太史慈暗喜,若迟到片刻州府奏章就送进去了,这个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他走近州吏,热情地套起近乎:“老哥您也是来送奏章吧?”州使不认识太史慈,还以为是其他州郡来的使者,答道:“是啊。”太史慈又问:“奏章放在哪啦?”州吏回答:“放在车上呢。”太史慈东拉西扯地假装闲聊,今天天气不错,洛阳城真大,青州是个好地方诸如此类的,然后貌似不经意间问了句:“奏章的标题、签名啥的没有错别字吧?可得检查好,这是给中央的文件,要是有错漏什么的就不好了。自己看未必能检查出来,要不我帮你看看?”
州吏不认识太史慈,没想到眼前这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就是郡里派的人,还以为人家是好心提醒,就回到马车上取出奏章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拿到奏章,取出怀里的小刀就把奏章给划个稀烂。这下州吏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会有这种事,于是大声呼喊:“有人划坏了我的奏章!”太史慈一把将州吏拽进马车,满脸坏笑地对州吏低声说道:“要是您不把奏章拿给我,我也没机会毁坏,所以老哥你也有疏忽之责。正所谓不管吉凶祸福我俩都一样承受,你就算告发我,我也不会独自承担罪过。不如咱俩都不要声张,一起逃到远方,这样才可以活命,避免遭受无谓的刑罚。”
州吏满脸疑惑不解,眼前这小伙子年纪不大,脑筋倒是思路清奇,跟正常人不太一样。转念一想也有道理,给朝廷的重要文件是自己递到素不相识的人手里,损毁的责任自己也逃不掉。可州吏也不傻,又问道:“你把我奏章毁掉,已经完成郡里的使命,你倒是称心如意,干嘛跟我一起逃?”
太史慈叹了一声,说道:“唉!我当初接受郡守派遣,就是来看看州里的奏章送没送到,好有个准备而已。刚才我正巧看见你也在门口,瞬间太激动没考虑后果,才用刀划坏了奏章,这不是太守的意思。我要这样回去复命,太守肯定要惩罚我,所以我得跟你一起逃。”
这番话听起来貌似合情合理,既然不是郡里让他这么干的,那他也得完蛋。想到这里,州吏也无可奈何,好歹亡命天涯的路上还有这小伙子作伴,好过孤身一人。于是州吏与太史慈一同动身离开京城,开始逃亡。
加入太史慈就此跟这个史书中没留下姓名的州吏老哥逃亡,倒也可称得上传奇故事,非常有春秋战国时的侠义之气。
可画风一转,太史慈刚出洛阳城就把州吏老哥甩掉,悄悄地溜回洛阳,把自己带的郡守奏章给公车送了进去,然后也没逃跑,很正常地回到了东莱。
且说青州刺史知道此事,赶紧再派人送奏章。朝廷有关部门果然以此事已有县里奏章送到为由,没有采纳州里的说法,最终这件事朝廷的处理以郡府获益告终。
这件事画风清奇,太史慈的处理方式实在很个性,很有头脑。而且他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没有推说是太守指使,既完成任务又保护了太守,使得太史慈忠义的名声广为传播,成为有名的义士。但毕竟得罪州里不是开玩笑的,青州刺史哪天找借口,治个小小的郡吏的罪过,也是分分钟的事,到时候太守也很难保他。于是太史慈为了避祸,逃到边远的辽东郡。
也不知那位被忽悠得满头包的州吏后来怎么样,究竟是逃跑了还是回到州里接受处罚,史书上再无记载。
当时中原地区局势动乱,大批人都逃往辽东避难。既有太史慈这种犯事避祸的,也有躲避战乱的,其中不乏很多名士。著名典故“割席断义”的主人公管宁,还有与之齐名的邴原等大名士就在辽东。当时割据辽东的是公孙度,一名叫刘政的名士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公孙度,因其素有谋略,公孙度担心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于是将刘政全家抓起来准备斩草除根。
据三国志《邴原传》记载,刘政在邴原家中藏了一个多月,后来太史慈要回青州老家,邴原就将刘政托付给太史慈,请太史慈帮忙带着刘政逃出辽东。细节史书没有记载,但总之太史慈顺利完成了任务,护送刘政平安离开辽东,逃出公孙度的追捕。后来邴原成功说服公孙度释放刘政全家返回老家,跟刘政团聚。
这个事件主角是邴原,主要是突出其高尚品质,但对于太史慈,我们仍可以观察到很多有用的细节。首先可以明确太史慈在辽东地区也已经名声在外,能够结交邴原、刘政这种大名士。其次名士也是士人,士人交朋友也是讲究圈子的,首先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显然太史慈尽管后来以武将闻名于世,但他读过书有文化,而且他的侠义事迹显然很符合当时士人的价值观,使太史慈以“侠义的名士”这种形象活跃于士人圈子。后来北海相孔融听闻太史慈事迹大为惊奇,认为是难得的义士,于是多次派人慰问太史慈母亲,每次都资助钱物。这也是太史慈属于名士圈一员的佐证。单纯的武夫,再能打,但没有文化也不能入士人们的法眼。
公孙度是被陈寿评价为“度残暴而不节”的人,如果被他抓住下场定然很惨。可太史慈还是接受这种跟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委托,真是汉末时期首屈一指的侠士。受人所托之事都是高风险高难度,却收不到实质回报。太史慈这种人气质与先秦时期的义士很类似,行为准则,行事风格颇有古人之风。
初平四年(193),青州黄巾军卷土重来,尤以北海国境内严重。据《后汉书》记载,黄巾首领张饶率众二十万从冀州杀来,孔融抵挡不住,治所剧县丢失,转往朱虚设新治所。黄巾军再次杀来,孔融率兵到都昌县迎战。孔融打仗水平太菜,加上黄巾人数众多,于是被黄巾将领管亥包围,情势危急。
不知是不是因为听闻青州黄巾肆虐而担心母亲,正好此时太史慈已从辽东回到黄县家中。母亲将孔融资助之事告知太史慈,并要其赶往都昌相助。要知道太史慈当时不仅没有一官半职,而且还在逃亡,尽管天下大乱已经没人会费心去抓他,可孤身一人去都昌能有多大帮助呢?黄巾军人数众多,此去危险重重。但太史慈母亲仍然要其前去报恩,可见太史慈的侠义性格是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太史慈有位境界非比寻常的母亲。
太史慈在家休息三天,便独自步行赶往都昌。他连匹马都没有,除了自身本领,一没钱二没权,完完全全的独行侠客风范。
黄巾军的包围圈稀稀拉拉,并不严密,太史慈趁着夜色溜进城中。见到北海国相孔融,便请求带兵出城迎敌。孔融对太史慈的义举虽然很感动,但并不相信这个义士对打仗同样在行,于是告诉太史慈坚守待援。等了些时日,并未见得援军到来,反倒敌军包围圈日益缩小。孔融这才着急,打算派人向时任平原国相的刘备求救,城中竟然无人敢接这个任务。太史慈站出来主动请缨,前往平原国。
这里能看出孔融对太史慈是不信任的。太史慈请求带兵出战他不批准,求援的使者人选他也没有考虑太史慈,只是手下没人敢去无奈之下才死马当活马医,让太史慈前往。
《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有段对话,孔融问:“现在贼军包围得密不透风,众人都说出不去,你虽然态度很坚决,可出去不会遇到困难吗?”太史慈答道:“当初您费心帮助老母,母亲感激您的恩德派我前来帮助您,正是觉得我太史慈还算有点本领,来这里必会有用武之地。现在其他人都说行不通,我要是也这么说,那岂不辜负您的恩德,辜负老母派我来的用意?现在情况紧急,请大人不要再怀疑了。”孔融听罢,终于同意让太史慈去找刘备。
且说太史慈整好行装饱餐一顿,等到早晨便背着箭袋摄弓上马,两名随从各自手拿一只箭靶也骑马跟随,开门出城。外面的黄巾军看着都很惊讶,警觉地出来观望,看这几个人究竟要干什么。太史慈来到城下壕沟边,将两个箭靶插进地里,开始练习射箭。不紧不慢地一支接一支,箭射完了,太史慈收拾好东西就返回城里。
第二天太史慈也出来练射箭,城外黄巾军看见,只有一部分人起来观看,很多人躺着不理睬。第三天也练,这时就没人注意他了,黄巾军们已经放松警惕。太史慈观察到时机成熟,突然狠抽胯下马,径直从或坐或卧的黄巾军中冲出。这节奏转变得太快,黄巾军反应过来太史慈已经冲出重围,黄巾军匆忙派人追,太史慈弯弓搭箭,追兵应弦而倒。在射杀数人后黄巾军不敢再追,太史慈成功突围。
太史慈来到平原国,向刘备说明来意。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有一番非常精彩的慷慨陈词。大意如下:“我太史慈,只是东莱一个地位低下之人,跟孔北海既不是亲戚,也不是乡党。只因其对我有恩,所以我要帮他解围,报答这份情义。现在管亥举兵作乱,北海被包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素闻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危难,所以北海众人现在都引颈以待。我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从九死一生中前来请求刘使君出兵,希望您能够答应。”
刘备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自己兵微将寡。等他听完太史慈一席话,大受感动,面色严肃地感叹:“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当即派出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回北海。黄巾军都是乌合之众,听闻太史慈带着援兵回来,也无意死磕,便撤掉包围圈转战别处去了。
孔融得救,更加尊敬太史慈,将其当做忘年交的挚友。事情算是圆满完成,太史慈便向孔融告辞,回到家中将事情经过告诉母亲,其母也非常高兴地说道:“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太史慈的母亲是以儿子终于报答了孔融的恩情而开心,正说明太史慈重情义、守气节的侠义性格是受其母影响。
在这里笔者强调一下,这段事迹来源于《三国志》太史慈传,所述对话也是如此,包括刘备的那句感叹“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也是陈寿所记原文,这段事迹与对话都非常精彩,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基本上直接援引,几乎没有演绎成分。太史慈的历史事迹都非常传奇,但确实是正史所载。
太史慈在汉末乱世中的纵横才刚刚开始,下期将继续讲述他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