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曹沫劫持齐恒公在企业的管理当中也是如此,领导者想要得到满意的回馈就先要提供足够的回报。《马说》中“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立信,如果许诺的回报不及时,不能够准确给到,那么就是失信于人。作为一个领导者守信是根本,连自己的身边人都无法守信何况是合作方。故而说真正要成大事者,就要做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说大家商量众所纷纭,与其拿不定主意不如直接下决定。顶住压力用事实说话,等到众人得利时自然会转而支持。所以这很考验领导者对一件事情坚持下去的意志力和决心,真正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有风险和问题的,但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过多的讨论会罗列出一条有一条的问题,直到这件事作废无法继续。当然这里也不是说一人专权独断,而是指不要大面积讨论,而是采取小圈子决策。而且这一段话的重点在于下

商鞅总是和变法挂钩,众人对于商鞅的印象仅存在于商鞅变法一词。正是有了商鞅的变法成功,才造就了强秦,为之后的一扫六合提供了基础。然而因为商鞅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而且制定律法严格,百姓不堪重担以至于将矛头全部指向了商鞅一人。实际上商鞅不过是秦国君主的代言人,最终的错误结果不应该只是商鞅一人承担。商鞅的贡献在于变法的成功,实际上在商鞅变法的三件事情当中,所展现出的手段和智慧放在如今的管理学中,依旧是引人思考,同时也能够有所借鉴。这也是商鞅除去变法以外,为后人留下的另一贡献。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1)

商鞅

第一场景: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

商鞅来到秦国的目的就是发家致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一直力主请求秦孝公变法。然而秦国人对于商鞅变法的目的怀有戒心,非常不支持。这时候商鞅便对秦孝公说了这一句名言:“‘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资治通鉴》)。这句话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是说普通人的见识短浅,害怕做出改变。因为安稳的现在是毫无风险可言的,而他们所顾虑的问题无异于是害怕失去。这和现今的管理状况何其相似,领导层在做决策时,询问众人的意见,往往得到的都是反对。这也是应了考虑过多事情反而办不成的现象,这也是领导者的智慧。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2)

秦孝公和商鞅

故而说真正要成大事者,就要做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说大家商量众所纷纭,与其拿不定主意不如直接下决定。顶住压力用事实说话,等到众人得利时自然会转而支持。所以这很考验领导者对一件事情坚持下去的意志力和决心,真正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有风险和问题的,但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过多的讨论会罗列出一条有一条的问题,直到这件事作废无法继续。当然这里也不是说一人专权独断,而是指不要大面积讨论,而是采取小圈子决策。而且这一段话的重点在于下决心,只要是认为可行就一定要排除众议坚持到底。

第二场景:立木为信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变法,商鞅做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这件事就是在栎阳城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柱子。并且宣称谁能够将此木头搬到北门口,就可以得到赏金十斤。当时众人无动于衷,更认为这是荒唐的行为。于是商鞅加重奖赏,提供赏金五十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时有人将木头柱子搬去了北门,果然就得到了五十斤黄金的赏赐。典故非常简单,却暗含两个道理,第一个是重赏必有勇,第二个则是立信的重要。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3)

商鞅立木为信

在企业的管理当中也是如此,领导者想要得到满意的回馈就先要提供足够的回报。《马说》中“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立信,如果许诺的回报不及时,不能够准确给到,那么就是失信于人。作为一个领导者守信是根本,连自己的身边人都无法守信何况是合作方。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4)

曹沫劫持齐恒公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守信看的非常重要,故而有“王天下者不欺四海,称霸一方者不欺四邻”的说法。《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曹沫当时劫持齐恒公,要求齐恒公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恒公答应了。而在之后齐恒公后悔想要杀掉曹沫时,管仲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可见当时一诺千金,既然是答应的事情就不可以反悔,更不能失去信义。不然则会弃信于诸侯,更是不要指望得到天下人的信任。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5)

晋文公雕像

同样的案例还有《韩非子》中记载的晋文公伐原事件,其中记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晋文公定下七日之约,七日之后不克原城便原路返回。这时谋士建议晋文公坚持下去,此时的原城已经弹尽粮绝,很快就可以投降。但晋文公却回答:“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可见当时晋文公将信作为立国根本,倘若为一城得失而牺牲信义,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种种案例都说明立信的重要,倘若是无信则不成规矩,领导者先行背约,自己都无法做到如何要求他人?

第三场景:商鞅赏罚分明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就是连坐制度和军功制度,这里所强调的并不是说规则的严格和不可侵犯(这也很重要,但需要掌握尺度,不可过分。),而是强调赏罚的分明。赏要得其功而赐,罚要得其过而惩。在管理当中最忌讳的就是赏罚无度或者是随意赏罚,有时候你的好意会被他人误解,甚至得不偿失。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6)

影视剧中的商鞅

比如在《资治通鉴·卷二》中记载了韩昭侯的一个故事,韩昭侯有一条裤子啤酒了,因此就让近侍将裤子收起来。近侍得知后就说裤子都不穿了,为什么都不肯赏赐给身边人呢?这时韩昭侯的回答犀利精辟。君王的一个笑容或者皱眉头都是不能随便的,更何况是身边物件。因此这条旧裤子一定要等谁有功劳时,再赏赐给他。

商鞅变法与绩效管理(商鞅变法的背后)(7)

韩昭侯

赏罚制度的行使本就是为了能够督促优秀,避开弊端;但赏罚一旦失去了主心则一切都是空谈。在赏赐时应该注意的是与功劳相匹配,这样才能让其他人明白为什么而赏?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赏赐?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样需要注意,只有有功者才能得到赏赐回报,无功者就会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惩罚也是如此,当有过者受到惩罚,其他人才会鞭策自己,了解到什么是不可触犯的底线。所以赏罚分明的意义不在于赏罚的轻重,而在于赏罚对象是功是过。故而说赏要得其功而赐,罚要得其过而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