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搭建vie架构(三步搭建VIE架构)
代理搭建vie架构(三步搭建VIE架构)而负责网络服务的内资公司有业绩,却不能拿去美国上市,因为那样会变成外资企业而违反规定。但是,上市公司的四通利方不负责实体经营、无业绩,对投资者就无吸引力。新浪是国内第一家采用VIE架构的企业,1999年新浪筹划海外上市,而当时的规定是外资企业不能在国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ICP),但可以提供技术服务。不允许外资进入,新浪的海外上市计划就要泡汤了? 当年的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和律师们很快便做出一份重组方案,将原有的ICP业务、资产从原母体四通利方剥离出来,成立全新的纯内资公司,由内资公司负责ICP业务,内资公司不参与上市,仅把四通利方拿去上市。
昨天在香港上市的宝宝树,2014年前就拆建了VIE架构,2015年为人民币融资又拆除VIE架构,在香港上市前又搭起VIE架构了。
宝宝树从事的增值电信服务属外资受限行业,宝宝树的VIE架构拆过又搭起来,不清楚是为了境外上市?还是因拆了VIE架构后又融了美元基金?
一、VIE架构起源
新浪是国内第一家采用VIE架构的企业,1999年新浪筹划海外上市,而当时的规定是外资企业不能在国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ICP),但可以提供技术服务。
不允许外资进入,新浪的海外上市计划就要泡汤了?
当年的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和律师们很快便做出一份重组方案,将原有的ICP业务、资产从原母体四通利方剥离出来,成立全新的纯内资公司,由内资公司负责ICP业务,内资公司不参与上市,仅把四通利方拿去上市。
但是,上市公司的四通利方不负责实体经营、无业绩,对投资者就无吸引力。
而负责网络服务的内资公司有业绩,却不能拿去美国上市,因为那样会变成外资企业而违反规定。
1. 分别成立外资D和内资A两个表面独立的公司体系。
2. 外资公司D负责融资、上市, D体系公司基本上是壳公司,不从事实体经营,不直接产生利润。
投资人在D公司的上级公司B持股, 把钱投入D系列公司。
可D公司基本上是空壳,投资人把钱投入空壳公司,只持有空壳公司的股份,风险是很大的。
3. 在境内另外成立内资公司A,A公司的股东通常是创始人,A公司负责实体运营,产生价值和利润。
4. 投资人本来是看中A公司而投资的,但因为是外资无法在A公司直接持股,只能投资于D公司。
但A和D没有股权关系,只能通过A公司(内资企业)与D公司(外资企业)签订一系列协议,通过控制A公司和其股东(一般是创始人),实现D公司对A公司的控制,并将A公司赚的钱转移到D公司,以保护B公司股东的利益,规避把钱投在空壳公司D的风险。
经过一系列操作后,相当于A公司的股东(一般是创始人)代B公司股东持股的效果,就是类似于创始人代投资人持股。
马云放弃VIE架构所有权,实际上是更换A公司的股东。
而马云在A公司持股类似于代持股权,代持的利益本来就不是马云的,是整个上市公司的。
马云放弃VIE架构所有权,对马云并没有任何损失,只是减少好些签字的工作量而已,对阿里的股东利益也没影响,只是更换个马甲代为持有A公司股权而已。
三、VIE架构的系列协议
采用VIE架构的公司,为了实现D公司对A公司的控制,并把A公司的利润装入D公司,需要签订一系列协议,下如图:
1. 独家业务合作协议
由于管理、咨询、技术等不属于限制外资行业,所以约定由D公司为A公司提供管理、咨询、技术等服务,A公司将全部利润付给D公司,以实现将A公司的利润转移到D公司的目的。
2. 独家购股权协议
约定当法律政策允许外资进入A公司所在的领域时,D公司可按规定价格收购A公司的股权,成为A公司有法律地位的股东。
3. 借款协议和股权质押协议
D公司将融资的钱借给A公司的股东,通过A公司股东将钱注入到A公司使用,相当于融资的钱投到了A公司。
这些借款是不用还的,但A公司股东需要将股权质押给D公司。
在A公司所在行业不再限制外资进入时,这些钱将用来购买A公司的股权。
4. 委托投票协议
投资人投到B公司的钱,通过D公司注入了A公司,但D公司对A公司没有股权关系,无法控制。
所以通过委托投票协议,将A公司的股东投票权委托给D公司行使,以实现D公司对A公司的控制。
5. 配偶同意书、承诺函
D公司将大笔钱借给A公司的股东,而且不用还,目的是为了取得A公司的利益。
A公司的股东相当于代D公司持有A公司的股权,这些股权利益并不属于A公司的股东而属于D公司。
所以需要A公司的股东和家属确认这些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且继承人也在受到约束。
通过签订这一系列协议后,将无股权关系的A公司和D公司紧密关联,实现D公司对A公司的控制,并将A公司的全部利润转移到D公司。
A公司的意义类似于D的子公司,而境外上市的B公司只是壳公司,B公司完全依赖协议而拥有A公司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些协议,则海外上市的B公司价值几乎为0,把钱投到B公司的股东就有很大风险。
四、三步搭建VIE架构
4.1 要不要搭建VIE架构?
如果你的企业从事的是限制外资进入行业,需要引入外资股东、融美元基金或打算到境外上市,则需要搭建VIE架构。
关于外资准入行业,可看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最新版是2017年6月发布的: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汽车制造、银行、保险、证券、医疗、电影院等,外资持股不能超过规定比例,超过比例就需要搭建VIE架构,如同程艺龙。
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某些矿的开采、中国法律咨询、新闻、出版、音像制品、互联网信息发布等,完全不允许外商投资,只能搭建VIE架构,如众多互联网公司。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很多农业、制造、高新技术、管理、咨询、服务、创投等348项,鼓励外商投资,无需搭建VIE构架。
如香港上市的海底捞、周黑鸭等,不属于限制外资进入行业,无需搭建VIE架构。
如A股上市的药明康德、富士康,不属于限制外资行业,无需VIE架构,有多家外资股东,不影响A股上市。
在申请A股上市的三只松鼠,也有外资股东,不属于限制外资行业,不因此而影响A股上市。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入,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多,被限制的行业越来越少,连金融业都越来越开放了。
只不过,互联网信息发布仍属于禁止外资进入行业,所以很多互联网相关公司想融美元资金、到境外上市时,就需要搭建VIE构架。
4.2 何时搭建VIE构架?
搭建VIE构架,主要是建立内资和外资两个体系的公司,再签订一系列协议将两个无股权关系的公司紧密关联起来。
注册过公司的朋友就知道,注册公司的过程还是比较容易的,耗时也不长。
至于签协议,因为各方已接受这样操作,无需过多谈判,只需签字盖章就差不多了,用时也不会太多。
而拆VIE架构就复杂多了,需要将原外资股东的股权转让给内资股东,需要找到愿意接手的买方,价格、交易方式等都要各方能接受,需要平衡很多方的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荔枝的创始人赖奕龙说:
2015年诸多美元结构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拆除VIE架构,计划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以获取红利。因担心被资本市场抛弃,荔枝也走上了拆VIE之路。
2015年底决定拆VIE架构,但拆VIE漫长且复杂,短期内无法完成,需要反反复复沟通、平衡各方利益。
当时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公司的主要精力都耗在拆VIE架构上,对公司业务关注放松了,公司的业务创新并不理想。
经历过近两年的“折腾”,公司VIE架构拆得“异常艰辛”,未能成功,公司业务走得非常危险。
2016年7月,我决定彻底放弃拆VIE。那天,我觉豁然开朗,饭都比平时多吃了两碗。
所以,搭VIE构架易,拆VIE搭建不易。
不到必要的时候,不建议提前搭建VIE构架,万一要拆就太难了。
4.3 怎么搭建VIE架构?
投资人之所以愿意投资,本来是看中A公司的。
但如融的是美元基金,则投资人不能成为A公司的股东,只能成为B公司或D公司的股东。
而B或D基本上是空壳,如果VIE架构搭不好,投资人更担心被创始人坑了吧。
比如2011年马云不经股东同意,绕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单方面拆掉支付宝的VIE结构,引发马云偷支付宝的大讨论,这样的事对投资人是很危险而无奈的。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这样的风险考虑,宝宝树并未采用典型的VIE架构,宝宝树的A公司股东并不只有创始人,还有多家有内资身份或中国国籍的投资人。
VIE架构更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投资人利益,而创始人本来就是A公司的股东,完全不用担心。
只要投资人愿意用美元基金投你的公司,投资人有能力帮你把VIE架构搭好。
所以,不懂如何搭建VIE架构的创始人完全不用担心,可以找投资人推荐专业的顾问哦。
搭建VIE架构可以找投资人推荐的顾问,但是,做公司控制权设计则不建议找投资人推荐的顾问。
因为在公司控制权的问题上,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很多控制权争夺的故事都发生在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吧?
投资人推荐的顾问可能擅长于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过多考虑投资人的利益,不利于帮助设计更有利于保护创始人控制权的机制哦。
而且,最好在投资人进来之前做公司控制权的设计,等投资人进来后再做的难度要加大哦。
另外,用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的知识,将很难帮你做好控制权的设计。
因为如果遇到懂的人,稍加设计就能让你持股90%也无控制权,更别说持股6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