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氏家族王羲之(王姓名人王羲之)

王氏家族王羲之(王姓名人王羲之)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作品能融通古今,达到形意结合的最高境界。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高的成就,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等精研体式,心摹手追,光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和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王羲之的妻子是东晋武官太尉郗鉴的女儿,貌有貌相,当时郗鉴择婿的时候,因考虑到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家中子弟又各个才貌俱佳,因此就命心腹管家携带重礼到王导丞相家选婿。王家子弟听说后,全都仔细打扮后出来相见,只有王羲之,在王府东跨院的书房里坦腹仰卧,毫不在意。郗府管家见到后,回到了郗府禀报此事,郗鉴听说后,大喜:“我要的就就是这样的人”。于是马不停蹄的去到王府,见到王羲之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关注我,做个懂谱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正的孙子,王旷的儿子。王羲之在幼时就受到其堂伯父王导、王敦的喜爱,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王氏家族王羲之(王姓名人王羲之)(1)

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最可信的是陶弘景的《真诰》所记载的王羲之生于太安二年(303),卒于升平五年(361)。

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妻子是东晋武官太尉郗鉴的女儿,貌有貌相,当时郗鉴择婿的时候,因考虑到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家中子弟又各个才貌俱佳,因此就命心腹管家携带重礼到王导丞相家选婿。

王家子弟听说后,全都仔细打扮后出来相见,只有王羲之,在王府东跨院的书房里坦腹仰卧,毫不在意。郗府管家见到后,回到了郗府禀报此事,郗鉴听说后,大喜:“我要的就就是这样的人”。于是马不停蹄的去到王府,见到王羲之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后人还称之为“东床快婿”,一时传为佳话。

形意结合、书法称圣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高的成就,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等精研体式,心摹手追,光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和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作品能融通古今,达到形意结合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书法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形意融合无间,字随意形

(1)书法应“通灵感悟”

王羲之论述最重意法,讲究形意结合,以为“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如果不能体味其中之意,连书法之道都无从谈论,更别说进行书法创作之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笔势图》:为一字须数体俱入,若作一纸,皆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王羲之主张书法前需“意在笔先”,有意才有书;书法时点画之间皆有意,意存字间,又须字字意别。意包括了运思、结构和字法等关节。

(2)注重书法的整体美

王羲之认为书法创作应注重字的大小,整体布局,一点一画失所,都有可能影响书法的整体效果。王羲之还主张通过反复摹写来达到书法艺术的整体美。

(3)书画结合的倾向

王羲之多次运用绘画的技巧来描绘渲染书法技巧和效果。王羲之不仅在单个字的写法上体现出书画结合的趋势,还要求书法整体的创作也需突破方整,引人画意。

王羲之书法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著称。

王氏家族王羲之(王姓名人王羲之)(2)

才高识远、美政抱负

王羲之经历了西晋灭亡、晋室南迁和东晋立国等一系列社会巨变。其中还经历了王敦起兵到失败的全过程。南北对峙的社会现实、东晋政权的极弱无力、家族盛衰的巨大转变,这些都对王羲之的政治理想有着强烈的影响。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主要掌管图书经籍,咸和九年参军,之后历任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位,后因仕途失志于永和十一年辞官归隐。在王羲之为官的二十余年中,王羲之以前贤为榜样,强国济世、体恤下民、举荐贤才等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

在晋室南迁后,士族强占田地,封山锢泽,致使广大劳动者失去土地,贫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客、部曲或奴仆。面对这一社会现状,王羲之在《临护军教》一文中指出:今所在要在于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谨在公者,覆行诸营,家至人苦,畅吾乃心。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

在提出公役均平的同时,还强调对于饥寒无以自给者、老弱病残者要予以特殊的照顾,区别对待

对于东晋政治存在的冗官冗员、监守自盗、军事虚耗等时弊,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

《遗谢安书》: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对于仓督监守自盗,耗盗官米,假公济私,致使国力空乏之弊,王羲之主张政府应当严惩之,必要时“诛翦一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对于“生而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的社会惨况,王羲之提出使刑人充役以除罪的办法来调和这一社会矛盾。

《遗谢安书》: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王羲之作为一个抱负之士,面对山河残破,也希望通过北伐来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王羲之不赞成盲目举兵北上,主张扩充朝廷实力之后再图进取,认为“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提出“审量彼我”后“万全而后动”。

提出的兴修漕运以解决千里运粮的后顾之忧。

 《遗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在永和六年殷浩北伐失利后,还多次劝诫殷浩不应囿于以往的失败,希望殷浩能思弘将来。还致书于支持殷浩北伐的会稽王司马昱,陈述北伐之弊。

绝代的才华、分裂的国家、家族政治的急转直下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下,王羲之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使得他不得不改变积极入仕的思想,并最终选择归隐山林。

王羲之不但是一个书法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操劳国计、关注民生、勤奋务实的好官。

关注我,了解属于你的姓氏的名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