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探花比状元高兴(状元季说状元)
中探花比状元高兴(状元季说状元)莫宣卿 (834∽868年),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封川县长乐里(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人。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得中状元。他是广东(和广西)历史上的第一个科考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年龄最小的状元,中举时只有17岁。 莫宣卿年少时被乡人誉为“神童”,7岁便会吟诗作对,12岁时中秀才,17岁时被皇帝钦点状元。莫宣卿 接下来,我逐一介绍这14位状元。 (一)文科状元(按时间先后顺序)第一位:莫宣卿 ——唐朝辛未科状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鸣谢!)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录取期,随着一封封录取通知书的送达,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出世,广东各地捷报频传,真是可喜可贺!
十载寒窗苦读得中“状元”,是莘莘学子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今古皆同,一朝得中,名扬四海,这不禁令人想起古代一路鸣锣开道到状元家中报喜的热闹场面来,历史上的广东就出过不少状元。
古吋候的广东,被称为南方蛮夷之地,既是蛮夷地方,自是开发较晚。然而,后起之秀,人才辈出,自隋唐开设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朝,广东历史上就有文科状元九人,武科状元五人。这十四位,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给自己的家族和广东带来无上荣光,是广东人的骄傲!
接下来,我逐一介绍这14位状元。
(一)文科状元(按时间先后顺序)
第一位:莫宣卿 ——唐朝辛未科状元
莫宣卿
莫宣卿 (834∽868年),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封川县长乐里(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人。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得中状元。他是广东(和广西)历史上的第一个科考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年龄最小的状元,中举时只有17岁。 莫宣卿年少时被乡人誉为“神童”,7岁便会吟诗作对,12岁时中秀才,17岁时被皇帝钦点状元。
中了状元,为自己高兴,遂写了一首诗《及第自咏》来表达。诗云: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因思念母亲,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于是,宣宗封他为台州别驾,他得以如愿,离京的时候众官相送。
荣归故里的莫宣卿,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但是,还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年仅34岁,真是天妒英才。 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莫宣卿墓今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
据巜莫氏族谱》记,莫家的《莫氏家训》乃是莫宣卿殿试所答题。据说当时殿试中唐宣宗皇帝出家训一题,以烧一柱香为限,莫宣卿仅用一寸多时间就交卷,备受唐宣宗皇帝赏识。
附文如下:
家 训 唐 封州金缕莫宣卿
夫!圣天子一统英明之治,出乎衣冠文物之邦。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天地君亲师之所当敬也。今之子弟,昧古道,黯纲常。皆由父兄庭训不端,而至子弟身心失守。昔孟母,庭训有方,一儿亚圣。荀季和(注②),家教有法,八子扬名。今之父兄,可不效乎。为父兄者,应当深省;为子弟者,即望以修。处家庭,当以诗书为本;守田园,必以耕稼为先。交朋友,须存信义;处乡党,务须谦和。立身行已,不出恭敬一端;处世待人,笔戒骄矜二字。勤堪补拙,俭可助贫。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傲众。奢华乃败家之端,酒色乃鈛身之斧。不读诗书,纵家有万金,定遭愚人之诮;能通经史,虽户穷四壁,堪称儒雅之门。老在优闲,咬菜根以尝香馥;身居安静,住茅房亦觉光华。望高才者,惟有窗前攻读;祈多谷者,须知月下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之间,食无闲饭;或采薪,或钓水,天涯之阔,何处非财。皇法无亲,当牢牢谨记;人情多变,而步步提防。秋月春花,当增书香之味。天时地利,可资修已之心。是故君子勉之也!
【注①:荀季和,东汉颖阳人,名淑,汉桓帝时补朗陵侯,相事明经,号称神君,有子八人,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第二位:简文会——五代十国南汉戊寅科状元
简文会
简文会(约900~958年) 南海黎涌村(今广东佛山南海)人。公元918年,戊寅科状元,既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二位状元,也是佛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郎。简文会幼年天资聪明,性格耿直。登第后以才学见用。累官至尚书右丞。乾和年间,南汉刘晟帝暴戾而残酷。简文会疏谏,触怒刘晟帝,被贬谪为祯州刺史。任上尽心尽职,颇有政声,为民所道。以清廉务实著称。终死于祯州任上。
简文会家乡黎涌村,500多年后的明代弘治年间又出了一位状元伦文叙(广东历史上第四位状元)。村中有一口水井,相传简、伦两家同饮这一井之水,当地人就把这口井称为状元井,“一井两状元”被传为佳话。这个南汉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
第三位:张镇孙——宋朝辛未科状元
张镇孙
张镇孙 (1235~1278年),广东顺德人。自幼苦读诗书,文辞畅达,知识渊博,擅长诗文。“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著名论点,是他在他的政论文《廷对策》中提出来的观点。殿试时,洋洋七千言,一挥而就。著有《见面亭集》十六卷。
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广州城最终沦陷,张镇孙不幸被俘,他誓死不降,最终为国捐躯,终年44岁。门人亲友收骨梅岭,葬于广州北郊永泰里,此墓在清兵围攻广州时被毁。
如今广州的人民南路,有一条街叫"状元坊"。据考证,南宋时,那条街原名叫通泰里,张镇孙那时住在那里,自从他中了状元后,人们在通泰里的街口处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状元牌坊,于是便把通泰里改名为状元坊。
第四位:伦文叙——明朝巳未科状元
伦文叙
伦文叙(1467∽1513年) 字伯畴,号迂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跟排名第二位状元简文会同乡。弘冶十二年(1499年),巳未科状元。伦文叙从小聪明好学,八九岁时会写诗作文,擅长对联,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有“神童”、“鬼才”、“急才”之称,中状元后,先在翰林院任职,1513年任顺天府主考。伦文叙是广东省状元里比较有名气的,因为伦家非常厉害,有“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的美名,无上荣耀。明朝皇帝当时还在他们家大门口上题字——“中原第一家”。
第五位:林大钦——明朝壬辰科状元
林大钦
林大钦(1511~1545年),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金石镇人。自幼好学,聪慧过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状元,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34岁时就英年早逝。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
第六位:黄士俊——明朝丁未科状元
黄士俊
黄士俊 (1575∽1661年) ,字亮恒,广东顺德甘竹右滩人,是福建莆田黄氏始祖唐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三十世孙。27岁时(1596年),黄士俊夺广东乡试第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神宗擢为第一甲第一名,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
相传黄士俊家境贫寒,要上京赶考前去岳父家借盘缠,正赶上岳父在家中宴请宾客,因嫌他衣衫褴褛,连客厅的门都没让进,只拿了两只鸭蛋打发他走人,幸好岳父家的几个奴仆倾囊相助,他才能顺利上京赶考,最后金榜题名,圆了“状元梦”。之后,黄士俊对自己不平凡的赶考经历感慨万端,便赋《鸭蛋诗》一首以记之。于是,“鸭蛋状元”便在坊间传开了。据说黄状元写的鸭蛋诗,其中警言不少呢,遗憾的是原诗现已失传。 黄士俊中状元后,曾任过礼部和吏部侍郎、礼部和户部尚书等职。为官期间,公正严明,不奉迎,不谄媚,“出污泥而不染”。传说崇祯十年,他请假回家养病,皇帝知道他平时两袖清风,积蓄不多,专门批了一笔生活补助费给他,并嘱咐他养好病回朝继任。在仕途生涯中,正是他的这种洁身自好,才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流芳千古。
第七位:庄有恭——清朝巳未科状元
庄有恭
庄有恭 (1713~1767年),字容可,号滋圃,广州黄埔文冲村人。据史书记载,他“生而颖异,十三通五经,旋补诸生以选贡考,授宗人府教习”。乾隆四年(1739年)钦点状元,是清朝广州唯一的状元郎。从政近30年,勤政爱民,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先后任翰林院修撰、提督江苏学政、户部侍郎、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
庄有恭是乾隆时期难得的治水人才,他为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水打交道。然而,庄有恭之后,庄家鲜有从政的名人诞生,倒是出了位赫赫有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中国近代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现代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的重要人物,使得乒乓球真正成为了我们的“国球”。
第八位:林召棠——清朝癸未科状元
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祖籍福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曾任东安县教谕。小时候,父亲对他管教甚严。有一回,他的父亲听人说林召棠戏弄女性,十分生气,本想责罚儿子一番,可又一想事情尚待证实,便出一合字上联,令儿子对下联,从中进行试探。上联是:奴手是拏,切其乱拏奴手; 少年林召棠聪慧过人,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正信疑参半,于是对以下联: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他父亲见下联对得好,言之有理,便去调查,后证实是邻人诬告。
林召棠道光三年(1823年)得中癸未科状元。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5年后被任命为陕甘正主考官。由于对清朝腐败不堪的官场产生了厌倦的心理,遂以身体不好为由辞官回归故里,从此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再也没有进入官场。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手抄本。
第九位:梁耀枢——清朝辛未科状元
梁耀枢
梁耀枢(1832∽1888年),字冠祺,号斗南,广东顺德杏坛光华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状元,是广东省在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状元。梁耀枢中状元时已经40岁了,先授翰林编修,后官至侍读学士、参事府詹事。
梁耀枢不仅知识渊博,还长得眉清目秀,气宇轩昂。当朝两宫太后都对他刮目相看,皇太后夸赞他为“金玉君子”。从此,梁耀枢“金玉状元”的美名便传遍天下。 民间相传,梁耀枢出生时,人们好像听到天空中响起了优美的旋律,乐音悦耳动听,同时产房里一阵异香突起,正在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之时,只听“呱呱呱”,梁耀枢出生了,这事在当地称为奇闻。
(二)武科状元(按中举时间先后顺序)
第一位:朱可贞--佛山
朱可贞(生卒年不详),字占遇,号子庵,顺德龙江人。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中武举,崇祯元年(1628年)及第武状元。 据史料记载,朱可贞“犹当心韬略,凡孙、吴武略,诸葛心书,皆习之。”小时候的朱可贞习文并考取生员,但性情不近八股制艺,又感于国家边患频仍、良将无多,于是毅然转习武艺攻读兵书,以期待自己能够保卫国家立功。相传朱可贞阔腰背、臂力过人,善开强弓,一把大刀用得出神入化,名镇一方。
中举武状元后,授锦衣副千户,历升中都副留守,封昭将军。后因性格耿直,触犯上司,被贬谪戍柳州。不久赴粤任职。时阳江、电白一带海盗猖獗,为害一方。朱可贞整顿海防,大破贼军,缴获贼军海船数十艘,海患方息。当时正值明末,北方边境形势十分紧张。朱可贞眼见国家如此困境,多次上书请求朝廷调他到辽东杀敌立功,但终究没有得到批复。后来,他目睹国家大势之后,辞官归里作诗练字,寄情山水、悄然而终。
第二位:林德镛--揭阳
林德镛(1686~1722年),字白庵,出生于广东揭阳棉湖林厝窟村(今属揭西县),后随母亲到揭阳榕城生活。传说林德镛出生那天,棉湖镇林厝窟村的水井白烟霭霭,直升上天,天上彩云飘扬,红光艳艳,这时村里林姓人家产下一子,取名“德镛”。村里人都说:这是祥瑞之兆,孩子将来必有出息,都来道贺。
林德镛自幼好武,臂力过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得康熙帝赏识,遗憾的是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於1722年去世,享年36岁。林德镛是潮汕第一位武状元,也是揭阳唯一武状元。
据林氏宗亲考证,林德镛系福建九牧林长房、苇公后裔,其先祖于北宋嘉佑年间由闽入粤,繁衍生息。自林紘起,“七代连科甲,两朝三状元”(即明朝状元林大钦、清朝武状元林德镛和林召棠状元)。
第三位:李威光--梅州
李威光(1735~1793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李威光出生于小康家庭,从小喜欢习武,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勤于练习,武艺出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被皇帝钦点为武科状元,并授予御前侍卫。
相传,李威光赴京殿试时遭人暗算,有人将蜂蜡涂抹在武石和关刀上,但他机智过人,以脚踢武石化解为“狮子滚球”、关刀释手化解为“捺地割葱”,引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悦,钦点为武状元,并授予御前侍卫。乾隆四十二年(1777),调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较熟悉沿海情形,后改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再升福建烽火门参将。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并带领福建漳、泉一批青壮年配合前往“征剿”。后调为闽安协副将,署理海坛、南澳总兵,被乾隆皇帝封为“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
如今的李威光故居斗门正上方挂着“状元及第”匾,遒劲的字迹显示出昔日的荣光。
而故居内展示的关刀、练武石以及各式器材,让人仿佛看到了李威光在这里习武的身影。
(李威光故居秉承传统客家围龙屋布局,结构完整,功能齐备,规模宏大,是当地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典范之一。)
第四位:黄仁勇--潮州
黄仁勇(1762~1817),字良越,号智斋,谥庄敏,广东海阳县(今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孚中村人。农村普通家庭出生的黄仁勇,自幼胆识过人,既勤于学文,又喜习武。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被太上皇乾隆帝和嘉庆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黄仁勇中武状元之后,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官正三品)镇守金门。他在金门镇任职长达十五年,任职期间,坚守海岛,抵御外侮,保卫黎民,政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和封赏。嘉庆十六年(1811年)49岁的黄仁勇积劳成疾,身体不适,上疏辞职,解甲归田。
黄仁勇为官清廉,刚毅正直,尽忠职守,守卫着祖国边陲海岛的安宁,嘉庆帝恩赐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解甲后回到家乡的黄仁勇仍在为桑梓兴农桑、修水利做贡献。六年后,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病逝,终年55岁。
如今黄仁勇家乡尚有状元府和练武石(上刻三百一斤,呈梯形,两边有抓手)和执事牌一副,还遗有“状元”和“天子门生”牌匾。
练武石是武状元黄仁勇练武时所幸存的部分遗物
第五位:姚大宁--佛山
姚大宁(1772~1807年),字允盛。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白岗社区大文教村人。自幼喜欢学武,精骑射。曾在当地武馆跟教头学习拳脚武术,特别是一条齐眉棍,耍得娴熟,每当舞到酣畅时,十个八个彪形大汉也近身不得,被称为“棍王”。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嘉庆皇帝钦点为新科武状元,赐头等侍卫服与黄金铠甲。姚大宁是广东科举时代最后一位武状元,也是南海唯一一位武状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