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可到了8 月1 日,《军事周刊》不再使用必胜的语调,而是开始以一种新的调子总结战役过程: 1941 年夏季出版的《军事周刊》颇具启迪意义—这是德国军队的半官方杂志,每周出版一期,在“大德意志独立战争”的系列标题下总结前线战事,使其具备“设身处地”的性质,并传递一连串惊人胜利所带来的厚望,以及这种希望随着战役的拖延而逐步幻灭所带来的迷茫。7 月4 日出版的《军事周刊》描述了初期的战斗,并宣布了戈罗德诺(6 月23 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6月24 日)、维尔纳(6月24 日)、科夫诺(6 月24 日)和杜纳堡(6 月26 日)的陷落。《军事周刊》指出,已摧毁了4107 架苏联红空军战机和2233 辆坦克—包括“苏联军队曾寄予厚望的许多重型坦克”。德国军队已到达明斯克地域,从这里和从东普鲁士发起的向心突击已在比亚韦斯托克形成合围,德军已俘获4 万名敌军士兵。接下来的一期《军事周刊》(7 月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

译者:小小冰人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1)

入侵苏联是对运动战的一场严峻考验。尽管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役胜利,但德国自腓特烈大帝时代以来的主要作战理念还是未能通过这场考验。本来,“巴巴罗萨”行动旨在以一场持续六周的战役彻底消灭苏联。但为中欧和西欧的短期战役打造、训练、装备的军队,以及几乎完全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的军官团和总参谋部,显然无法在苏联欧洲部分的核心地区从事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月的战役,就像沙漠中后勤主导的战争超出了他们的能力那样。德军与其补给基地的距离超过1609 千米,而他们的敌人正退往自己的后勤基地。也就是说,这次德军从事的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在我们分析德国军队遂行的战役时,相同的问题总是会出现:如果德军就连短暂的胜利也无法赢得会怎样?在这种情况下的应急方案是什么?

1941 年夏季出版的《军事周刊》颇具启迪意义—这是德国军队的半官方杂志,每周出版一期,在“大德意志独立战争”的系列标题下总结前线战事,使其具备“设身处地”的性质,并传递一连串惊人胜利所带来的厚望,以及这种希望随着战役的拖延而逐步幻灭所带来的迷茫。7 月4 日出版的《军事周刊》描述了初期的战斗,并宣布了戈罗德诺(6 月23 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6月24 日)、维尔纳(6月24 日)、科夫诺(6 月24 日)和杜纳堡(6 月26 日)的陷落。《军事周刊》指出,已摧毁了4107 架苏联红空军战机和2233 辆坦克—包括“苏联军队曾寄予厚望的许多重型坦克”。德国军队已到达明斯克地域,从这里和从东普鲁士发起的向心突击已在比亚韦斯托克形成合围,德军已俘获4 万名敌军士兵。接下来的一期《军事周刊》(7 月11 日)继续介绍比亚韦斯托克的传奇,称已在那里实施“歼灭战”,并使用了德国军事传统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词—“最终成就”。“战役持续了十天,俘虏和缴获物资的数量仍无从统计”,这场胜利与德军当初在维斯瓦河河曲部歼灭波兰军队(也是十天)或1940 年“弗兰德斯和阿图瓦战役”(德国人几乎总是用这个名字称呼黄色方案)同样伟大—《军事周刊》宣布这是“敌军的崩溃”,并称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

这类文章在7月出版的《军事周刊》中持续发表,这些文章认为每场战役都比上一场更庞大,每场胜利都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抓获更多俘虏,缴获更多战利品,摧毁更多坦克和战机,每场战役都宣布苏联红军的抵抗即将最终崩溃—明斯克包围圈标志着“苏联灾难的到来”,随着“苏联中央地带的彻底崩溃”,通往维捷布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的道路已打开。此外,《军事周刊》还称苏联红军被俘人数已多达32.4 万人。“就连辩称敌坦克、火炮、战机预备力量取之不尽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损失是灾难性的,并将导致不可避免的最终失败”,而接下来便是突破“斯大林防线”和斯摩棱斯克歼灭战,“这是莫斯科前方最后一座大城市。”

可到了8 月1 日,《军事周刊》不再使用必胜的语调,而是开始以一种新的调子总结战役过程:

鉴于所涉及的庞大力量,一场宏大的“物资战”正在发展。上一场战争的物资战只是让交战双方耗尽力量,没能实现任何决定性结果。东部战场恢复了运动战的条件,类似于1940 年6 月初德军在法国突破“魏刚”防线后的态势。东线刚刚结束的第五周战事,也同1940 年6 月7 日—14 日这一周的西线战事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当初的战役发生在默兹河与海峡之间一条仅400千米的战线上。而目前针对苏联军队的决定性战役,战线总长度约2500 千米,自然需要耗费与战线总长度相符合的时间。

显然,一些事件推延了“苏联的灾难”。《军事周刊》现在谈论的是斗争的“艰巨性、困难性、严酷性”,以及苏联人还在“顽强战斗”,并一次次把他们的部队投入战火之中。尽管8 月15 日出版的一期《军事周刊》称苏联俘虏的总数已达89.5 万人(这个数字于9 月26 日上升到180 万),但各处都存在“激烈抵抗”。这个数字太过庞大,以至于读者们可能没有注意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首先,是在将莫斯科列为主要目标数周后,《军事周刊》出现了“现在显然将在侧翼寻求决定性胜利”这样的描述。其次,在这期杂志中首次提及了德方损失—稍稍超过10.2万人,比以往诸次战役高得多。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2)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3)

(上图)详细描述德军1942年两款主战坦克(三号和四号)装甲厚度的示意图,摘自底特律坦克兵工厂战时文件。注意,关于三号坦克的文字说明是错误的,这款坦克搭载的是一门50毫米主炮。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辆与军械司令部(TACOM)提供。

不过,德军在基辅实现大规模合围后,《军事周刊》的编辑们又恢复了信心:

在我们的敌人喋喋不休、虚张声势之际,德国国防军正在采取行动。东线,过去一周结束的庞大战役决定了基辅东面和东南面布琼尼集团军群的命运。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习惯于我方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赢得的胜利。可是,那里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能想象的范围,它代表着一场与世界史上见过的东西截然不同的胜利—66.5 万名俘虏—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军队的总兵力也就这么多。

可即便是此时,这场战事似乎也存有疑问。虽说截至10 月10 日,德国人已俘获了250 万名苏联红军士兵,但只有“歼灭性打击”才能实现“具有深远目标的新行动”。尽管运动战学说已取得显著成功,但苏联军队显然不清楚这个事实。德军迷失方向感和混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继续进攻莫斯科”突然变为“东部阵地战”,然后又改为“东线的顽强防御作战”—它似乎超越了训练有素的德军参谋人员的心态,毕竟在一连串的“歼灭战”之后。“东部阵地战”这句话肯定令他们心生恐惧—毕竟这不是德国军队来苏联的原因。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4)

这是理解德国在东部作战行动的关键,比重复希特勒与他那些将领之间相同的旧论点来说更为重要。虽然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与“台风”行动的头几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这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的战前计划都是为较小的战区和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设计的。通常古德里安将军被视为20 世纪装甲战最伟大的实践者之一,人们以为他会有更好的认识,但他对此的回应却是在图拉及其周围进行战斗,直至麾下坦克力量几乎彻底耗尽。发给他的侦察报告越来越多,这些侦查报告明确说明了该作战地域苏联红军实力的增长情况,以及每天都有新锐敌军开抵。有趣的是,这几乎就是同一时刻隆美尔在北非针对“十字军”行动采取的对策:战至最后一辆坦克,最后一发炮弹。显然,这就是运动战未能奏效后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虽然希特勒解除他那些将领的职务是个极端之举,但并非全无道理。

本文摘自《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台风蜕变之战是哪一年(如何评价巴巴罗萨)(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