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不愿向雍正低头(明明知道雍正要开始打击年羹尧)
年羹尧为什么不愿向雍正低头(明明知道雍正要开始打击年羹尧)皇上这是啥意思?李维钧看罢,心里咚咚直打鼓。“朕今少疑羹尧。明示卿朕意,卿知道了,当远些,不必令觉,渐渐远些好”谁都知道,最近这两年,在雍正口中,年羹尧一直是一位纯臣,一位“公忠体国,公慎无私的大功臣”。“纯臣”意味着对皇帝毫无私心,是对古代大臣极高的评价。然而,真正的纯臣很少,在官场上混,单凭与各部门搞好关系这一条,就很难没有私心。所以,说年羹尧“纯”、“大公无私”,实际上是君臣相谐的代名词,但现在皇上突然改口了,说明雍正对年羹尧看法变了,且意见很大,已经有质疑年羹尧弄权的意思了。而且雍正还说,“朕既然已经明白告诉你了,你就离年羹尧远些,不必让年羹尧发觉,渐渐疏远就好”。
雍正二年十一月,保定,直隶总督衙署内。
直隶总督李维钧刚刚收到雍正皇帝批复的奏本,令他没想到的是,除常规一些同意与嘉奖的话外,李维钧还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字眼儿。
“最近朕非常怀疑年羹尧用心不纯,有弄权的嫌疑”
“近者年羹尧奏对事,朕甚疑其不纯,有些弄巧揽权之景况”
谁都知道,最近这两年,在雍正口中,年羹尧一直是一位纯臣,一位“公忠体国,公慎无私的大功臣”。“纯臣”意味着对皇帝毫无私心,是对古代大臣极高的评价。然而,真正的纯臣很少,在官场上混,单凭与各部门搞好关系这一条,就很难没有私心。
所以,说年羹尧“纯”、“大公无私”,实际上是君臣相谐的代名词,但现在皇上突然改口了,说明雍正对年羹尧看法变了,且意见很大,已经有质疑年羹尧弄权的意思了。
而且雍正还说,“朕既然已经明白告诉你了,你就离年羹尧远些,不必让年羹尧发觉,渐渐疏远就好”。
“朕今少疑羹尧。明示卿朕意,卿知道了,当远些,不必令觉,渐渐远些好”
皇上这是啥意思?李维钧看罢,心里咚咚直打鼓。
李维钧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皇上要铲除年羹尧的信号,要他站队。
事实上,李维钧的第一反应很对,他是雍正第一批私下暗示要“倒年”的大臣。然而李维钧却是个不上道的,不仅不尽快脱离年党,还一直包庇维护年羹尧,其结果,可想而知。
是什么值得李维钧对年羹尧如此忠心耿耿呢?
如果按照正常的升迁速度,李维钧估计这辈子都很难升任总督。
李维钧自35岁入仕做知县,53岁才升到直隶守道,从七品知县到四品的直隶守道,李维钧爬了18年,更难过的是,之后近10年时间李维钧再没升过职。
也就是直到雍正即位前,李维钧61岁了,还只是个四品官。半截身子都进土里的年纪,还没被皇帝认识,不出意外的话,仕途基本到头了,等退休时,再赠个半级,也才从三品而已。
但雍正即位后,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又是雍正的大舅哥,地位飞升,成为雍正跟前炙手可热的人物。很多职司之外的事,雍正都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也常常向雍正举荐人才,而且基本都会被任用,吏部甚至专门为年羹尧举荐的人建了一份档案,称为“年选”。
在这种风气环境下,李维钧动了心。
李维钧本来与年羹尧很难有交集。年羹尧做京官时,李维钧在地方,后来李维钧调任直隶,离京师近了,年羹尧早就去了西北,回京的次数屈指可数,且两人在工作上也没有什么交叉,官职差得也大,沟通交流的机会可以说基本没有。
但没有关系可以强行创造关系,李维钧攀关系的手段非常的狗腿。他让自己的小妾拜年羹尧府上大总管为义父,在原配夫人去世后,把那个小妾扶正,一大把年纪做了年羹尧府上总管的女婿。这事被不少人编成段子,在保定坊间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关系攀上的确管用,雍正元年二月,李维钧连升三级,从正四品一跃升到从二品的直隶巡抚。
尽管李维钧是靠关系上位,但李维钧确实是个能吏,硬实力可以!
李维钧上任后便着手对直隶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雍正初年最重要的改革制度——摊丁入亩,就是由他建议并迅速推广的。
此外,根据这么多年对直隶的了解,李维钧还建议检查陋规、清查田亩、实行保甲制、修建烽火台等11项具体措施,很多想法都与雍正不谋而合,让雍正非常满意。
雍正在谕旨中毫不保留地称赞他说, “若天下督抚,都能如此用心办事,何愁吏治不清,民生不顺呢!”
很快,李维钧再次升职。雍正二年十月,升任直隶总督,十一月,加兵部尚书衔。也就是在此时,收到了雍正暗示要“倒年”的信号。
虽然李维钧马上猜出了雍正的想法,但紧接着他又犹豫了。
因为就在上个月,年羹尧刚进京述职,没听说与皇上有什么不愉快的地方,也没听说皇上言语上有什么斥责。
而且因为李维钧是第一批雍正私下暗示的大臣,甚至按时间排序,李维钧很可能是第一个被雍正提醒的人,也就无从得知其他大臣的反应。
但雍正的话已经说得很明显了,而且还提到,“听说卿给年羹尧送过礼,还有女人”,这就是在说雍正知道自己与年羹尧的关系不一般(就差把“朋党”俩字写上了),所以不管怎么说,李维钧必须有所表示。
怎么回复呢?李维钧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先静观其变,只说与年羹尧并无什么来往, 送礼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云云。
雍正显然想听的不是这些,他希望李维钧能提供一些年羹尧具体的罪证,作为“倒年”的依据。不过,雍正也没怪罪,对于李维钧这样的能吏,雍正还是希望拉拢过来的。
当然,比李维钧脑子灵光的大有人在,雍正很快积累了一批“倒年先锋”,正式拉开“倒年”序幕。
雍正三年三月,雍正借年羹尧在贺表中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一事,上纲上线。“朝乾夕惕”本是形容皇帝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的美好词汇,年羹尧竟然写错,分明是年羹尧不愿意用“朝乾夕惕”来评价朕,他既然不愿意承认朕的政绩,那他平定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满朝文武应该都能明白雍正的意图了,这时候识趣的大臣就应该上奏弹劾年羹尧了。
李维钧呢?他也上奏了,还上了三次弹劾奏本,他给年羹尧扣一堆帽子,什么“挟威作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等,但都没提供什么具体的事证,属于“口头指控”,不能作为定罪依据。
事到如今,李维钧依然不愿意得罪年羹尧,但精明如雍正,一眼就看出李维钧这是“阳为参劾,阴为开脱”。
雍正三年四月,雍正还在给李维钧机会,他在给李维钧的批复奏本里说,“你的一切与年羹尧撇清关系的说辞,纯属狡辩,年羹尧的西安总督衙署前,每隔五日就有你李维钧的信使。”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如果一直巧言掩饰,是逃不过朕的洞察的,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如果这个时候,李维钧能想清楚,赶紧掉头,倒年,应该是来得及的,但李维钧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咬死与年羹尧没有联系,还把与年羹尧的交往推脱到他的侄子身上,此举让雍正甚是反感。
混了这么多年官场,且在倒年形势已日渐明朗的情况下,李维钧为什么还不“跳车”?
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李维钧自己不干净,有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他帮年羹尧在保定周边大量违规购置房产,包括田地三万亩,房屋一千两百多间,他自己也存在贪污问题。
如果他把年羹尧这项罪证供出来,自己也会受处分。他总督的位置还没坐热乎,肯定不想因此丢官罢职,便存了侥幸心理。
随着雍正对他的步步紧逼,李维钧只能死撑。在雍正下令彻查年羹尧在各地的隐匿财产时,李维钧为了保全自己,便把年羹尧管家处的小部分财产查获,只上缴了“锁子甲二十八付,箭头四千根,各长七寸,盔四付,现银五万一千四百两, 及纱缎、古董等值银十万余两”,企图蒙混过关。
第二,李维钧非常不善于揣摩帝王心思。
其实雍正是个比较直接的皇帝,不像有些皇帝喜欢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你猜,或是喜欢说些反话试探。从前文里雍正的谕旨可以感受到,他表达态度直来直去,不怎么弯弯绕绕。
之前,雍正跟李维钧提过可以与怡亲王多亲近。那时,李维钧在直隶搞摊丁入亩的改革时,得罪过不少人。有个靠山说话办事才能放开手脚,不得不说,雍正替李维钧想得蛮周到。
但李维钧呢,婉拒了!因为找亲王做靠山风险是很大的,眼前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廉亲王(八阿哥允禩)的党羽,哪个有好下场。
只是李维钧忽略了一点,怡亲王和廉亲王是不一样的。怡亲王,十三爷允祥,那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雍正可以怀疑全世界的任何人,唯独不会怀疑怡亲王。
这些信息你得品,得细品。在朝为官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这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显然,李维钧没有。
雍正三年七月,李维钧因为替年羹尧藏匿财产,及本人的贪污、渎职等罪,被奉旨逮问、革职抄家,拟斩监候,不久病死狱中,他的妻子没入内务府为奴。
如果李维钧能明白雍正的心思,他就应该知道,雍正除掉年羹尧的决心和力度,那么多次机会,只要他能抓住一次,至少可以不用死,可以保全家人。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李维钧自做到直隶守道后,近10年都没再升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