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扬为什么播下一粒种子(山就在那里种子的力量)
钟扬为什么播下一粒种子(山就在那里种子的力量)当然,在一部写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再好的叙事艺术、再好的文体,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者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把握,在写作中始终坚持将求真摆在第一位,以细腻的笔触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钟扬教授少年求学、青年求索、中年求成的全过程。在我看来,书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钟扬教授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而恰恰是那些乍一看不太起眼、细思量却动人心弦的生活细节。基于这样的发心,作者将全书内容分为九章,每章截取钟扬教授人生的一个侧面,既独立呈现他的某一优秀品质,又与其他章节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共同塑造出他的完整人物形象。鉴于钟扬教授生前爱好文学,曾创作、翻译过一些诗歌,为求行文更加契合于传主的精神气质,作者在写作时自觉采用了散文诗式的文体,使得全书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且来看几个章节命名:“生命的沉思”“信仰永恒”“走,去西部”“心中的游侠”,从中不难读出作者的诗心。而在正文之外,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所作序言《在我心
【光明书话】
作者:刘耀辉(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先生离开他热爱的人间已快两年了。在他离开之前,他的故事就已经在科学界、教育界、知识界流传。而他的意外离去,终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他活得是那样率真、快意、精彩,在他的亲人们、朋友们、同事们、学生们的心里铭刻下了一个好样子。
要让我说说钟扬教授的生平事迹,在读到《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这本书之前,我还真说不出个三二一来。而当我在一个惬意的夏日午后,置身于院子里那棵枇杷树下投下的一方荫凉之间,嗅着满院的栀子花香,开始读这本书时,钟扬就由一个名字渐次变成了一位具体可感的人物,虎虎生风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颜维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是一本自带光环的书:选题紧扣时代脉搏,其传主钟扬教授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加上作者颜维琦女士乃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才女,自是有一支妙笔……风云际会之下,该书甫一推出,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近日更是成功入选了中宣部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我们知道,对一部精品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容要足够充实、足够丰赡。本书只有12万字,字数并不算多,但是读来却能给人一种饱满、瓷实的感觉,从而给读者留下厚重的印象。这厚重的印象,很难说是图书本身的物理形态所带来的,而应主要来自它丰饶的精神内涵。
与常见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同,《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没有选择围绕时间轴来展开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多维度切面式描摹的手法,从而生动再现了钟扬教授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应该说,就内容本身来看,钟扬教授的动人事迹,决定了本书的主题之鲜明;而就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这一描摹手法的应用,决定了本书的艺术特色之鲜明。一个优秀的主题,若是没有高妙的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那么形成作品后是难以对读者产生吸引力的,最终其传播效果必然会大受影响。因此,对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作者颜维琦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要如何讲述这样一个高尚、丰满、深刻而有趣的灵魂?最终,我决定选取9个维度,尝试通过这些迥然不同的片段,构建出一幅有关他精神世界和人生实践的拼图,展现一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精神层面的丰富性,努力再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一个永远活在当下、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基于这样的发心,作者将全书内容分为九章,每章截取钟扬教授人生的一个侧面,既独立呈现他的某一优秀品质,又与其他章节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共同塑造出他的完整人物形象。鉴于钟扬教授生前爱好文学,曾创作、翻译过一些诗歌,为求行文更加契合于传主的精神气质,作者在写作时自觉采用了散文诗式的文体,使得全书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且来看几个章节命名:“生命的沉思”“信仰永恒”“走,去西部”“心中的游侠”,从中不难读出作者的诗心。而在正文之外,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所作序言《在我心里,你永不会远去》读来亦令人动容。这篇短文行文十分内敛、克制,但却透射出最可珍贵的至情至性,可谓为本书增色不少。
当然,在一部写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再好的叙事艺术、再好的文体,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者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把握,在写作中始终坚持将求真摆在第一位,以细腻的笔触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钟扬教授少年求学、青年求索、中年求成的全过程。在我看来,书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钟扬教授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而恰恰是那些乍一看不太起眼、细思量却动人心弦的生活细节。
比如,书中写道,钟扬教授痴迷于种子研究,不光言必称种子,还给一对双胞胎儿子起名儿也都用植物种子,大儿子叫钟云杉,小儿子叫钟云实。又比如,书中写道,初到西藏大学开展学术援藏工作之时,钟扬教授见到新同事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很荣幸到世界最高学府工作。”这既写实又风趣的表达,把大家都逗乐了,一下子拉近了他与西藏的心理距离。再比如,书中写道,钟扬教授特别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经常亲自上阵做科普宣讲,以至于总结出了一套给公众讲科学故事的好办法:“首要一条就是永远‘读者第一’,在策略上要遵循‘水果贩子’原则——把最吸引人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只有先把人们吸引进来后,你才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带着大家一起深入学习和探索。”
充满激情的钟扬教授对待本行可谓狂热,他做起科学研究、搞起高等教育来素有拼命三郎之称,而在本行之外,他还热切地关注着基础教育,并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他每个月都去中小学讲课,义务指导中学生做科创项目,实验室也对中学生开放;他还亲笔撰写科普寓言,亲自为孩子们录制《植物家族历险记》这样的科普故事,并兴奋地四处宣传:“我已经想好了100个小故事,要为小学生们录下来,这些故事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既有趣又有科学性,能引导孩子们学会提问。”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钟扬教授虽然一生清贫,但无疑是个精神的富翁。书中还写到一个细节:钟扬教授很爱喝酒,但经过2015年的那场大病后,就遵医嘱而滴酒不沾了。当时医生给他下了三条命令,一是戒酒,二是按时服药,三是不许再去高原。钟扬教授前两条都执行得非常好,但最后一条却实在做不到。他说:“我戒得了酒,戒不了西藏呐!我还想在西藏再干10年!”而这时他已经度过了长达14年的援藏生涯,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应该说,正是对西藏的眷恋,对高原植物学的深爱,成就了钟扬教授,并进而铸就了“钟扬式”的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在读到钟扬教授的“戒不了西藏”的刹那间,我禁不住想起了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面对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提问时,乔治·马洛里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山就在那里!”是的,山就在那里!钟扬教授走了,但他的浩然之气已然化作一座高山。而在这座高山上,一定开满了美丽的藏波罗花吧?就像本书的结尾所写的那样——
天空中,又飘来他最爱的那首自己翻译的藏族民歌:
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
出没于雕梁画栋;
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
在高山砾石间绽放。
凭栏处,抬望眼,山就在那里,种子就在那里,钟扬教授就在那里。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0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