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梁唐晋汉周顺口溜大全(五代梁唐晋汉周)
五代梁唐晋汉周顺口溜大全(五代梁唐晋汉周)后梁太祖朱温私德不堪,不仅霸占臣属家眷,更是令儿媳轮流侍寝,因有意立朱友文(养子)为储君,被次子朱友珪弑杀,权位尚未稳固便被朱友贞夺权,后梁的内斗消耗巨大,使沙陀抓住机遇崛起,公元923年后梁灭亡。朱温不是个称职的帝王,虽有宽减税赋的善行,却因官员贪腐导致民生凋敝;虽能聚拢天下英才,却任性冤杀自断臂膀;虽集精兵征讨潞州,却导致河北战事呈现恶化;这是笔者认为朱温执政的三大弊端。907年割据图后梁之殇:后梁太祖朱温初为黄巢将领,降唐后被僖宗赐名“全忠”,授以朱温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戴罪立功;朱温得势后竟推翻唐朝称帝,杀尽李唐宗室令天下哗然,藩镇依旧采用唐朝年号。《新五代史》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前言:五代开国帝王逝世便走向衰亡的怪圈历代灭亡皆有不同,秦亡于六国贵族,西汉亡于外戚夺权,东汉衰败于党锢之祸,西晋亡于奢靡腐朽,隋亡于暴虐无度,唐亡于割据藩镇,宋亡于异族入侵,元亡于农民起义,明亡于土地兼并,清亡于闭关锁国等。
但从公元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宗禅让建立后梁,至公元960赵匡胤“陈桥驿兵变”,54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更迭,史称为“五代时期”。
五代脱胎于唐末藩镇,以武将强权维系统治;疆域主体相近,以豫州为核心的中原区域;甚至共同缔造北方强大的敌人——契丹;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五代皆衰亡于君主传承。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因其政权更迭导致皇族被屠戮殆尽,笔者将其称之为“五代之殇”,让您快速掌握和理解五代的兴衰。
907年割据图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兴衰后梁之殇:后梁太祖朱温初为黄巢将领,降唐后被僖宗赐名“全忠”,授以朱温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戴罪立功;朱温得势后竟推翻唐朝称帝,杀尽李唐宗室令天下哗然,藩镇依旧采用唐朝年号。
《新五代史》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朱温不是个称职的帝王,虽有宽减税赋的善行,却因官员贪腐导致民生凋敝;虽能聚拢天下英才,却任性冤杀自断臂膀;虽集精兵征讨潞州,却导致河北战事呈现恶化;这是笔者认为朱温执政的三大弊端。
后梁太祖朱温私德不堪,不仅霸占臣属家眷,更是令儿媳轮流侍寝,因有意立朱友文(养子)为储君,被次子朱友珪弑杀,权位尚未稳固便被朱友贞夺权,后梁的内斗消耗巨大,使沙陀抓住机遇崛起,公元923年后梁灭亡。
后梁是五代首个政权,虽然疆土有限,但因占据先机而存在最久,若朱温缓称王或是合理安排储君避免内耗,后梁国祚必然更久。
朱温
后唐之殇:后唐庄宗李存勖盖世英雄,李克用三支雕翎箭为遗命,“一诛朱晃、二灭刘仁恭、三击契丹”,李存勖以弱胜强全部做到,并攻破前蜀政权,令天下藩镇称臣,史称“天下四分得其三分”。
《旧五代史》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
李嗣源前往镇压,却被裹挟着率军反叛,李嗣源称帝后能纠正过失,体恤民生使社会走向稳定,确立禁军制度巩固皇权统治,但晚年后蜀独立,又命石敬瑭出镇河东,导致后唐中央集权遭受削弱。
公元933年,因李嗣源未立储君,李嗣源次子李从荣率兵夺宫,被以谋逆之罪所杀;没有政治经验的李从厚继位,却被李从珂(养子)所废杀;而李从珂又急于稳固皇权,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联合契丹击败;公元936年后唐灭亡。
后唐虽宣称传承唐王朝,却是由沙陀族建立的政权,疆域虽然达到五代最大,却因皇室内乱而骤衰,又因李从珂造成兵乱国灭。
李嗣源
后晋之殇: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随军征战屡立战功,李嗣源即位后获得提拔,并在李嗣源晚年任河东节度使,在李从厚发动兵变时,石敬瑭在关键时刻,拘禁后唐闵帝李从厚,使李从珂能够顺利登基。
石敬瑭对内抚境安民培养心腹,对外保持独立并以契丹为援,拒绝李从珂的调令导致兵戎相见,石敬瑭率众殊死抵抗却呈现败势,危急时刻许诺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石敬瑭没来得及反击契丹便忧郁而亡,却因成为“儿皇帝”遗臭万年。
《旧五代史》主无内忧,民有余力,便可以观彼之变,待彼之衰,用己之长,攻彼之短,举无不克,动必成功。
继位的石重贵未能认清局势,在藩镇离心的情况下与契丹发生冲突,消耗后晋所剩不多的军事积累,紧要关头遭受倚重之将杜重威背叛,后晋精锐尽失契丹长驱直入,公元947年后晋灭亡。
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王朝失去北部屏障,石重贵未能妥善解决与契丹的关系,导致中原战乱不断,因抵挡契丹而亡却也英勇。
石敬瑭
后汉之殇:刘知远深受石敬瑭器重,却反对割让“燕云十六州”,更厌恶向契丹称臣纳贡,授命驻守沙陀的龙兴之地河东后,招募吐谷浑、党项及流亡之士,数次击败契丹的进攻,实现其称霸河东的目标。
后汉疆域除后晋时已失“燕云十六州”,又被后蜀割取“秦凤阶成四州”,被南唐占领淮北数州,原因在于刘知远无绝对实力震慑藩镇,又未能诚意招抚归顺,部将也都以杀戮扬名,使后汉政权建立起便埋下隐患。
《旧五代史》桑维翰:徒矜拯溺之功,莫契来苏之望。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燕蓟降师,既连营而受戮;邺台叛帅,因闭垒以偷生。
后汉隐帝继位之时已十九岁,朝政却被顾命大臣把持,刘承佑未做充分准备,便发动政变诛杀顾命杨邠与史弘肇等人,在谋害郭威败露受藩镇集体抵制,刘承佑逃亡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后汉经历短暂监国后,于公元950年灭亡。
后汉是沙陀族最后的政权,沙陀族精锐在常年征战中损失殆尽,倚重汉族兵将却又肆意诛杀功勋,被推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刘知远
后周之殇:郭威虽迫于无奈反叛,但若是迎立后汉宗室,难免担心遭受报复,因此借率众抵御契丹之际,煽动将士恐慌情绪,回师汴梁夺取政权,郭威轻减税赋等措施,使后周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郭威子嗣遇害,遂将妻子的外甥柴荣立为储君,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毁佛寺促进经济流通,收编地方精锐强化禁军,对外战北汉、败后蜀、伐南唐、征契丹,万民期待周世宗能够终结乱世。
《宋史》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周世宗英年病重,其子柴宗训只有七岁,组建以范质等主持军国大事,信任的将领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内忧外患下“主幼国疑”是大忌,而频繁的调动更增加将士的不安,公元960年后周恭帝禅位,意味着五代终结。
后周王朝恢复汉族统治,两代帝王励精图治,成就五代综合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但政权未稳固的乱世,却没有成年子嗣继承皇位。
柴荣
五代时期帝王更迭频繁的主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有终结乱世或者延续国祚的可能,若是五代帝王能够施行优待民众、厚待将领等措施,何愁皇权不能稳固?
后梁、后唐皆因未立储君,同室操戈国力衰退;后晋、后汉的继位之君,皆不懂隐忍而被权臣推翻;最遗憾后周国君年幼而无宗室扶持。
因此,五代政权频繁更迭,虽有天灾与外敌入侵等因素,但开国帝王未制定完善的制度,更在皇位传承出现问题,才是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主因。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