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拍摄路线(摄影师5年拍摄100个家庭)
摄影师的拍摄路线(摄影师5年拍摄100个家庭)不过,她这次选择将镜头对准家乡的风景,在寻求一些不易察觉其变化的事物——记忆是模糊的,但对故乡亲人的情感却再熟悉不过,曾冯洋说这是一种关乎血缘的亲情联结。这次短暂的回乡之旅,让她意外发现家乡不少亲人头发已花白,脸上皱纹出现。“曾经记忆中说话中气十足的长辈,我再回乡时却发现,他们有的已坐在轮椅上,有的已白发苍苍。”草木间的故乡风吹过故乡的一草一木,树枝晃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斑驳,老房子发黄的墙壁上跳动着植物的影子。这些乡间日常的风物,今年国庆,回到老家的曾冯洋将它们定格下来,并将图片作模糊化处理,因故乡在她的记忆中是模糊的,之前只有在春节等假期时,她才会跟随父母回老家探亲。
见到曾冯洋时已是10月初,距离其摄影展《记忆博物馆》的展出已过去3个月,如今她正忙于新的摄影项目。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观察家庭的视角有多种,曾冯洋选择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和呈现,并命名为“100个家庭”项目,以期阐释不同人对“家”的理解。这个观察已长达5年。她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寻找、拍摄这些家庭。其中不乏有单亲家庭、二孩家庭、4代同堂等家庭类别。
“100个家庭”项目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储存着每个家庭的回忆。
在第5年时,她已完成拍摄80多个家庭。随后,她开始将镜头聚焦于至亲的家人——头发已花白的奶奶。如今,成长的轨迹再次往前延伸一步,这体现在摄影师自己回到故土寻找更多关于家的阐述上——自小在广州成长的曾冯洋返回河源老家,希望探寻故乡间的情感联系。
草木间的故乡
风吹过故乡的一草一木,树枝晃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斑驳,老房子发黄的墙壁上跳动着植物的影子。
这些乡间日常的风物,今年国庆,回到老家的曾冯洋将它们定格下来,并将图片作模糊化处理,因故乡在她的记忆中是模糊的,之前只有在春节等假期时,她才会跟随父母回老家探亲。
记忆是模糊的,但对故乡亲人的情感却再熟悉不过,曾冯洋说这是一种关乎血缘的亲情联结。这次短暂的回乡之旅,让她意外发现家乡不少亲人头发已花白,脸上皱纹出现。“曾经记忆中说话中气十足的长辈,我再回乡时却发现,他们有的已坐在轮椅上,有的已白发苍苍。”
不过,她这次选择将镜头对准家乡的风景,在寻求一些不易察觉其变化的事物——
“你会发现,相较于人的衰老,树木的生长是相对缓慢,甚至难以察觉它们的变化。”说罢,曾冯洋将电脑中处理好的照片打开给记者看,每一张照片,都包含着拍摄者对故乡的解读和记忆。
曾冯洋有一个拍摄项目是聚焦于日常再熟悉不过的草,这其中也带着她的解读,小时候学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或许不解草顽强的生命力,但到如今,才发觉这种特质和人是很相像的,是韧性、是倔强。
曾冯洋这么说道,但她同时又否认自我的个性中带着叛逆,“这和叛逆不同,我不会和他人较劲,但我自己执着于一件事时,我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家和万事兴”
而在回望故乡之前,曾冯洋拍摄了近百个家庭的生活状态。
历时近5年,她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拍摄100个家庭。从拍摄第一个家庭到第十个,再到近100个家庭,她的拍摄对象也从身边熟知的朋友变成初次相见的陌生人,拍摄对象来自不同城市,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状态。
各不相同的拍摄对象有的是经身边朋友介绍,有的是看到曾冯洋已有的作品后主动找到她……这些拍摄者对家的理解并不是统一的,但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家是充满爱的——这种人世间朴素的价值观,往往在世俗的奔波中流于日常,如何在日常中体现家的含义,便是她此次拍摄这100个家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这100个家庭中,大部分家庭的父母为80、90后,“较为年轻的父母可能对这样一种拍摄方式的接受度比较高,更愿意把自己家庭的生活状态呈现给他人看。”在进行拍摄前,曾冯洋会先给被拍摄者一份调查问卷,当中涉及被拍摄家庭的生活喜好、职业甚至是星座、性格等,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被拍摄家庭的生活状态。
而在到访被拍摄家庭的家中时,除了调试摄影光线等,她还会观察其家中的物品摆放,也会去倾听家庭成员间的聊天,“我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去探索当下年轻人的一个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家的内核的理解。”她说。
这些家庭的影像和记忆在今年也以展览的形式,一一向大众讲述其后的故事。在今年6月18日至7月18日,“广州——《记忆博物馆》青年摄影师曾冯洋关于100个家庭的个人摄影展”在广州东山湖公园的溯·榭映美术馆举行。
在接触这些家庭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家庭给予她深刻的记忆。这其中,有外婆、母亲、女儿三人构成的祖孙三代的精神传承。在外婆的家中,客厅上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书法。
在“家和万事兴”字框的下边,祖孙三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笑着交谈。这一瞬间,被曾冯洋记录下来,其中拍摄者的情感联结让她尤为深刻。“这是一个有着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家庭,女性间互相支持、精神独立的品质一直传承着,这是照片中的故事。”她说。
镜头里的嬷嬷
在此前的展览中,曾冯洋特意在展厅中央放置莫比乌斯环视觉艺术装置,将家的影像嵌于环上,象征家在周而复始的时间轮转当中的动态发展关系——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生命的轮回,也有了坦然接纳的勇气。
这是曾冯洋在拍摄当中收获的百家智慧。
而在镜头对准他人的5年时间里,曾冯洋也逐渐发现,自己的家庭、亲人也在变化着,其中较为明显的改变,莫过于日渐年老的奶奶。
这一次,曾冯洋将目光定格在奶奶身上,她用3个月的时间拍摄,希望将奶奶真实的老年生活状态记录下来。
在她的镜头下,奶奶客厅的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这都是一些有着岁月痕迹的物件,鞋柜上红色的暖水瓶很是显眼;奶奶戴着暗红色毛织帽,裹着深紫色花纹棉服,站在椅子上,双手抻住墙壁上的挂历——这张照片,曾冯洋将其取名为《嬷嬷的客厅》。
依旧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奶奶走在落着淅沥小雨的人行道上,依旧是那件深紫色花纹棉袄,只不过头顶没戴针织帽,而是完整露出短而花白的头发,她的臂弯夹着一个红底黑纹的布袋,背影穿梭在街上。
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奶奶,对于曾冯洋而言,一开始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自己也需要面对亲人衰老的现实。她希望借此表达对奶奶“突如其来”的衰老的惶恐,以及对如何担当家庭责任的思考。“与其说这是一次重组记忆的旅程,不如说是一次勇敢的对自我成长的再思考。”曾冯洋说。
【记者】杨琼
【作者】 杨琼
南方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