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书院老板朱国惠(竹间文化徐建华)
竹间书院老板朱国惠(竹间文化徐建华)苏轼的词和写景小诗也很优美,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入选了人民日报评选出的中国历史上最佳40首诗词, 是入选诗词最多的一位,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排名第一,里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人人传颂的名句。记得小时,每逢过年,家父要写几首诗词挂在屋里,其中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他苏轼的文章,无论论文还是小品文,都写得非常优美。他的论文,潇潇洒洒,汪洋恣肆,说理透彻,论证严密,读《留侯论》,别的不甚记得,却记得名句:“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读《决壅蔽》,初读一段,觉苏轼太书生气,论治理天下过于简单;随后读去,觉苏轼看社会弊端透彻明晰,所列事例与当今社会极其相似,而所提治国要点也与当今治国理念暗合,不由内心折服。读小品文《员当谷偃竹记》,作者观画有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目见其欲画者
眉山三苏祠
徐建华
来眉山,先去新区。新区街道宽阔,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商住楼,许多楼房刚竣工,造型新颖,可街上来往车辆不多,行人很少。中心广场建在新区,广场中心是造型一本本叠起的石雕巨书,巨书前几支石雕毛笔,展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毕竟,这里是三苏故里。
走到老街,老街窄窄的,街两边各一排小叶榕,树干上垂下一缕缕细长气根,茂盛的枝叶覆盖了整个人行道,这里人来车往,热闹异常。
信步来到东坡楼,楼高12层,飞檐走壁,巍巍壮观,气势上比黄鹤楼比滕王阁等名楼更胜一筹。走进去,整栋楼都是店,或商铺或饭馆或茶馆,少见书画楹联,商业气息浓厚,却少了些文化底蕴。登上顶层,放眼四望,远处是灰朦朦一片,近处市区和一侧的东坡湖倒清晰可见。
回到街上一路走去,行走间,只见路边一匹红墙中有一山门,墙里一株株参天古木伸出院墙,浓郁枝叶遮天蔽日,这就是三苏祠。走进去,迎面两株古银杏树,左边一株叶已落完,右边一株仍枝繁叶茂,树下一圆石上刻“眉州第一树”。
前一庑殿,全木结构,里面房间有的辟为小店,卖文房四宝和一些与苏东坡有关的纪念品,有的摆放着几件明清家具。走过庑殿,走过石舫,径直来到东坡雕像前。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眉山苏氏一家中竟拥有苏询、苏轼、苏辙三位。苏洵以策论见长,看过他的文论《六国论》、《辩奸论》、《管仲论》,《辩奸论》里以历史上王衍、卢杞的奸行喻王安石,凭心而论,王安石力主变革,推行新法,为政清廉,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位奸相。可见当时政见不同,相互诋毁深沉,竟到势不两立地步。在《管仲论》中,他认为是管仲致七国之乱,这属一家之言。可“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兆。”句很有哲理。苏辙写小品文居多,他写《黄州快哉亭记》,身虽贬官,游于山水也自乐。他的《武昌九曲亭记》,写鄂城西山景,虽与苏轼同游,总觉得写得平淡,不知为何在唐宋八大家中拥有一席地位。三苏中最有名的还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无论论文还是小品文,都写得非常优美。他的论文,潇潇洒洒,汪洋恣肆,说理透彻,论证严密,读《留侯论》,别的不甚记得,却记得名句:“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读《决壅蔽》,初读一段,觉苏轼太书生气,论治理天下过于简单;随后读去,觉苏轼看社会弊端透彻明晰,所列事例与当今社会极其相似,而所提治国要点也与当今治国理念暗合,不由内心折服。读小品文《员当谷偃竹记》,作者观画有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目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流传至今的成语“成竹在胸”大概起源于此。在《答谢民师书》中论文学创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这是作文最佳感受,值得后人细心揣摩。当然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游记。《前赤壁赋》中夜泛舟游赤壁,写得恬淡、悠闲、自然。写吹萧“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语言异常优美。写感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虽被贬黄州,仍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赤壁赋》夜见白鹤凌空翱翔,夜梦白衣道士,有寄意上仙超凡脱世之感。在《石钟山记》里,东坡用论文手法写游记,文重造势,先提疑、再质疑、最后解疑,而质疑的也是早先名人,想一想,能破解早先名人未解之疑,一定会成为当今名人。这篇游记,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的词和写景小诗也很优美,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入选了人民日报评选出的中国历史上最佳40首诗词, 是入选诗词最多的一位,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排名第一,里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人人传颂的名句。记得小时,每逢过年,家父要写几首诗词挂在屋里,其中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他
的词《定风波》,也被曹雪芹引用在名著《红楼梦》里。我喜欢他的短诗《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描绘优美风景中又寓意着深刻哲理,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都是后人常常引用的名句。而《惠崇春江晓景》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给人展示出一幅恬淡的江南画面,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此情此景,也许,只有张志和的《渔歌子》能与之媲美。
沿一小门走进一新建的院子,里面陈列着用苏轼书法作品刻的碑林。
苏轼的字在北宋四大家中排在首位,他的《寒食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可喜爱传统书法的我很难悟出其中的奥妙。看过他的一些字帖,觉得不及
米芾、黄庭坚、蔡襄的字。蔡襄的字中规中矩,米芾的字可以和王羲之字媲美,黄庭坚的字气势开阔,别具一格,东坡的字正如黄庭坚戏言像石块下的蛤蟆,压抑不舒展。这次在三苏祠碑林看到他的其它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原很难看见,这里展出的楷书(据说原作来自故宫)兼有颜柳神韵,写得很有气势,无怪乎后人怀疑流传至今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字帖是出自他手。我最喜欢的是他临摹颜真卿的《争座位稿》,苏轼临的一定是颜真卿的真迹,这幅字既得颜真卿笔意又融入东坡自己的技法,浑浑洒洒数千言一气呵成。书法史上时有两位书法大师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圣教序》,成为历代爱好书法者学习的范本,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竟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这篇东坡先生临摹的《争座位帖》,应该也是书法史上的奇珍,可不知为何久被尘封。
据说苏轼是文人画的鼻祖,在这里没看见他的画作。在他之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王维的画难道就不是文人画?东坡的画流传下来的很少,我游东坡赤壁,倒是见过他画的一幅梅花,也是刻在一块石碑上。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才华出名也因才华罹罪,考试及第时,仁宗皇帝看了苏轼兄弟的策论,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转眼间,在窝里斗很厉害的宋朝,一个“乌台诗案”几乎把他送上断头台。幸亏曹太后为他说话,宋神宗惜才,才以把他贬官黄州团练副使而收场,随后他被夹在革新派守旧派之间,时而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时而又贬官惠州,流放儋州,儋州是天涯海角,也许是宋代流放官员最远的地方,且不知苏轼为何事何因遭此毒手?可他每到一个地方,有权,总是为民服务造福一方;无权,也是豁达人生随遇而安。任徐州太守,他亲率军民抗洪抢险;任杭州太守,他疏浚西湖,留下苏堤至今。贬官黄州,他垦荒东坡,种地以贴补家用,苏东坡因此而名;贬官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流放到天涯海角,他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学识传给当地学子。
民间一直流传着他与黄庭坚、佛印、苏小妹对对联的趣闻。记得一个故事是说一天他走进一寺庙,住持对他前倨后恭,得知他是苏东坡后又请他赐字,他立刻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香茶。”用一对联把住持的势利表达的淋漓尽致。
他烹饪的菜,也被民间冠名为东坡肉、东坡肘子而流传至今。
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杰,我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人尚能匹敌?
苏东坡
景点(一)
景点(二)
景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