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苏联石油资源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处于穷困状态的苏联,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可谓想尽了办法。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石油资源的出口,如何影响和改变苏联国策的,因此这里有必要谈一谈,苏联陷入石油资源依赖的历史成因。那么苏联和后续的俄罗斯为何会如此?其实看看这百年经济,还有1970年的关键抉择就懂了。(国运之油)

今日谈及俄罗斯,就会说,这个国家行业偏科太严重,轻工业拉跨,重工业也日渐萎靡,唯一的大国支柱,居然是石油和矿产品出口,还有快吃完的苏联军工老本。

这一切,在最近的冲突中也多有诠释。

今日俄罗斯,能用来制衡欧洲的手段,也只剩下石油和天然气了。

虽然依旧能让欧洲心有戚戚,寻思改变策略,但这样的手腕,或多或少,依旧受制于人。

那么苏联和后续的俄罗斯为何会如此?

其实看看这百年经济,还有1970年的关键抉择就懂了。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

(国运之油)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石油资源的出口,如何影响和改变苏联国策的,因此这里有必要谈一谈,苏联陷入石油资源依赖的历史成因。

苏联石油资源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处于穷困状态的苏联,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可谓想尽了办法。

这其中,除了发挥原本就占据优势的农业出口之外(沙俄时代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石油、矿产资源的出口,也是换取资金的必要途径。

按数据显示,1929年时苏联的原油出口量为52.59万吨,石油相关类产品出口量则是500.59万吨,这数据比1913年沙皇俄国时代增加了十来倍。

急需资金振兴经济的苏联,用石油出口换了不少资金。

但这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快速工业化的需要下,让苏联石油出口陷入了停滞。

原因也很简单,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当苏联开始弄五年计划之后,再出口石油,自己本国都不够用,理智的国家,又哪能干这样的事情咧?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也是苏联在整个工业发展的上世纪30年代,几乎停止石油出口的根源。

发展中的经济需要石油,变革中的军事也需要石油,就连国内的生产、生活也需要石油。

当时的苏联,对于石油出口的依赖非常小,二战前的1939年,仅仅出口了石油和石油相关产品75万吨左右,跟今日比,相当于没用。

可以这么说,整个二战时期和冷战早期,石油资源都不是苏联出口创汇的项目,唯一的输出,也是以援助的方式,供应给东欧众多的盟友国家。

但是这状况,在后续却迎来了改变了!

上世纪50年代,伏尔加河地区的天然气开发,还有苏联石油工业的进步发展,让苏联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节节上升。

产量增加,国内需求满足了,东欧兄弟国家需要照顾,苏联就开始了最早的石油出口尝试。

1960年代中后期,苏联石油行业出口了6500万吨左右的石油类产品,通过新修建的德鲁日巴石油管道,将伏尔加河产区的石油运送到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主德国等地。

德鲁日巴石油管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油管道,途径距离有4665公里,可谓苏联最早的石油输出血脉。

虽然出口量增加了,但当时的苏联经济,依旧不依赖石油出口,给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也不以盈利为目标。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3)

(苏联工业化)

至于为何后来变了,则和上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的产业能力,还有世界石油出口市场发生的调整有关。

产业能力上,苏联在二战后用十年时间建成了16座大型炼油厂,让原油产量迅速增加。

国际市场上,曾经的石油产品出口为主(轻油、润滑油、燃料),变成了原油出口为主。

苏联的石油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新的出口业态下,反而成了优势,因为大量扩建的炼油厂产生的原油,足以让苏联有进一步增加出口的底气。

这业态变化,也有经济规律在内!

大量的石油进口国,基于成本考虑,纷纷开建石油产品工厂成了趋势,成本核算在那一刻,决定了进口方式,如果真没油用,进口原材料就够了,我们自己弄二次加工呗。

更巧的是,数次石油危机的助推让世界油价高涨,苏联政府当然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因为输出东欧国家的石油,大部分都是半援助性质的,利润并不高,反而是出口西方的石油,可以用自由兑换的货币支付,这可都是收入啊?

有了收入,就有了动力,随后的苏联,石油出口飞速增加,获得的美元也越来越多,从1970年的105亿美元,一路上涨到了1980年的157.4亿美元,成为了助推苏联争霸的重要财源。

当一个东西能不费什么力气,就赚钱的时候,往往会让国家或者个人形成路径依赖,进而出大问题,这不,曾经的苏联,就在这路径依赖下,失去了一个改玄更张的机会。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4)

(勃列日涅夫时代)

这机会就是1965年的柯西金改革。

柯西金改革什么意思咧,苏联政府的说法是:改善规划和加强经济激励。

从改善规划和加强激励可知,这是通过引入市场调节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让陷入疲软状态的计划管理方式,引入市场调节的因子,将原本的行政管理为中心,尝试改为以企业和市场为中心,在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苏联的市场经济尝试。

这样的尝试,当然阻力重重,不少人都反对柯西金改革,他们的说法是:这是危险且会动摇信仰的事情。

但,当时主政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在早期承受住了压力,也看到了问题,进而坚持了改革。

这改革的成效也很明显!

在激励政策下,企业拥有了不小的资金自主权和工资制度的自主权,释放了企业的生产力和研发效率,后续实行的接近市场经济的“完全核算政策”,又让企业效率进一步提升。

以1966年为例,那一年首批进行经济改革的704家企业,无论产品总额,还有销售数据方面,都遥遥领先与其他企业,获得了远超赫鲁晓夫时代丰厚利润。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5)

(苏联经济变革时代)

可就在柯西金改革不断深入的时候,苏联内部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了。

除了经济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之外,来自保守派的攻击也是柯西金改革举步维艰主要原因。

比如,时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的拉拉扬茨就公开反对说,如果失去了计划经济的调节手段,苏联经济将遭遇难以言语的伤害。

这危言耸听的话语,还有保守派的不断游说,让勃列日涅夫心有疑惑了。

疑惑之后,世界石油市场的环境变化,让勃列日涅夫退让了,放弃了。

这退缩和放弃的根源,就是石油美元的大量涌入。

还是之前那句话,当赚钱变得容易的时候,就会有路径依赖。

原本的柯西金改革,是为了激活市场,扩大财政收入,让苏联经济恢复活力,缓解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但费时费力啊?

大量的石油美元,让苏联的财政问题缓解了,曾经尖锐的经济结构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在有钱了之后,也不是急切的问题了。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费时费力担风险,搞什么柯西金改革咧?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6)

(块钱都喜欢)

于是,拿着石油出口的资金,买买买成了苏联的选择。

这就让苏联的经济状况,看似蒸蒸日上,其实根本问题一个也没解决。

农业生产有问题,买啊,进口粮食。

轻工业品有问题,买啊,进口工业品。

石油美元,就这样让苏联失去了最后一次改弦更张的机会。

从1965年持续到1970年的柯西金改革成了过去时。

那个时候没人提醒苏联,这样做是不对的,反而有人助力苏联如此。

这个人就是美国,因为一出阳谋出现了,这就是“石油换食品和消费品!

苏联手握石油美元说,我有钱,美国人说,我有粮食,我有商品。

一拍即合的冷战对手,在那一刻为了赚钱这个目标达成了一致意见。

以至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没粮食的时候习惯性地就说:面包不够?没关系,用超过计划的300万吨石油来填补缺口就行了。

但是所有的依赖都是有代价的,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7)

(石油换食品)

自那以后,石油就成了苏联的命脉,左右苏联兴亡的关键。

于是美国人的算计来了,这算计在苏联成为石油输出国开始,持续至今。

随着“石油换食品和消费品”计划的不断深入,苏联出口的主要项目成了石油和军火,进口的主要项目,则是粮食和日用消费品。

这就形成了一个石油-美元-粮食-消费品的业态循环,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苏联就会遭遇致命打击。

粮食一直是苏联死穴,从上世纪60年代起,苏联就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满足国内的需求。

按照数据显示,1963年的时候,苏联粮食歉收,不得不动用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进口粮食,这样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苏联早晚要破产。

幸运的是,1965年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的大批油田,挽救了苏联。

这大批油田,几乎都是自喷井,储量高,产量也高。

随之而来的高油价时代,让苏联经济搭上顺风车,油价上涨,让苏联赚取石油外汇赚到手软,国库充盈,资金富裕,也有了跟美国干仗的底气。

这资金,也反过来促进了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苏联在西伯利亚油气产区,每投入1卢布,就能在三年后收获30到40卢布的超高利润。之前说过,这让苏联失去了变革经济体制的动力,也让苏联人的日常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失去了危机感。

那段时间,是苏联最财大气粗的年代。

最高峰时各种对外援助毫不手软,越南35亿美元,尼加拉瓜10亿美元,古巴49亿美元,富裕了一众跟随的国家,也让冷战的风向变化。

当时的苏联人,虽然不至于认为石油价格会一直上涨,但却坚信,只要拥有石油,就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美元。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8)

(乐观的苏联人)

这乐观,让苏联终究失算了!

原因无他!

首先:繁荣的石油贸易,掩盖了苏联的问题,轻工业等于没有,粮食全部依靠进口,重工业虽然强悍,但不解决国计民生啊?

一边是钢铁洪流,核弹争雄,一边是进口粮食,排队买面包。

其次:苏联是主要产油国,却没有石油定价权。

这定价权的缺失,让苏联的经济发展,随着石油价格涨跌而动,今日俄罗斯也是如此,石油价格1美元的波动,就能影响苏联1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如果油价下降了咋办?没人考虑!

最后:苏联遭遇了石油开采技术的禁运,如果产油国竞争者,在西方技术帮助下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了,苏联的世界石油出口大国地位,将遭遇严峻挑战。

这三点,最后成了美国进攻的把柄,也让苏联万劫不复。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9)

(火力全开的进攻)

至于起点,则从1973年就开始了!

1973年的美国,依旧是世界产油大国,石油输出国。

但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曾经的产油大国美国,降低了国内石油产量,变成了石油进口国,让最大对手苏联成了石油输出国。

这背后经济逻辑,虽然有产能转移,专注高端制造意味在内,或许也有让苏联,石油出口上瘾的因由在内。

可以说,是美国的退出,成就了苏联的石油输出国的地位。

然后美国就能顺利用粮食作武器,换取苏联石油,让苏联人陷入对于西方的粮食依赖中。

这就犹如一个网,让苏联在出口石油的红利中欲罢不能。

最后要么鱼死网破,要么苏联没了。

在这样的目的达成之后,美国人该干嘛了?答案是收网!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在石油出口助推下,成就了最辉煌时刻,冷战也出现了苏强美弱的局面

高油价,弄得西方国家经济衰弱萧条,纷纷进入了滞胀时代。

无数国家也纷纷调整经济政策,意图降低石油消费,这其中急先锋就是美国。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0)

(里根阳谋)

国际能源市场,暗流涌动,变局不断。

1981年,二流演员里根入主白宫抛出了自己的冷战新思维:冷战前30年,美国一直遵守游戏规则,没有越过雷池半步。但这种寻常手段无法赢得冷战竞赛,美国必须扬长避短。

什么是扬长避短,里根三板斧给出了答案!

第一板斧,致力于恢复市场活力,放宽政府管控,鼓励私有化,弄了著名的里根改制。

第二板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跟进,用虚拟的不存在的计划,消耗苏联的资金,拖垮苏联。

第三板斧,里根决定打压苏联能获得外汇的领域,彻底弄垮苏联经济。

一个是恢复自身经济实力,一个是耗费对手资金,一个是掐断对手资金渠道。

这三板斧,一个个全部都是冲着苏联去的。

上有意下要动,看着雄心勃勃的里根,美国政府立马规划行动方略,准确的找到了苏联经济的命脉,石油贸易。

只要国际油价下降了,石油消费减少了,苏联获取外汇的能力就会下降,经济状况就会出问题,在辅以军备竞赛,前后夹击,苏联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1)

(定价权)

那么从哪来开始咧?

之前说过,苏联虽然是石油出口大国,却没有石油定价权。

当时对世界石油市场影响最大的国家,不是苏联反而是沙特阿拉伯和欧佩克组织。

在冷战最激烈的节点,世界探明的石油储量是8000亿桶左右,其中沙特一个国家就占了四分之一,这就是沙特的储量优势。

除了这储量优势之外,沙特石油的特点是,开采难度不高,成本很低。

更让美国心动的是,苏联和沙特还是直接竞争对手,1973年和1979年接连两次石油危机中,面对沙特的减产保价要求,苏联都是断然拒绝的,这就让美国人有了拉拉联合的可能。

时代背景决定了,在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后,石油市场的需要在下降。

当时的世界石油市场,整体处于略微供大于求的状态,按照石油输出国的立场,很多欧佩克成员国,其实都希望沙特能减产保价。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2)

(沙美同盟)

美国这个时候去找沙特,是有违沙特减产保价的初心的。

但为了打击对手,美国愿意付出代价啊?

当美国中情局局长凯西亲赴沙特,要求沙特不顾欧佩克成员国意见,进行石油市场逆向冲击,进一步扩大产能,降低国际油价的时候,沙特政府的态度很是暧昧,因为需要筹码啊!

眼见有得谈,美国立马开价说,我们出口你尖端武器,并保证你的安全。

这就让沙特眉开眼笑了!

愿意无他,当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政策,还有周边两伊的战火,让沙特担忧自己的安全,再加上美国态度强硬,也容不得沙特拒绝,沙特就这样被美国软硬兼施说服了!

说服沙特之后,美国进一步公关其他产油国,让他们跟自己同进同退。

1985年8月,布局已定,棋子落位的美国,终于开始行动了,在美国政府授意下沙特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开启了石油贸易战。

短时间内沙特产能大开,从日产200万桶石油,一口气增加到日产900万桶,沙特行动后,其他产油国纷纷跟提高产量。

这一连串增产举动,让世界石油市场风云色变,原油价格从30美元一桶,仅仅几个月就下降到了10美元一桶,这等于让苏联少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一看石油价格下降,美国为了配合“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还通过了诸如石油采购限额(日均进口14.5万桶),减少战略石油储备等方式,不断拉低国际市场价格。

美国带头,西欧小伙伴跟日本也配合行动,但凡世界油价有上升趋势,就通过抛售战略储备,拉低油价。

一场刻意为之的油价暴跌让苏联人疯了。

而且这疯了,还是后知后觉之后,才发现事态严重的。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3)

(套路让人后知后觉)

初开始的时候,苏联认为,世界油价下降,只是暂时的事情,无非是多赚少赚的问题,不至于伤筋动骨,因为油价一直在波动,就让苏联天真的认为,这一切会过去的!

但,这一关苏联真就没过去,反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之前说过,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支柱产业,外汇收入的七成全部靠资源出口。

这些出口所得,全部都用来进口苏联急需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还有其他技术设备。

现在油价暴跌,苏联外汇收入锐减,在苏联引发了恶性循环!

首先:没有了石油美元,进口粮食的资金咋办?这是国本问题。

其次:没有了石油美元,进口设备的资金咋办?这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石油开采设备进口)

最后:没有了石油美元,对外援助的资金咋办?这是个政治问题。(东欧剧变因此而来)

这三层问题环环相扣,起点都是收入的锐减,这收入也有数据为证。

按照苏联能源部的统计,1985年到1988年的世界石油贸易战中,油价从高峰的212.6美元一顿下降到了93美元一吨,价格下降了129%,造成的直接损失是400亿卢布,更雪上加霜的是,石油价格的下降,也让出口中东的军火收入也下降了,因为石油价格的暴跌,让中东国家购买力下降,连带着让苏联军火工业也失去了客户。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4)

(连环套路)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经济大背景,一场石油贸易战,直接让苏联经济持续三年负增长。

雄心勃勃的戈尔巴乔夫,正致力于弄经济和政治改革,却没钱了!

没钱了的苏联,国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民生必需品匮乏,排队成了常态。

资金的短缺,也让苏联石油产业的更新换代陷入困境,不少大型企业宣布停工取消,产量也出现了下降。

形势恶化到苏联连进口粮食的费用都没有了,就算付款的粮食,也因为无力支付运费,没办法运回来。老百姓吃不上饭的局面,促成了野心家,也让各种思潮泛滥,军饷都发不出去的苏联,已经实质上破产,只等关门那一刻。

然后,1991年来了,按理说海湾战争的爆发,将让世界油价上升吧?

但美国用行动又一次压低了油价,他们说服沙特一口气将石油产量提高了三倍,自己还解冻了战略石油储备,愣是将油价压的死死的。

反而是苏联,在看不见希望之后,迎来了命数。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5)

(变故发生)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成立了独联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从此不复存在,最好的圣诞礼物诞生了。

回看历史,不由寻思一个问题。

看似美国发起的石油贸易战,弄的苏联财政崩溃,国家瓦解,其实何尝不是苏联自身的问题引发了这一切,畸形的工业分布,农业的衰弱,才是问题的根源啊?

这一切为何发声,又为何不能改弦更张?

其实原因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费时费力,却持续收获的事情不愿意干。

如果1965年弄的柯西金改革不是在1970年终止,一直持续,不变方向,苏联或许又会不一样了。

路径依赖害人,突发横财不可取,还是奋斗最靠谱。

这一切,都是血的教训啊?

俄罗斯冷战进展(冷战胜负和俄罗斯的宿命)(1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