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突破人生困境)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突破人生困境)一个三十多岁、刚度完蜜月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时日无多的大学女教师朱莉;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把身边所有人都称为蠢货的傲慢制片人约翰;美国心理学大师,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曾称赞本书说: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本书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大学毕业后在好莱坞从事编剧工作,参与《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等剧集的制作;后来转行考上入医学院,又考取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她在这本书中一共写了五个故事,主人公都是通过和心理治疗师“聊聊”走向了治愈。这五个故事分别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突破人生困境)(1)

​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好读的心理疗愈类作品,被众多媒体誉为“人生至暗时刻的自救之书”。

美国心理学大师,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曾称赞本书说: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本书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大学毕业后在好莱坞从事编剧工作,参与《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等剧集的制作;后来转行考上入医学院,又考取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

她在这本书中一共写了五个故事,主人公都是通过和心理治疗师“聊聊”走向了治愈。这五个故事分别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把身边所有人都称为蠢货的傲慢制片人约翰;

一个三十多岁、刚度完蜜月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时日无多的大学女教师朱莉;

一个六十九岁,与子女关系疏离,一事无成,直言再不改变就自杀的老太太瑞塔;

一个二十多岁,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用酗酒和寻欢作乐麻醉自己的女学生夏洛特;

一个因为失恋去寻求治疗,最后发现失恋只是烟雾弹,背后隐藏着一连串人生危机的中年女性。而她就是作者本人——洛莉·戈特利布。

人生四大终极问题

佛陀说:众生皆苦。这种苦其实是一些“心魔”在作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安静或吵闹。但是不论这些心魔如何变化,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具体的人生主题,也就是:孤独、死亡、自由受限以及无意义。

在心理学中,这四个主题又被称为“人生四大终极问题”。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也许你应该找个人聊聊》,也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的。

那么,下面咱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人生四大终极问题”。

关于孤独。有句话说得好,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人人都有被迫成为孤岛的时刻”。这种感觉就是孤独。长时期的孤独会让我们产生幻觉,引发恐慌、偏执、绝望、强迫等行为,甚至是自杀的念头。此时,我们哪怕身处茫茫人海,也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和抚慰。

关于死亡。人生是一辆单向而行的列车,死亡是我们要到达的旅程终点。但当终点即将到达的时候,人们却害怕下车。因为此时,我们害怕的不仅是死亡本身,还有与之相关的东西,比如衰老、分离、失去自我的价值,等等。

关于自由受限。刚出生的我们如一张白纸,有着无限的可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被按在了一条僵化的轨道上,能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少。转行难、择业难、竞争激烈、家庭压力……都让一个人的自由变得越来越局促。此外,还有个人的情绪自由——你有多久没有大哭一场了呢?

关于无意义。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趋向于寻找快乐、避免痛苦,但在他之后,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兰克尔则坚信,推动人们向前的最主要驱动力不是快乐,而是追寻生命的意义。一旦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我们很容易走向抑郁,乃至滑落崩溃的深渊。

可以说,这四大终极问题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它们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种种痛苦,却也让我们超越了吃喝拉撒这些动物本能,在更高层面演化为人。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在这些终极问题上,心理治疗能做些什么?

欧文·亚隆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存在性体验,可以帮助我们直面四大终极问题,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简单来说,心理治疗是跟我们的痛苦打交道,帮助我们从一筹莫展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当然了,它没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困境,但是可以帮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世界,让生活过得不再那么纠结、拧巴。

就像这本书中的五个心理咨询者一样,他们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都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有人摆脱了沉重的负罪感,学着享受当下的幸福;有人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清单,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有人大胆地走出情绪茧房,追求迟来的爱情;有人摆脱了酗酒、糟糕的旧生活,变得更加乐观和阳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走进书中这个五个心理咨询者的故事。

一份无处安放的父爱

洛莉讲的第一个故事,涉及人生的终极问题:孤独。主人公约翰是一个长相英俊、事业有成的好莱坞制片人,多次拿到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艾美奖。而且,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两个活泼的女儿。在外人看来,约翰无疑是一位人生赢家。

但事实上,约翰的情况很糟糕。他觉得最近自己“压力太大了”,总是睡不好,和妻子的关系不够融洽;孩子们也对他不够尊重,尤其是大女儿,直接跟自己对着干。在工作上,他觉得上司对业绩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事们却都在拖后腿,交给他的工作成果总是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

作为心理治疗师,洛莉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来访者,但第一次见面,她就十分不喜欢约翰,因为他总是表现出一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态度。他说身边每个同事都是“蠢货”,就连洛莉自己也没逃过他的毒舌。

比如,第一次治疗结束,约翰没有掏支票簿,而是拿出一沓现金递给洛莉。他说自己是瞒着妻子来看心理医生的,对此洛莉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约翰接下来的话,则让洛莉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约翰说:“这样你就好像是我的情妇一样,或者确切来说,更像是应召女郎。希望你不要见怪,但是,如果要金屋藏娇,我可能不会选择像你这样的女性!”言外之意,就是约翰觉得洛莉不够漂亮。

除此之外,约翰也不尊重洛莉的工作投入。在一次治疗时,洛莉正在帮助约翰排解心理压力。但是这时,诊室的门铃突然响了,听到门铃的约翰一跃而起,大踏步走到门口,拎着一份外卖走了回来。

作为治疗师的洛莉只好耐心地等待着约翰将外卖吃完,可是在约翰吃完之后,他突然一个扬手投篮,“咣”地一声把外卖盒扔到了远处的垃圾篓里。

面对约翰种种无礼行为,洛莉每次为他治疗时都要默念:“深呼吸,要心怀慈悲,心怀慈悲……”只有这样才能压制住对约翰的厌恶,把治疗进程勉强推进下去。

但随着治疗的逐步深入,洛莉发现自己之前看到的,只是约翰脸上戴着的那层面具,一层冷漠的、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具。

那么,面具下真实的约翰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一条叫罗西的小狗身上,约翰终于破防了。那一次,约翰和往常一样抱怨别人是蠢货,还说“现在就连罗西也变得越来越蠢了。”

而对于罗西这个名字,洛莉是后来才知道,它是约翰养的一条小狗。谈到罗西时,约翰像变了个人,脸上全是忍不住的笑容,眼睛也亮晶晶的。

洛莉诚挚地说道:“我能看得出来,你很爱罗西!”但约翰的脸突然害羞地红了,急忙矢口否认说:“怎么可能,罗西只是一条狗!”约翰局促的样子,和否认自己喜欢班里某个女孩的中学生一样,但与此同时,他的眼里还流露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

这一刻成为了约翰整个治疗过程的转折点。之前的约翰是麻木的、封闭的,现在他终于流露出了情绪。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表现出麻木、封闭呢?

一般来说,这是一种经历惨痛遭遇、心灵受到重创的应激反应。因为太多的负面情绪汹涌而来,人们往往会选择麻醉自己,躲避伤痛。

在洛莉的耐心引导下,约翰终于鼓起勇气,讲出了内心深处的伤痛——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儿子——盖比。

意外发生时,盖比才六岁。当时他们开车走在去乐高乐园度假的路上,约翰放在仪表盘上的电话突然响了。妻子不喜欢约翰和家人在一起时打电话,所以赌气不接,他只好伸手去拿手机。

可就在约翰伸手接电话的那个瞬间,车祸发生了。约翰和妻子、小女儿都安然无恙,但他们失去了大儿子盖比。在抢救室里,妻子嚎啕痛哭,并向约翰吼叫着:“你这个蠢货,是你害死了盖比!”

作为父亲的约翰,面对妻子的责备和儿子的死亡,同样悲痛欲绝,他也想放声痛哭,但想到小女儿,他硬生生地把眼泪憋了回去。他不能崩溃,因为总得有人撑起这个家。

我们知道,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及时释放,而大哭就是宣泄情绪、放空自己的最佳手段。当泪水滚滚而出的时候,悔恨、自责、悲痛等负面情绪也能跟着释放出来。但当时的约翰没有哭,所以那些情绪就一直累积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个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

此后,约翰就像没事人一样每天去工作,下了班就去参加派对,或看球赛。妻子骂他是冷血的混蛋,但是只有他知道,自己的内心在淌血,每天醒来时他都想去死。因此他给自己戴上了一副面具,切断了和所有人的情感联结。在约翰眼里,热闹是其它人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在洛莉的诊疗室里,约翰终于放松下来,他迎来了迟到多年的泪水。起初只是几滴,但很快就成了一泻千里的瀑布。这些眼泪是一首充满父爱的挽歌,约翰把它献给了盖比。

最后他擦干眼泪,不好意思地说:“很抱歉,我崩溃了!”但洛莉回答道:“你不是崩溃,而是破茧重生!”

大哭一场的约翰迎来了久违的宁静,他终于摘下了脸上那张面具,不再孤独。他尝试着享受和家人、和狗狗罗西在一起的快乐,他写了一部很棒的剧本,他又赢得了一座艾美奖,他在同事中结交了好几个好朋友,他开始向更多人敞开了心扉……

与此同时,约翰也不会忘记盖比。这个小生命,不再是他和妻子之间的一根刺,而是联系两人之间更紧密的纽带。两人一起看盖比以前的录像带,看着小小的盖比快乐地跑来跑去,看着一家人紧紧相拥……约翰和妻子不由地流出了伤感的眼泪,但嘴角却浮现出幸福的微笑。

约翰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他戴着一副傲慢无礼的面具出场,令洛莉感到十分讨厌。但是到后面洛莉发现,这个面具只是他拒人千里之外、保护自己脆弱内心的盔甲,因为他害怕自己突然的崩溃。

最后,通过洛莉的积极治疗,约翰打开了心结,开启了通向内心深处的大门,让阳光照射了进来。他摆脱了那刺骨的孤独,再次回到了被爱和温暖包围的世界,重见灿烂千阳。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

在书中,洛莉讲的第二个故事,关乎死亡和分离。故事的主人公是33岁的大学老师朱莉。在拿到乳腺癌诊断化验单前,她正处于幸福之巅。她刚刚度完蜜月,和新郎迈特情投意合。她还拿到了大学的终身教职。更重要的是,她怀孕了。当看到验孕棒上的两道红时,她和迈特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转了好几圈。

但这张化验单把一切美好的憧憬都给击碎了。朱莉受不了这巨大的落差,她需要恐慌、失落、痛苦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于是,她找到了洛莉。洛莉陪着她走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朱莉先是流产,接着在化疗中呕吐不止,还失去了秀发。最后她不得不做了乳房切除手术。

面对这些人生苦痛,洛莉并没有空洞话语地安慰朱莉,相反,她跟朱莉讨论化疗后是要戴假发还是裹头巾,如何在手术后管理体形,怎么经营婚姻,怎么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面对工作,就像接待其它来访者一样。

经历了难熬的几个月后,朱莉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她身体里的肿瘤消失了。为了庆祝痊愈,她和迈特一起坐上热气球,手挽着手在一千英尺的高空欣赏日落。

的确,朱莉经历了地狱,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她马上就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她告别洛莉,迎向新的生活。

然而,半年之后,朱莉再次来到诊疗室,面容十分憔悴。她告诉洛莉,她以为自己彻底痊愈了,高高兴兴地去医院拿最后一份检查报告。没想到检查数据显示,她得了另一种癌症,极为罕见,比乳腺癌的存活率更低。医生断言,她可能只有一两年的生存期了。

朱莉绝望地问洛莉:“你会作为心理治疗师陪着我,一直到我去世吗?求求你,我不想去找其它心理医生,他们会反复提醒我,你得癌症了,你快死了!我不想在恐惧中死去!”

一开始洛莉有些犹豫,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但看到朱莉眼睛里的盈盈泪水,还有掩饰不住的恐惧和绝望,她答应了下来。洛莉建议朱莉制定一份心愿清单,并对她说:“你还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就抓紧时间去做,哪怕是有点越界,有点过火儿。因为你有在绝境中享受快乐的权利!”

洛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一直以来,朱莉的人生之路非常顺利,也非常简单,大学毕业后读研,博士毕业后当老师,一丝不苟、中规中矩,所以洛莉无法想象她能有多过火。但她忘了,要是脑袋上顶着一支无形的枪,人们就会展现出疯狂到你想不到的那一面。

朱莉说出的第一个心愿,还在洛莉的理解范围内。朱莉想要个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再尝试一次,她离去时也不甘心。迈特保证说自己会做一个尽心尽责的爸爸,于是朱莉决定等肿瘤切除后就开始备孕。

朱莉的第二个心愿就有些超过了洛莉的预期,那就是去超市当一名收银员。和大学教师这份工作相比,朱莉觉得收银员可以直接帮助到别人,就像“迪士尼乐园”那样让人欢乐。当拿到这个兼职offer时,朱莉笑得合不拢嘴,像是中了。从此超市收银台旁,多了一个头戴金色假发、热情开朗的女郎。

朱莉的第三个心愿是与这个世界做一场完美告别。她亲手书写自己的讣告,自编自导身后的追悼会。更重要的是,她帮迈特准备了一份约会资料,好让他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后任”。朱莉深情地祝福道:“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如果幸运的话,一个人也许能遇上两次。迈特,我希望你能再轰轰烈烈地爱一次。”

因为病情急剧恶化,朱莉的第一个心愿并未达成。但她走得很平静,因为她的最后两个心愿达成了。她尝试了自己想过的活法,她给自己所爱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迪士尼曾拍过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一直以为爱的反义词是不爱,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爱的反义词是遗忘。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朱莉会长久地活在人们爱的记忆中,她的生命列车,还远未抵达终点站。

这就是朱莉的故事。世事无常、变幻莫测,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又怎能猜到下一个拐角可能就是晴天霹雳呢?所以我们要认真地活在当下,勇敢地做自己,这样才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

自身才是真正的地狱

在书中,洛莉后面两个故事讲的是自由。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69岁的老奶奶瑞塔。瑞塔很漂亮,看着也比实际年龄年轻,但她浑身没有一点活力,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是抑郁的典型症状。

瑞塔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失败所组成的。她在原生家庭里并不幸福,为了逃离选择了中途辍学,匆匆嫁人。一开始瑞塔很幸福,但没过多久第一任丈夫就暴露出酗酒、家暴的恶习。此时瑞塔已经有了孩子,而且没有学习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忍气吞声。而与丈夫分手之后,她又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

瑞塔一辈子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孩子们对她也很淡漠,极少往来。前段时间她遇上了一个令她心动的男士,但还没等她说出口,那人转身选择了一位更年轻的女士。于是瑞塔来洛莉这里做心理治疗,她觉得如果这样的日子再不改变,自己就干脆自杀算了。

瑞塔给洛莉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她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要知道,人们年龄越大,旧有的生活惯性就越强,要推动改变需要的动力就越大。洛莉给瑞塔提了很多建议,但她都不愿意尝试。

更重要的是,瑞塔内心有着非常严重的“不配得”感,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用一张干净的纸巾。尽管诊疗室里放着很多干净的纸巾,但瑞塔视而不见,拿着一张脏纸巾,又是擦眼泪,又是擤鼻涕。洛莉不忍地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在内心说着:“求求你,请拿一张新的纸巾吧!”

不过,随着治疗的深入,瑞塔终于向洛莉敞开了心扉。她之所以有“不配得”感,是因为在和第一任丈夫生活时,她没有保护好孩子们,任由他们遭到父亲的暴力欺凌。而她之所以没提供保护,是因为妒忌——她妒忌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幸,她妒忌孩子们的幸福。

瑞塔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创伤,而承认往往是改变的开始。在洛莉的引导下,瑞塔意识到这样的“自我惩罚”于事无补,不能因为过去有错,就限制自己追求幸福、美好的自由。她成功地丢掉了那个脏纸巾球,也扔掉了内心那沉重的“不配得”感和负罪感。

她开始尝试着与那位男士交往,并在社区里交了更多的朋友。她还主动跟孩子们联系,并在70岁生日那天,意外地收到了女儿的回信。尽管女儿没有原谅妈妈,但她从妈妈的来信中汲取了勇气,决定勇敢地走出童年阴影和现实困境,追求一段更健康、更自由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有关自由的故事。

与瑞塔奶奶不同,夏洛特是个23岁的时髦姑娘,毕业于名校,在金融机构上班,身边不缺朋友和爱慕者。但她说自己始终处于焦虑状态,厌倦工作,和父母相处困难。她酗酒无度,而且无法认真开展一段感情。

一开始夏洛特并不把酗酒当问题,她觉得自己只是小酌几杯而已。但事实上,她经常醉到不知道自己在饭桌上说什么。有一次参加完派对后开车回家,她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不但车子全部报废,胳膊打了石膏,还要面临警局的起诉。直到这时夏洛特才重视起来,决定进行改变。

但是改变对于夏洛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即使伤病在身,也不影响她和候诊室里的小哥眉目传情,她说那个小哥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而这种类型简单来说就是花心和不负责任。虽然,夏洛特也跟一些稳重可靠的男孩儿接触过,但往往很快分手,因为她觉得跟这些人在一起“不来电”。

经过深入交流,洛莉明白了夏洛特的任性背后,是渴望爱、没有安全感的内心。因为夏洛特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的父亲花心贪玩,经常不回家;她的妈妈抑郁且酗酒,动不动就会喝得烂醉如泥。小小的夏洛特被迫长大,早早地就开始扮演起成年人的角色,照料自己,照料这个家。

或许这就解释了她为什么热衷于酗酒和频繁地更换男友,因为这是她从小熟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她妈妈酗酒、抑郁的影子;而她要找的男朋友,往往也是跟她父亲是一类的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一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那些童年受过伤害的人,只要遇到熟悉的场景就会自发地亲近,因为他们幻想着通过这些场景回到过去,抚平童年时留下的创口。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童年的伤口被重新撕裂,他们会再次受伤,更加痛苦。

面对这样的情况,洛莉给夏洛特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往后看,深陷在童年阴影里继续自我毁灭;另一条是往前看,像成年人一样承担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最终,夏洛特选择了先前看,开启了自己的改变之旅,虽然中间有过摇摆、有过反复,但她还是渐渐地从童年伤害的囚笼中走了出来,踏入了更宽广的自由世界。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说过:“他人即地狱”。但本书的作者洛莉告诉我们:我们自身才是真正的地狱。因为深陷对过去的执念,我们往往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我们需要把“过去的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面向未来,自由地做出更多更好的选择。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在书中,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人生意义,主角是作者洛莉自己。年过四十的她竟然遭到了男友的背叛,他说不想和洛莉的小孩生活在一起,然后就不负责任地离开了。洛莉愤怒地称他为“仇童男”。洛莉无法接受这一切,她既愤怒又忧伤,最后踏进了温德尔医生的治疗室。

在温德尔医生的帮助下,洛莉发现失恋不是自己真正的困境,引发各种负面情绪的是比失恋更大的“中年危机”。此时的她,虽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却反而觉得前路茫茫。她害怕错过人生的末班车,害怕自己的人生过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洛莉在前半生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了好莱坞,成长为一个优秀编剧,她觉得写故事很有意义。但在制作一部以急诊室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时,她发现医生的工作更有意义、更伟大。于是这位“文科女”放弃了自己取得的一切,努力考上了一所医学院。

但在医学院求学时,洛莉逐渐失望了。现代医院采用“管控型医疗机制”,规定看诊时间为十五分钟,要求医生根据冰冷机器吐出的数据,而不是病人的感受进行治疗。洛莉不喜欢流水线般的治疗流程,于是她选择辍学,又辛辛苦苦地考上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进入心理治疗这个行当。

除了心理治疗,洛莉还坚持写作。她目前遇到的困境就与写作有关。两年前,她答应了某个出版社,要写一本跟幸福生活有关的书。但作为一个挣扎于养家糊口温饱线上的单亲妈妈,她发现这个主题和她的生活脱节,无法产生任何共鸣,即便写成也无法触动人们的灵魂,是没意义的。

就在她极为纠结的时候,“仇童男”出现了。他给洛莉的生活带来了希望,把她从那个无意义的旋涡中拯救了出来。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洛莉对“仇童男”的离开无法释怀,因为剥离了爱情,她还得与这项无意义的工作继续周旋。

洛莉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本让她痛苦不堪的“幸福之书”,然后就投身于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她每天安排两个小时埋头写作,保持速度第一,质量第二。

就在书稿还差最后一章就大功告成的时候,洛莉竟然收到了“仇童男”的电子邮件。“仇童男”告诉洛莉,有个朋友竟然入职了自己所在的公司。洛莉看得莫名其妙,她忍不住自言自语:“‘仇童男’写这封邮件是什么意思呢?既然已经彻底分手了,谁还在乎他的朋友,他的公司呢?这真是莫名其妙,毫无意义!”

最后这句自言自语,突然让洛莉心头一震——她写的这本幸福之书不就像眼前这封邮件一样吗?如果不能产生共鸣,不能触摸到别人的灵魂,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她写得痛不欲生,因为这件事没意义!洛莉不想在自己死的时候,留给别人的感受就像“仇童男”这封邮件一样,毫无意义。

所以,洛莉给出版社编辑写信取消了合约,也清空了自己的大脑。她开始寻找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主题,这时她才在书桌前坐下来,打开了电脑。她的写作激情又回来了,自由、放松、鲜活,文字就像喷泉般涌上屏幕。因为这是一本有意义、能触摸到人们灵魂的书,它就是我们这在讲的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相信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真切地感觉到人生的不易。大家都过得很拧巴。我们渴望分享,但又怕受到伤害;我们心存希望,但又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我们知道该放下过去,但又对那些伤害耿耿于怀……

所以,我们需要找人聊聊,打开那些阻拦我们前进脚步的心结。它能帮我们磨去那些疙里疙瘩的棱角,选择与过去和解,轻装前进;它能帮我们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出勇气和爱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活在当下,更宽容、更柔韧、更灵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