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微软谁的科技含量高(它被誉为蓝色巨人)
苹果和微软谁的科技含量高(它被誉为蓝色巨人)IBM之所以能够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这要从他的公司基因说起,所谓的公司基因就是这家公司骨子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这是很难被改变的。公司的基因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够做好什么事情,也决定了它无法做好其他的一些事情。说起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气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IBM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拥有的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是世界上每年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同时,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的Linux服务器生产商。以上这些都只是IBM的标签而已,它真正让人“顶礼膜拜”的是:IBM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
写在前面:近两年,人工智能AlphaGo 和李世石、柯洁的“人机大战”,牵动着世人的心,在23年前,一场人机大战,同样引来了十几亿人的关注,一台名叫“深蓝”的计算机与人类史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展开了6场比赛,深蓝以3.5:2.5的比分胜出,这是计算机第一次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
蓝色巨人——IBM这台战胜了世界冠军的计算机正是鼎鼎有名的“蓝色巨人”IBM推出的超级计算机。
说起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气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IBM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拥有的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是世界上每年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同时,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的Linux服务器生产商。
以上这些都只是IBM的标签而已,它真正让人“顶礼膜拜”的是:IBM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
IBM之所以能够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这要从他的公司基因说起,所谓的公司基因就是这家公司骨子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这是很难被改变的。公司的基因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够做好什么事情,也决定了它无法做好其他的一些事情。
IBM的诞生20世纪初,几家做办公机械的公司进行了合并,并由托马斯·华生出任公司总裁,十年后,老华生为这家公司正式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后文采用其缩写:IBM代指这家公司)。
早期的IBM主要生产办公机械,如打孔机、计算尺、制表机等,他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锁定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依旧如此。
第一次磨难:
IBM成立后不久,就遇到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在这场经济寒冬中,IBM的损失了大量的客户,只能凭借着华生的经营和管理勉强度日。
寒冬过去,经济逐渐恢复,正值罗斯福新政,国家对制表机的需求大大增加,这让IBM得以快速的发展。讲到这就不得不提起IBM那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IBM在向美国政府提供办公设备的同时,也在为德国纳粹政府大量供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IBM敏锐的察觉到:光靠卖办公机器无法使公司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于是,IBM将目光转向了战争。
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精密仪器制造见长的IBM立马把生产线转为军用,并制造出了著名的
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I冲锋枪,这些后来成为了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
随着战争的发展,IBM再一次敏锐的发现了军方对于军事数据处理的需求,凭借着和军方的良好关系,IBM开始为军方提供制表机,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的计算机,甚至还间接的参与了曼哈顿计划。
艰难的抉择:
二战过后,世界静茹了重建阶段,IBM再一次的将军用生产线转为民用,并有一次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为统计工作提供制表机等办公设备。
此时,IBM面前有两条路:是继续发展电动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
老华生认为电子的设备不可靠,希望沿着老路继续前行,然而小华生则坚持认为电子工业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在这场争论中,小华生大获全胜,1952年,小华生出任公司总裁,IBM从此开始成为电子技术革命的领导者。
电子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如同AT&T之于电话,电子计算机与IBM也是无法分开的。IBM因为电子计算机得以获得长达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电子计算机也因为IBM的大力推广,才从实验室走进了商业领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小华生成功的预见了计算机在未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决定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于是,IBM请来了电子计算机的奠基人——冯·诺依曼做顾问,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开展校企合作。
在研发经费上也是投入巨大,小华生将研发经费从以前的3%提升到了9%,这是什么概念呢?到IBM生产出著名的IBM 360为止,公司在计算机研发上投入了5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马歇尔计划的三分之一。
对于研发的重视与投入,也是IBM获益匪浅,在短短五年时间,IBM的营业额提高了三倍,在小华生执掌IBM的20年间,公司的平均增长率为30%,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巨大的投入,使IBM 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IBM参与了多项标准的制定。这使得它在很多的商业竞争中,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IBM 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成也“基因”,败也“基因”1976年,可谓是计算机工业的分水岭,这一年大学辍学的乔布斯在车库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 1 。
IBM在乔布斯开发出APPLE 1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注意到他了,但是IBM并没有开展任何动作,它“保守”的基因让它保持着克制,并观望了长达几年的时间。保守,对于IBM这样的大公司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IBM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如果苹果成功了,IBM凭借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做到后发制人。这是大公司对付小公司的不二法宝,也是小公司取得胜利的唯一方法。
四年之后,IBM终于要决定开发个人电脑了,事实证明IBM的的确做到了后发制人,它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IBM-PC的开发 并且在性能上完全碾压了APPLE系列产品,第一年就卖出了10万台,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微型计算机市场,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产品。
但是,我们都知道,个人电脑的最终领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而非IBM。
除了反垄断和一些策略上的失误以外,IBM没能统治个人电脑市场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公司基因”早已决定了它无法做好这件事。
回顾IBM的历史,无论是在老华生所在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华生执掌的电子时代,IBM的客户群体都是以政府部门、军方、银行、科研院校、大型企业为主,它完全没有终端消费产品的经营经验,当然它也完全看不上这类产品。毕竟在大型机市场完全是IBM的天下,往往一个大客户就能为其带去数百万美元的收入,而且每年还可以向这些企业收取10%的服务费,可谓是“一劳永逸”啊。
虽然,IBM-PC在第一年市场表现如此之好,两亿美元的营业额也是碾压苹果、微软等企业,但是在IBM看来,2亿美元只相当于它当时营业额的1%,费时费力,远不如谈下一个大客户来的轻松。
后来,兼容机的出现,硬件的利润空间受到了竞争的限制,当IBM回过头发现微软通过操作系统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微软已经占据了有利地位,即使强如IBM也无法撼动。
被食品公司总裁拯救的科技公司如果要选出对IBM公司影响最大的三个人,除了华生父子,另外一人非路易斯·郭士纳莫属,是他在IBM最艰难、迷茫的时候,带着IBM完成了从硬件制造公司到服务型公司的转型,复兴了这家百年企业,并在此带着IBM走上巅峰。
郭士纳最开始就职于信用卡公司、运通公司,后来成为了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科技背景,甚至不懂计算机,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没有高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人,成功的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神话。
郭士纳接手时的IBM完全是一个烂摊子,长期的垄断地位,让每一个员工习惯了高福利的舒适环境,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内耗严重。
当时IBM内部流传着一个段子:在IBM,如果你想将一个纸箱子从二楼搬到三楼,你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为:搬动一个箱子,你需要打报告,层层审批后,还要层层落实,最后需要交给专门的搬家公司,搬家公司会将这件事加入到下个月任务单上。所以,搬动一个箱子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郭士纳上台后,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有一下三方面:
1、开源节流
- 裁掉冗余部门以及毫无前途的项目;
- 卖掉用不上的资产,甚至差点将IBM实验室所在的豪华大楼卖掉;
- 将研发经费从9%下调至6%;
2、改革公司制度
-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不裁员的传统;
- 将个人退休金与公司业绩挂钩,而非部门效益挂钩,主要是为防止部门相互拆台;
- 要求研究员的研究与效益挂钩,砍掉没有实际效益的研究;
- 与大学合作,弥补科研能力的缺失;
3、回归最初的定位
- 确立自己的定位:一家以服务企业级用户为主的服务型技术公司,放弃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终端消费市场;
- 将被反垄断法分离出去的服务公司重新买回,打造全新的IT服务业航空母舰;
终于,IBM走出了困境,并在十年间,实现了十倍增长,重新确立了自己在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
以上便是IBM在这百年时间里的大致历程,总结下来无非三点:
- 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跟进并引领技术的发展;
- 经营上,死守自己的核心群体: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大型公司;
- 坚持保守的策略,谨慎的判断一切新鲜事物(无论技术还是市场);
以上三点,正是IBM的“公司基因”,虽然它使IBM错过了微机时代、互联网时代,但也正是这个“基因”帮助IBM得以存活百年。甚至时至今日,它依旧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可以预见,在接下来,它依旧会稳稳当当的跟随着科技一起发展,并准备在下一次的科技革命中崛起,就像他成立之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