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这一段文字,讲的就是秦始皇按照神话传说和天文星相中的“天极”、“紫宫”、“天汉”、“牵牛”等的分布秩序来规划都城,布置皇宫。在渭河南岸建信宫,模拟“天极”以为正朝。在渭河北岸筑咸阳新宫(北宫),模拟天帝住的“紫微天宫”以为正寝。南北之间贯穿渭水,象征银河,而水上一桥,则好比牵牛星。这一规划布局,前朝后寝,南北呼应,强调轴线,追求对称,虽是模拟神话天象,反映的却是皇权尊严、伦理秩序,体现出了京城皇都特有的整肃与威势。(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官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统一后定都咸阳。通过建造咸阳都城,秦为西汉乃至以后“大一统”格局中的都城文化风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范式。首先是注重文化的包容性和综合性。秦始皇摒弃了战国以来的传统城郭制度,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成为中高考的必选项。本人陆续梳理、编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乐律、职官、科举、礼俗、宗法、饮食、建筑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第九篇 建筑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建筑

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故其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造型体式和建筑艺术均具代表性和典范性,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权力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

非壮丽无以重威——都城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1)

秦朝阿房宫复原图: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个故宫

秦统一后定都咸阳。通过建造咸阳都城,秦为西汉乃至以后“大一统”格局中的都城文化风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范式。

首先是注重文化的包容性和综合性。秦始皇摒弃了战国以来的传统城郭制度,将各国都城样式综合起来,使之融通为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也就是说,在咸阳以东、南临渭水的北阪上的建筑,都是各国宫室建筑式样的撷取融合。很显然。这种大包容、大综合的都城建筑方式,体现的正是一种“大一统”的文化气概。

其次是讲究整体规划,有序布局。《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载∶

(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官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这一段文字,讲的就是秦始皇按照神话传说和天文星相中的“天极”、“紫宫”、“天汉”、“牵牛”等的分布秩序来规划都城,布置皇宫。在渭河南岸建信宫,模拟“天极”以为正朝。在渭河北岸筑咸阳新宫(北宫),模拟天帝住的“紫微天宫”以为正寝。南北之间贯穿渭水,象征银河,而水上一桥,则好比牵牛星。这一规划布局,前朝后寝,南北呼应,强调轴线,追求对称,虽是模拟神话天象,反映的却是皇权尊严、伦理秩序,体现出了京城皇都特有的整肃与威势。

再次是讲究工程宏伟,规模巨大。咸阳城原为秦孝公所营建,当时规模较小,且只在渭水北岸。秦始皇定都咸阳后,又把都城扩至渭水南岸,形成跨水而建的大都会。他征用刑徒七十万人,集中天下人力物力,在渭河两岸建宗庙,造灵台(又称章台),营筑大批宫室、苑囿、陵墓等,其范围东至黄河,西到汧水,南至南山,北到九嵕,其建筑高台入云,复道凌空。工程之巨,规模之大,亘古罕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大景观、大气度的美。

秦代都城的“宏大雄伟,整肃壮观”,显示的是秦始皇的赫赫威权,煌煌功业,体现的是“大一统”的规范和气概,也表征着一种都城文化范式的形成。

汉承秦制、但又不拘泥于秦制。在都城建造上,如果说秦都的“大美”更偏于“宏大”的话,那么西汉都城在沿袭“宏大”的同时,更表现出一种“壮丽”——一种更讲究雄壮华丽的“大美”。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2)

西汉长安宫殿复原图

西汉都城以汉惠帝时建成的西京长安为代表。长安城以渭水南岸原秦兴乐宫故地为基址,其位置在今西安城西北约十公里处。这是一处南高北低的高地。当刘、项之争尚未结束时,高地东面的兴乐宫就被改建为长乐宫。西汉八年又在高地西面建了未央宫,还立了东阙、北阙、武库、太仓等。当时这个长安城的规模气派如何?单看一下未央宫就可窥知一二。《三辅黄图》载:“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可见汉初的长安都城,即在宏大壮丽方面比秦都咸阳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这一点连高祖刘邦也意识到了。他“见宫阙壮甚”,便质问主持建城的丞相萧何:现在天下尚未安定,为什么把宫室造得如此豪华壮丽?萧何回答说∶

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

原来,将都城宫室造得如此豪华壮丽,就是为了炫耀和强调帝王的权威,而且,为了表明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永世长存,还要把这种“壮丽”搞得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这里所透露出的是怎样一种傲睨天下、雄踞古今的历史情怀啊!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个角度看,在萧何那里,“壮丽”只不过是炫示帝王权威的一种“策略”而已。但实际上“壮丽”在这里恰恰是雄心勃勃、一统天下的大汉帝国的一种时代“幻想”,一种历史“标识”,一种审美“范型”。

武帝时,长安城得到进一步扩建,兴造了城内的桂宫、明光宫和城西的建章宫与上林苑。考古调查证实,长安城周长达25公里,约合汉代60里强,比当时的罗马城大3倍。有12座城门,16座桥梁,城市有八街(南北)九陌(东西)、东西九市、三宫、九府、三庙和一百六十间里。城内经纬相通,“街衢相径”。张衡《西京赋》说:“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正是这一大都城宏阔构造的真实写照。据班固《两都赋·西都赋》说,自高祖至孝平,经过12个皇帝的不断修建,长安城变得越来越“祟丽”,越来越侈华了:

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可以想见,都城长安发展至此,比之汉初又不知“重威”了多少倍,“壮丽”了多少倍!

中国古代都城自秦汉之际讲究整体布局上的中心突出,对称有序,也是构成其偏于壮丽的一大要素。西汉长安在这方面又有较大发展。城南向阳的高地上分布着主要的宫室、官署、府第,而城北的低地则主要是商市和民居。城南郊则建有一片排列整齐,规模宏大的礼制建筑。全城2/3为皇室、贵族占有,其中,未央官就占全城面积近1/4这种尊里分明,主次判然的都城布局,让我们“嗅”到了一种凝重肃穆、沉雄威严的王道气息。

应当说,这种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意味的文化气息,正是西汉皇都之“大美”气象的重要内涵和特有标识。实际上,正如西方古典都城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样,中国古代都城的壮美风貌常常同世俗的政治权威和僵硬的伦理秩序难分难解,而这一特点,也正是秦,特别是西汉时期开始发展并趋于定型的。

这一特点,也正是从秦,特别是西汉时期开始发展并趋于定型的。

“观夫巨丽惟上林”——宫苑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3)

除了都城的布局之外,秦汉时代在宫苑的建造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这里所谓宫苑,即帝王、皇家、贵族等用以居住、游猎的庙堂宫室台榭园林之总称。本来,“宫”指房室、宫殿、宗庙等,属建筑类,“苑”指养禽兽、植林木之地,后多指帝王游猎之所,属园林类。但中国古代建筑从来不与园林分隔两立,而往往是彼此融汇,相得益彰的。总体上讲,中国建筑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概念,它常常是包含园林在内的,也就是说,中国园林本身并不独立于建筑之外。即使那些以自然风景为主的苑囿。如秦汉上林苑,也是附着于皇家贵族的离宫别馆而造的。这种建筑园林相因相借、浑然一体的特有文化造像,在根本上贯彻和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通交汇的主流文化精神。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代宫苑在关中有300所,在都城咸阳有著名的六国宫殿以及信宫、咸阳宫、阿房宫、甘泉宫等,另在关外及各地还有400余所。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数阿房宫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发派隐宫(受宫刑者)、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阿房宫是渭南上林苑朝宫的前殿。虽然它仅是全部朝宫建筑的一个前殿,但其规模气势都称得上亘古少见。它“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且“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此记载,我们不难想见阿房宫的气势该是何等的恢宏雄伟!

其实不独阿房宫,几乎所有的秦代宫苑都不仅规模雄伟,而且气度宏大。如位于咸阳北部宫殿群中部的1号宫殿(考古编号),是一座高台建筑。其遗址东西全长可达130余米,全部外观呈3层,最高点可达17米余。再如秦仿六国宫殿所建造的庞大建筑群,高低绵延数十里,可谓战国建筑艺术大荟萃。又如秦所建信宫、甘泉宫、兴乐宫、长扬宫、梁山宫等,数百座伟殿险阁“弥山跨谷,辇道相属”,覆压关中数百里原野,那种景象,自然也是前所未有的宏伟壮观。

西汉宫苑与秦代相比,不仅在高度、规模、范围、功能等方面都有较大扩展,而且更注重“宫”与“苑”的统一,使得宫中有苑,苑中有宫,从而形成了古代建筑园林的基本构造格局。

西汉最早营建的重要宫室是长安东南隅的长乐宫,其次是位于长安西南隅的未央宫。长乐宫,据《三辅黄图》载,周长二十里,开四门。前殿东西阔约五十丈,南北深十二丈,两杼之间三十五丈。宫内有临华殿、温室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等。未央宫是汉高祖时所建,汉武帝时扩建。据《西京杂记》说,未央宫城周长二十一里九十五步五尺;有殿四十三所,池十三,山六,门九十五。前殿在龙首山上,以高丘为台基,尤其显得巍峨高耸。对这前殿,张衡《西京赋》有描述曰:“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坻崿鳞眴,栈齴巉崄。襄岸夷涂,修路陵险。”,未央宫前殿之高、之峻、之陡、之险,可谓跃然纸上。

未央宫内有“池十三,山六”的记载,也说明它已将建筑和园林密切地结合起来,而汉武帝时代在长安西郊所建的建章宫,更是典型的庞大的建筑园林组合群。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前殿高于未央宫,东有高二十余丈的凤阙,西有数十里的虎圈,北有大池名曰泰液,池边有高二十余丈的渐台,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造型,南有玉堂殿,有神明台、井干楼均高五十余丈,之间有辇道相通(《史记·孝武本纪》)显然,建章宫不纯是宫殿建筑,它同时还是一处山水林苑,它是将主殿大厦、离宫别馆、山林园圃更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大型宫苑,其格局样式为后世皇家宫苑所效仿。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4)

西汉上林、甘泉二苑则是将宫室建筑环融其中的西汉著名园林。这两处园林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大”,即范围、规模的广大。据《三辅黄图》、《汉书》等载述,上林苑这一本为秦时所辟旧苑、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的巨型宫苑,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长扬、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围广三百里。甘泉苑沿径安北山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西入扶风,周五百四十里,范围规模又胜上林一筹。

二是“多”即苑内宫室建筑、禽兽植物、景点功能等种类丰富,花样繁多。上林苑内有离宫七十座,能容千乘万骑,中有数十水池,最大的昆明池周四十里,烟波浩渺,可训水军,极其壮观。苑内种有名花异果,养有珍禽猛兽,可供游猎。

三是“高”,即苑内建筑多极高。甘泉苑有宫殿、台、阁一百多所,其中有祈仙用的通天台,高三十丈,台上立铜柱高三十丈,柱上铸仙人铜像,上托承露铜盘,铜盘盛水二十石,可以想见其高耸之势。应当说,这一“大”、一“多”、一“高”,显示的也正是这一时代的“大美”文化气象。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这个“巨丽”,可以说是对整个西汉宫苑建筑所体现的“大美”文化气象的一种精妙概括。

丘垄高大若山陵——陵墓造型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5)

秦汉之际的陵墓造型,同都城、宫苑一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陵墓,广义指坟墓,狭义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陵,本为“大丘”、“大阜”、“大土山”的意思。陵墓,自然指的是大土山一样的坟墓。

春秋前,人死后葬埋的地方部叫“墓”,战国以后,才有“丘墓”、“坟墓”、“冢墓”、“丘垄”、等称谓。“丘”、“坟”、“冢”、“垄”与“高起的土堆”这一意思相近或相当,这说明坟慕的制度开始具有了种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丘垄高大若山陵”(语义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十》)的观念,而且还开始将君王的坟墓称做“陵”,或“山陵”。《战国策·秦策五》有句曰:“王一日山废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高诱注曰:“山峻,喻尊高也。崩,死也。”“陵”是“大土山”,高于一般的“丘”、“坟”、“冢”等,故可“喻尊高”。身份地位最高的国君,其坟墓也应最高大,好比“山陵”一样。秦汉之际。“山陵”专喻皇帝之墓。秦把皇墓称做“山”,汉把帝墓称做“陵”。《水经注·渭水》曰:“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从此,“陵”、“山陵”便成为皇帝坟墓的特称。皇权至上,故其坟墓亦比做崇高的山陵。这里面有神化皇权之意,但同时也包含着以“大”为美的文化理想。

汉承秦制,这一点在皇陵筑造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后汉书志·礼仪下》刘昭注引《汉旧仪》所载西汉诸帝寿陵说:“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也就是说,皇帝即位第二年就要按形制规定开始造陵。

其次,在陵墓的体量规模方面,西汉诸帝也不让始皇,同样追求高大堂皇之相。如在陵墓高度上,《汉旧仪》记载,天子要达到十二丈,但又说“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皇览》也记道:“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后汉书志·礼仪下》刘昭注引)。这里所记,足可表明陵墓的形貌规模之浩大。据今天的考察,武帝茂陵是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园东西长430米,南北宽114米,约当时的一里见方。围墙厚约6米,坟丘每边长260米,高46.5米,正相当汉尺二十丈。整个茂陵形势可谓雄伟恢宏,巍然壮观。

从中国古代陵墓文化的演变来看,帝王陵墓最高大、最宏伟、最气派者当属秦汉之际和初盛唐,而又以秦汉之际为最。我们知道,秦汉之际和初盛唐在古代文化史上发展的两大高峰期。人们常说的所谓“汉唐气象”,就是描这两大高峰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统一、最开放、最繁荣、最辉煌的两大阶段。这一切历史性的“对应”并非巧合。它说明,即使像陵墓这样一种建筑造像,它也会以其特有的形式反映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气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