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法华院重建(新罗今韩国张保皋和赤山法华院)
赤山法华院重建(新罗今韩国张保皋和赤山法华院)张保皋和郑年浪迹扬州时,镇海节度使李琦据润州(今江苏镇江)反。唐军扩募平叛,张保皋和郑年应征 被编入“武宁军”。张保皋来大唐时,正是安史之乱及其导致的藩镇割据时期。这时,唐朝人口锐减。盛唐时,约有人口7000万,而安史之乱一次损失人口约3000万。山东的人口减少更为严重。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年间(806-820),德州的人口从开元之治时的61万减少到6万余人,博州的人口从34万减少到2万余人。唐王朝人口锐减,需要人员补充。唐王朝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没有拒绝外国人的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保皋和他的好友郑年于807年来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石岛湾(赤山浦)附近,后又流落到扬州一带。张保皋(790-841),出生于中国唐王朝时期的新罗国莞岛(现韩国莞岛郡)。韩国史书记载叫弓巴、弓福,日本很多史书称他为“张宝高”。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长期鼎立。新
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海滨胜地,有一座风光秀美的赤山,山上有一座传奇的寺院,连结着韩国、日本两个传奇的人物,山、寺院和人物都在三个国家中演绎着传奇的故事。时隔千年,仍煜煜生辉,光彩夺目,广为传颂。这就是中国的赤山法华院,韩国的“海上王”张保皋和日本的高僧圆仁。
赤山法华院,唐朝时期新罗(今韩国)人张保皋初建于山东半岛东部海疆的一个山村——赤山村。这个由三四十位出家人住持的寺院,唐朝时仅存在了21年即毁于“排佛”运动,时隔千年后的1990年才重建开放。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院虽小,却穿越时空,连结三国,架起了中、韩、日三国人民友谊的金桥;它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为佛学“东渐”和在三国人民中弘扬佛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韩、日三国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持续不断,与时俱进。赤山法华院和张保皋、圆仁只是众多人物和事件的缩影、代表。
张保皋赤山建法华院
张保皋(790-841),出生于中国唐王朝时期的新罗国莞岛(现韩国莞岛郡)。韩国史书记载叫弓巴、弓福,日本很多史书称他为“张宝高”。
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长期鼎立。新罗国(公元前57-公元935)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与唐王朝交往密切。新罗实行“骨品制”,等级森严,像张保皋这样平民出身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希望和机会。
9世纪初,新罗朝政松驰,徭役、赋税加重,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加剧,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不少人为寻求生路,纷纷逃向大唐。
张保皋来大唐时,正是安史之乱及其导致的藩镇割据时期。这时,唐朝人口锐减。盛唐时,约有人口7000万,而安史之乱一次损失人口约3000万。山东的人口减少更为严重。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年间(806-820),德州的人口从开元之治时的61万减少到6万余人,博州的人口从34万减少到2万余人。唐王朝人口锐减,需要人员补充。唐王朝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没有拒绝外国人的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保皋和他的好友郑年于807年来到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石岛湾(赤山浦)附近,后又流落到扬州一带。
张保皋和郑年浪迹扬州时,镇海节度使李琦据润州(今江苏镇江)反。唐军扩募平叛,张保皋和郑年应征 被编入“武宁军”。
他们二人都善于打仗,骑马挥枪,武宁军中没有人能与之匹敌。郑年还能潜水到海底如履平地,五十里而不噎水。张保皋年长郑年十岁,郑年呼他为哥。张保皋以年长自居,郑年以武艺高不服,二人常有龃龉。
张保皋的军功,是在平息吴元济和李师道的叛乱中建立的。因战功卓著,张保皋被擢升为武宁军小将。张保皋在军中干到唐穆宗四年(824);郑年则在平定李师道后离开武宁军南下,投靠了楚州军,但久不得志,“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今江苏涟水)。”
唐王朝对强藩的镇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连年的战事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引发了唐王朝的财政危机。唐穆宗时,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也为了去除藩镇的残余势力,采取了“销兵政策”,大量军人回乡。
唐穆宗四年(824),张保皋也脱下盔甲,来到他首次登岸的赤山浦。
赤山浦,即石岛湾。这里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北两面与大陆相连。赤山浦从陆路往西到登州、莱州、青州,较为方便。从陆路和水路到扬州、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都很便利。
赤山浦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了唐王朝与朝鲜半岛各国及日本列岛往来、交流的重要口岸。三国人民在这里相互往来、友好相处。
张保皋在唐朝生活期间,是唐王朝崇尚佛教的时期。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朝北朝时期其势力迅速发展,隋唐为其势力发展的全盛时期。据统计,隋唐五代时期山东有14个州,每个州、每个县都有寺院,其中建有10所以上寺院的就有登州等八个州。佛教成为唐朝时期人们的普遍信仰。
对新罗人来说,佛教文化在这时也深入人心。朝鲜半岛国家,最早接受佛教思想的是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前秦苻坚就遣使者赍来经书、佛像等。417年后佛教从高句丽传至新罗。到新罗真兴王时代(540-575) 佛教在新罗因有王室的支持,寺院遍布,硕德辈出,佛教成为以王室为核心、深入百姓的国教。
另外,在赤山修建寺庙,还可以为身处异国他乡的新罗人树立精神支柱,统一思想信念,提供活动场所,也为被贩卖到唐朝的那些背井离乡、衣食无着的新罗人提供庇护。据日本高僧圆仁日记记载,他所看到的法华院田庄一年能收五百石米。每石是120斤。据此推测,法华院拥有的田庄至少五百亩。
张保皋在赤山建立寺院时请来诵经的僧人属天台宗,他们持诵的是《法华经》,故得名“赤山法华院”。法华院建有大殿及配楼、钟楼、讲经堂等。“冬诵《法华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法华院除按佛事制度设有院主、上座等外,还设有新罗翻译,当地官府的“押衙”、大使等兼做法华院和所属的寺庄的管理、沟通、协调工作。
法华院大面积的田庄,所收的粮食、蔬菜主要供寺内僧众食用。还建有食堂、客房,供吃斋和接待客人。圆仁在这里见到听经者有一天是250人,第二天约200人,“老少尊卑总是新罗人”。法华院讲经礼忏,有新罗风俗,也有唐朝风俗。
这时的赤山法华院,是佛事胜地,也是新罗人在大唐的驿站、社会文化活动中心。
842-845年,唐武宗于会昌年间发起毁佛潮流,法华院未能幸免。845年,庙宇尽毁,僧尼还俗或流亡。
连带着三国人民情怀的金光宝刹,尘封在了历史的长河。
1923年,有两个日本人试图重走圆仁的求法路线,却没有找到赤山法华院的任何遗迹。他们请人制作了一块刻有圆仁求法路线的石碑,赠送给了青岛博物馆。
1987年夏,日本“泰山与山东半岛之旅”考察团来考察遣唐使的游历路线,重点访问赤山法华院。当时的荣成县政府领导和外事侨务办公室的同志依据圆仁日记,遍访当地群众,于这年6月15日上午找到了法华院遗址。山东省旅游局拨专款重建。
1990年5月1日,中韩日友人及宗教界人士等200多人出席了赤山法华院开光典礼。千年古刹,再放异彩!现在,赤山法华院既是有广泛影响的宗教圣地,也是颇负盛名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