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农民丰收小小的五谷)

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农民丰收小小的五谷)

自古以来,五谷丰登寄寓着人们对农业丰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都可以成为打开某个区域文明演进之门的钥匙。粟、黍、麦、豆、稻或麻,遗址中残留的农作物不仅让我们了解先民吃什么、穿什么,甚至能从中解读出某些文明兴衰的密码。五谷包括哪些农作物,与先民的生活有哪些关联呢?在中华文明早期星罗棋布的农业聚落里,有哪些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农民丰收小小的五谷)(1)

对这些农作物遗存进行梳理,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秦汉以前的文化遗址中,中国大地上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只有6种:稻米、谷子、糜子、大豆、小麦、大麻。说明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6种农作物,大麻是棉花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植物纤维来源,如果讲食用的谷物,确确实实是5种。

研究显示,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外来的小麦日益推广,逐渐奠定“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农民丰收小小的五谷)(2)

当然,我们现在一说就是“南稻北麦”,这是今天的农业生产格局,而历史远比这要复杂。对距今5500~3500年间中华大地上的农耕生产特点进行复原,我们发现当时存在4个不同的农业区划:一是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北方旱作农业,特点是以种植谷子和糜子为主,后期出现了极少量的大豆或小麦;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特点是仅种植水稻,未见其他农作物品种;三是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的稻旱混作农业,特点是水田作物水稻和旱地作物小米并重;四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即同时种植谷子、糜子、水稻、大豆和小麦5个农作物品种。

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农民丰收小小的五谷)(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