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一首少有人知的诗(天荒地变心虽折)
李商隐一首少有人知的诗(天荒地变心虽折)散绎:望断,望到看不见。平时,太平时代。翠辇,皇帝的车驾。过,读阴平。子夜,《晋书乐志》琅玡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这里是写曲江荒废后的景象。金舆,皇帝后御用车驾。倾城色,绝美的女子,指嫔妃们。下苑,曲江南岸池苑与宫中御沟相通,故曰“分波”。华亭唳鹤,典出《晋书陆机传》。这句借陆机典影射甘露之变中宦官诛杀朝臣。泣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这句借索靖典以表示对唐王室命运的忧虑。天荒地变,指国家沦亡。折,摧折。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此处喻指唐王朝的没落。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简注:
一,李商隐原诗
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简注:
望断,望到看不见。平时,太平时代。翠辇,皇帝的车驾。过,读阴平。子夜,《晋书乐志》琅玡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这里是写曲江荒废后的景象。金舆,皇帝后御用车驾。倾城色,绝美的女子,指嫔妃们。下苑,曲江南岸池苑与宫中御沟相通,故曰“分波”。华亭唳鹤,典出《晋书陆机传》。这句借陆机典影射甘露之变中宦官诛杀朝臣。泣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这句借索靖典以表示对唐王室命运的忧虑。天荒地变,指国家沦亡。折,摧折。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此处喻指唐王朝的没落。
散绎:
放眼望不见太平时的翠辇驶过,
空自听到半夜时分的冤鬼悲歌。
不再有御驾装载来的绝色美女,
皇宫御沟依旧流淌着下苑清波。
陆机被杀时还忆起华亭的鹤唳,
索靖预感到王室动乱泪洒铜驼。
天翻地覆巨变虽使人心摧魂折,
比起伤春的悲愤感慨还不算多。
二,七律《曲江》的解说
品读:
曲江是唐代长安的名胜风景区,建于玄宗开元中,安史之乱后荒废。文宗大和九年(835)重修,甘露之变后罢修。商隐此诗作于第二年。
曲江兴废与唐王朝盛衰相关。杜甫《哀江头》诗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也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他的感慨带上了更为浓重悲凉的时代色彩。
首联渲染曲江之荒凉:皇帝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半夜听到冤鬼的悲歌。暗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酷事变造成了这样一幅黑暗阴森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颔联说先前乘金舆陪皇帝游赏的美丽嫔妃都不再来了,只有曲江流水在寂静中流向皇宫里的御沟。鲜明的对比中蕴含无限的沧桑之感,寓有升平不返之意。
颈联用陆机典暗示甘露事变中大批朝官惨遭宦官杀戮之事,又用索靖典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担忧。用典精切,把不便明言的情事表达出来,又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尾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甘露之变如同“天荒地变”,尽管令心折神伤,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诗人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的本身,而是更深入地思索事件前因后果,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以丽句写荒凉,以绮语寄感慨,是杜甫一些律诗的显著特点。李商隐学杜,在这方面是深得杜诗之三昧的。读《曲江》,会使我们联想到杜甫的《秋首八首》。
三,前人对于《曲江》的多种解说
前人对于这首诗的诠解,异说纷纭:
一,张采田说:此诗专咏明皇贵妃事。
二,冯浩说:此盖伤文宗崩后,杨贤妃赐死而作也。
三,朱鹤龄说:此诗前四句追感玄宗与贵妃临幸时事,后四句则言王涯等被祸,忧在王室,而不胜天荒地变之悲也。
四,程梦星说:此诗专言文宗。
今人周振甫先生说,以上四说均显然不合。这首诗的主皆是说伤春比地荒地变更可悲。伤春是唐王朝没落,天变地变指安史之乱。到甘露之变,宰相骈戮,太监专权,唐王朝趋问没落,比安史之乱更为可悲。商隐的卓识深心,从中透露出来。唯有何焯说得最为准确:发端言修曲江宫室,本升平故事,今则望断矣。第三言当时仅妃子不返,天子犹复归南内,若今之宦官制命,宰相骈首拏戮,王室将倾。岂止天宝之乱,蕃将外叛,平荡犹易乎?故落句反覆嗟惜,有倍于天荒地变也。
附图八幅: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区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