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济师金融知识点总结(高级经济师金融)

经济师金融知识点总结(高级经济师金融)二是金融政策的目标更具合理性、针对性;一是金融调控紧跟经济形势变化,定向调控力度加大,并运用多种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2、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就(1)具体概括为“创新性发展、突破性进展、长足性进步”。(2)主要表现在金融调控机制的逐步完善上。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上更积极主动,更具前瞻性、灵活性。

第四章我国金融深化金融改革的探索实践与积极成效

经济师金融知识点总结(高级经济师金融)(1)

一、深化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一)深化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

1、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1)具体概括为“创新性发展、突破性进展、长足性进步”。

(2)主要表现在金融调控机制的逐步完善上。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上更积极主动,更具前瞻性、灵活性。

一是金融调控紧跟经济形势变化,定向调控力度加大,并运用多种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是金融政策的目标更具合理性、针对性;

三是积极利用市场调控,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

3、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不足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1、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方向

总述:新时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质量。

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包含:

(1)经济增长目标的转变:由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转向重视经济增长高质量。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由出口带动、投资带动,转向由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协同带动,使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3)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由生产要素粗放投入所带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能力改善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

(4)经济增长速度的转变: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2、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

总述: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金融体系是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是为经济高速增长服务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了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1)深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

①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机构的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市场纪律,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活力、竞争力和防控金融风险能力。

打破垄断,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支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高金融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2、深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①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的目标:拓展金融市场的宽度和深度,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具韧性金融市场体系。

②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丰富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增加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扩大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

3、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①国家层面,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②中央银行层面,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②监管部门层面,强化监管职责,优化监管力量,严格监管执法,建立监管问责制度。

4、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

①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主要矛盾。

要稳住大局,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

③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

④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风险隐患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

⑤要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近年来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口诀:专治三点)

(一)推进各项金融专项改革

1、加快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2、重视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3、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二)基于三个层面协同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1、逐步放宽民营银行的准入机制。

2、深入推进利率、汇率两大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1)存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2)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宽,中间价定价机制的改革有效推进了汇率市场化的进度。

3、重视丰富实体企业、城乡居民等市场主体的金融选择权。

(三)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来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1、资本账户开放呈现全方位、明显的加快趋势。

2、人民币国际化自2015年以来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四)化解已有金融风险点,构建全方位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

1、多层面化解已有高杠杆金融风险点。

2、构建全方位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近年来我国重点金融领域金融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

1、背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提出之前,我国一直处于人为低利率的利率管制时代。在利率管制时代,政府会以行政手段制定银行存款、贷款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定向支持特定的部门,实现其经济目标。对于我国而言,实行利率管制可以保护和扶持国有企业,通过压低存款利率,保持较低利率、款来补贴国有企业。

2、利率管制的弊端暴露:

(1)强行维持存款的人为低利率,可能会使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加大,造成存款流失;

(2)在贷款市场造成资源错配,促使资金黑市的形成;

(3)负利率导致的居民财富缩水效应,以及债权人与债务人财富再分配效应,不利于均贫富。

3、利率改革总体思路:

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以外币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为锚

本阶段核心:实现外币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为信贷市场做准备。

(2)发展阶段:先贷款后存款

该阶段的核心是实现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并着手布局存款利率市场化

(3)全面开放阶段:专攻存款利率

该阶段的核心是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4)最终深化阶段:实现利率并轨

该阶段的核心是实现利率并轨这一终极目标。

利率并轨,即培育关键政策利率和市场基础利率,探索利率走廊机制,从而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关键政策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基准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市场体系和形成机制。

(5)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猜想

①培育关键政策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

②自律机制退出,实现银行自主有效定价。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公认为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跨越式改革:

1、第一次重大改革发生在1994年。此前,中国外汇市场形成了价格“双轨制”,即调剂价格和官方汇率并存。

2、第二次重大改革是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改变人民币盯住美元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第三次重大改革是2015年“811汇改”。它优化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提升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地位。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服务实体经济

2、优化金融结构

(1)现有的金融结构存在期限结构错配、权益错配、服务对象偏颇等问题。

(2)优化金融结构,解决错配问题的三个方向:

①健全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②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

③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数量,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选择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3、管理金融风险

4、遵循经济规律(口诀:三率偏好设施)

5、发展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1)有助于破解信息不对称困扰金融发展的难题;

(2)提供更可靠的信用基础,助力金融体系正常运行;

(3)明确提供各种要素的流转轨迹,便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4)让各个部门、各个主体都能显示自己的偏好,为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的参数;

(5)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效接入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

6. 扩大对外开放(口诀:提高“争双管防治”的能力)

四)区域金融改革

区域金融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

1、以国际化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重点,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以金融对外开放和粤港澳金融合作为重点,在珠三角和深圳前海地区建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3、以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展金融改革试点。

4、在重庆推出为统筹城乡发展而扩大金融服务的改革试点,推动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

5、在海峡西岸和泉州开展两岸金融合作试点,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6、在新疆开展以提升边疆和民族地区金融服务水准为重点、支持跨越式发展的金融改革试点。

7、在浙江省探索小微金融、民间金融、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多元化金融创新。

8、以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为重点,在云南、广西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9、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为核心,在青岛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财富管理体系。

10、以科技金融创新为核心,在湖北武汉城市圈创建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推进金融改革的路径模式。既尊重市场选择,又有全国统筹,有利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条块结合的基本经验,也为各领域金融改革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

(五)外汇管理体制与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

(一)立足实际国情,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1978年)

1、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和统一经营

2、基本不举借外债

3、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二)设立专门管理外汇的国家机关,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1979-1993年)

1. 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2. 积极吸引外商直接融资

3. 初步建立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

(三)市场配置外汇资源的作用愈加重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1994-2012年)

1. 探索创新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

2.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 不断提高人民币可兑换程度

4. 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5. 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四)统筹平衡便利化和防风险,建立健全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2013年至今)

1.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2.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3.成功应对多轮外汇市场高强度冲击

4.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初步形成

5.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六)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改革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而这一部分的改革则是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重要部分。

1、人口红利时期的中国金融体系

(1)1994年以前的金融改革具有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特点,这为地方政府介入金融资源的调配提供了便利。在财政分权的格局下,“自下而上”式的金融改革造就了金融分权,而中央金融管理体制的尚未确立则大大加强了分权的程度。

(2)以2003年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了“一行三会” 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架构。

(3)金融约束体制与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就是与年轻劳动力相匹配的资本积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储蓄率和投资率的上升非常关键。

(4)高储蓄、高投资、高经济增长的“三高”奇迹与1994年后金融约束体制的建立密不可分。

(5)与“三高”奇迹相伴的是另外一个“奇迹”:自1994年后形成的“双顺差”(即经常账户和非储 备金融账户都呈现顺差)。

这种格局的形成一方面与1993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形成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 是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备注:双顺差”从两个方面促进了我国人口红利的形成:

①经常账户:长期顺差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与资本结合后形成的生产力有了外部市场需求的支持;

②非储备金融账户:长期顺差意味着外部资本的流入,这同样是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条件。)

(二)后人口红利时期的金融体系

1、2009年后金融体系的变化: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

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首先表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除在信用评级、标准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债券的功能与信贷一样,都是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债务融资工具。

2、非银行金融部门崛起的原因:地方政府和居民加杠杆

3、非银行金融部门崛起的背后:金融加杠杆

信用总量一方面对应于非金融部门的负债,另一方面则对应于金融部门的资产。

崛起的非银行金融部门在推动信用总量快速上升的同时,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因素。金融业应该主动针对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以往的热衷于传统行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从以往主要为生产者转向更多地为消费者服务,从以往集中于东部、大城市更多地向中西部和乡村延伸,从以往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投资的粗放式金融发展模式转向利用金融科技、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的集约型金融发展模式。

1、经济产业机构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化是长期趋势,这要求原先以服务工业化为主的金融体系转向更多地满足金融服务业的金融需求。

2、经济需求结构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拉动是长期趋势,这要求金融体系服务的对象从工业化时期的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3、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其也要求金融体系功能的转变。适应技术进步的金融体系必须有功能多样、机构层次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就必须从政府主导的金融约束体制转向金融市场化体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