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1、配方。厩肥550公斤(干),稻草或麦秸400公斤(干),饼肥20~30公斤,石膏1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水1600公斤。三、培养料配制无公害备料→前发酵→后发酵→上床播种→发菌→覆土→出菇期管理→成品采收二、生产季节根据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在北方一般选择在秋季播种,但不同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设施的差异,播种时间也略有差异,如有防空洞等设施的地方可以实现双孢蘑菇的反季节栽培。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1)


一、生产工艺流程

无公害备料→前发酵→后发酵→上床播种→发菌→覆土→出菇期管理→成品采收

二、生产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在北方一般选择在秋季播种,但不同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设施的差异,播种时间也略有差异,如有防空洞等设施的地方可以实现双孢蘑菇的反季节栽培。

三、培养料配制

1、配方。厩肥550公斤(干),稻草或麦秸400公斤(干),饼肥20~30公斤,石膏1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水1600公斤。

2、前发酵。前发酵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规模栽培时应设有专门的发酵场即堆料场。堆料场要求地势高,临近菇房,水源方便。

前发酵的程序为:粪预堆→草预湿→建堆发酵→翻堆4次前发酵完毕。

(1)粪预堆。干粪需预堆7~10天,湿粪预堆20天左右。使用干粪时,建堆发酵前7~10天拌湿至含水量50%,3~5天翻堆一次,控制堆温在55℃。湿粪一般不需加水,堆制时尽量捣松,增加氧气,利于发酵生温和避免结块。5天左右翻堆一次。

(2)草预湿。建堆发酵前2~3天将稻草、麦秸等主料浇湿或泡湿,使其充分吸水。

(3)建堆发酵。堆一般宽2.5米左右,高约1.5米,一层料,一层粪,如此反复堆叠,贴地面的一层是草料,一般每层草料30厘米厚,粪2厘米厚,各铺10层即可达到1.5米左右高。有机辅料如饼肥建堆时一次加入,化肥建堆时加入1/3,其余的第一、二次翻堆时加入。堆料时要调整料的水分,做到低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堆的大小以1000~2000公斤干料为一堆好。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2)


(4)翻堆。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一般翻堆4次,翻堆间隔时间为4天、3天、2天。建堆36~48小时内堆温即可升至70℃左右,2~3天内可升至70~75℃。建堆4天后,料温开始下降,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的重点是补足水分,此时加入石膏粉、化肥等。3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其重点是调节水分,此时加入过磷酸钙和最后1/3的化肥。3天后进行第三次翻堆,其重点是调节水分和生熟度,改善料堆通气情况,同时撒入石灰,调节酸碱度。最后一次翻堆是为了防止厌氧发酵,此时在堆底和中间作通风道。

经过前发酵后,培养料应该为棕褐色至深咖啡色,无黑色团块;生熟度适中,秸杆柔软而有韧性,不脆、不易断,草茎能保持一定外观,可肉眼区别。

3、后发酵。后发酵是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

(1)室外集中简易后发酵。在料堆场后面搭一塑料棚,棚内离地面20~30厘米的地方搭一床架,然后将培养料铺放在床架上。料中间插好通风筒。棚两头各开一通风窗,便于通风和降温。

(2)室内分散式后发酵。趁热将前发酵好的料运至菇房,铺于床架上,最上层和最低层床架不铺料,这样集中铺于中间的层料较厚,温度差别小,水分蒸发均匀,发酵均匀一致。

四、上床播种

后发酵结束后,当料温降至40℃以下时,翻料、铺床、料的厚度,松紧都要均匀一致,料厚度17厘米左右为宜。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铺料厚度应适当减少。地面一层畦栽时,由于地温较低且稳,铺料可厚些,一般可厚至20~25厘米。目前多采用谷粒种,有穴播和撒播两种接种方式,其中以撒播最为普遍。

五、发菌培养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3)


双孢蘑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双孢蘑菇栽培技术)(4)


发菌期管理主要是控制好菇房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种萌发和生长。发菌期菇房温度最好控制在20~25℃。播种后24小时菌种萌发,3天后定植,7天左右长满料面。这时加大通风,以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防止菌丝在料表徒长。播种10天后,菌丝可长至料厚的1/2左右,这时要用耙将料松动一下,增加通气,促进菌丝更快地向料下层生长。在正常情况下,播种20~25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六、覆土

菌丝完全长满培养料时覆土。覆土材料用泥炭土,覆土时用石灰水调至pH7.5~8.0。覆土厚度2~2.5厘米,并在两天内将水分补足、调节好。两天内补水的用水量在4.5公斤/米2左右,当菌丝上爬至土层厚度的2/3~3/4,肉眼可见白色菌索时,补土至覆土层厚3厘米左右,同时补足水分。喷水后要大通风,防止菌丝徒长,并控制好结菇部位,使子实体发生在土层1厘米以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