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怎样解读锄禾日当午(锄禾与落木)
蒙曼怎样解读锄禾日当午(锄禾与落木)含有“锄禾”一词的诗词,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可以判断其含义。两汉时期应璩的《百一诗 其七》里有一句“相与锄禾莠”,“莠”是什么呢?有个成语叫“良莠不齐”,意思是好的坏的混在一起。但这又是一个意思与本义相去甚远的成语。原本是“稂莠不齐”,“稂”(音同狼)是“害禾苗的杂草”;“莠”就是“狗尾草”,穗有毛,很像谷子。所以这两种都是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虽然高低不同,但都需要用锄头来刨除。明代李东阳的《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中有一句“锄禾去稂莠,慎勿伤其根”,证据就更明显了,“锄禾”的目的可不就是“去稂莠”吗?而且你在用锄头去除稂莠的时候还不能伤到禾苗的根。最后来看下面这首诗:费了半天劲从“锄禾”扯到“落木”,我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这就体现出研究字词的优势和重要性,从这两个词语可以分析出古人的造词逻辑:“锄禾”锄的不是“禾”(禾苗),“落木”落的也不是“木”(树木),“禾”与“木”一样都是“主体”,实际
第五季的“诗词背诵大会”上,受邀嘉宾蒙曼在解说“锄禾”的意思时误说成是“春天播种”,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一点失误就去否定她的学术水平或底蕴,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特别还是在一个点评环节当中。作为一个广受好评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来讲,受到大家的诟病也是必须承受的。学问这种事,勇于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及时更正、不继续误人子弟就行,这才是一位学者或老师应有的态度。
“锄禾”的真正解释是“用锄头除去禾苗间的杂草”,很多人为了证明这个解释,都以知道这种“农耕常识”作为论据。因为春天播种,到了夏季禾苗生长,同样杂草也会生长,于是就要“锄禾”,但明明是“锄草”或“锄地”(锄草、锄地:用锄头为农作物除草、中耕或间苗。)为何又称为“锄禾”呢?
这与唐诗里的“落木”实为“落叶”是同样的道理。有人把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落木”别出心裁地理解为“顺江而下的一排排树木段”(伐木工砍下的树木串成一排)。对此我也只能表示“呵呵”,虽然我的《诗词误读知多少》系列文章同样是他人眼中的“别出心裁”,但那是我从文理逻辑入手并查证了大量同时期诗作才得出的“有理有据”的结论。
如果你能从唐诗中找到其他的“落木”也是可以代表“木排”的证据,那么这种说法或许还有点道理,只可惜并没有。所有古诗中含有“落木”的,无疑就是“落叶”,并且几乎每首诗都有提示秋天的句子在内。又有好事者讨论为何杜甫用“落木”而不用“落叶”,颇似语文考卷里的“经典无聊阅读分析题”。于是为了显示出“诗圣”的与众不同,“落木比落叶高雅”之类的读后感式答案层出不穷。其实相对于“落木”,大部分诗词里用的都是“落叶”,李白的诗从来都用“落叶”而没有“落木”,难道“诗仙”比不过“诗圣”?杜甫倒是偏好用“落木”多一些,比如还有一首:
客亭——杜甫(唐)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但他同样也会用“落叶”,在《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中就有“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所以这真的只是诗人的临时起意和用词偏好罢了,“叶”和“木”都是仄声,与平仄没有关系。之所以有人觉得“落木”更“高雅”,不过是因为现代汉语里已固定用“落叶”了,在“词以稀为贵”的心理作用下,就显得现代汉语里不再使用的“落木”看上去“高大上”了起来,其实这纯粹是现代人的“读后感”在作祟。
费了半天劲从“锄禾”扯到“落木”,我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这就体现出研究字词的优势和重要性,从这两个词语可以分析出古人的造词逻辑:“锄禾”锄的不是“禾”(禾苗),“落木”落的也不是“木”(树木),“禾”与“木”一样都是“主体”,实际的对象是与主体相关的“外延”——禾苗间的杂草和树木上落下的叶子。哪怕我们不接触农耕生活,从诗词的文理逻辑上也照样能判断出“锄禾”就是“除去禾苗间的杂草”。
含有“锄禾”一词的诗词,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可以判断其含义。两汉时期应璩的《百一诗 其七》里有一句“相与锄禾莠”,“莠”是什么呢?有个成语叫“良莠不齐”,意思是好的坏的混在一起。但这又是一个意思与本义相去甚远的成语。原本是“稂莠不齐”,“稂”(音同狼)是“害禾苗的杂草”;“莠”就是“狗尾草”,穗有毛,很像谷子。所以这两种都是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虽然高低不同,但都需要用锄头来刨除。明代李东阳的《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中有一句“锄禾去稂莠,慎勿伤其根”,证据就更明显了,“锄禾”的目的可不就是“去稂莠”吗?而且你在用锄头去除稂莠的时候还不能伤到禾苗的根。最后来看下面这首诗:
种谷吟
——邵雍(宋)
农家种谷时,种禾不种莠。
奈何禾未荣,而见莠先茂。
莠若不诛锄,禾亦未成就。
又况雨霈时,沾及恩一溜。
意思浅白易懂,即:农民种禾苗时虽然不种狗尾草,但它们长得比禾苗还生猛。如果不用“锄头”把它们“诛杀”,禾苗就长不好。这首诗中尽管“锄”与“禾”是分开的,却也充分证明了要用锄头除去的是“莠”,结合前面两汉时期的诗句“相与锄禾莠”,唐宋时期及之后所谓的“锄禾”很可能就是“锄禾莠”的省略词。
我对名为“诗词大会”实为“诗词背诵大会”的节目向来是“不感冒”的,但就有点奇了怪了:这节目玩得最不亦乐乎的项目不就是“飞花令”吗?嘉宾们对古诗词不都是如数家珍和烂熟于心的吗?就算没有农村生活,靠着古诗的上下文逻辑不也能轻易判断出意思吗?何以出乖露丑呢?
因此,说一千道一万,终究还是学问不够扎实。所谓的学问绝不仅仅看你读了多少书,而是有没有带着思考去读书。能背越多的诗词就代表越有文化底蕴?这件事在我眼里根本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