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跟哪些节日有关(寒食是个什么鬼)
寒食跟哪些节日有关(寒食是个什么鬼)《论语•阳货》中有“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一句,马融引《周书•月令篇》解释这句话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梄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意思是四季对应的植物不同,用的柴火也要不同,所以季节交替时要“改火”,唐人李涪的《刊误》中更为详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沿用李涪之说:《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待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徵,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以钻燧证之。《周礼•秋官》中有“(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记载,这里的国就是国都以内,《周礼正义》对此是这么解释的:国都中人口稠密,房屋鳞次栉比,火患防范极严,所以造了一个木铃铛,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清明扫墓烧冥币,边烧边感叹,现在的冥币做的真像真钱,烧起来手感特别的好。烧完接到妻子电话,问他出门扫墓怎么不带冥币,另外她刚从银行取的六万块钱怎么不见了。
有一个节日离清明很近,其部分功能又被清明代替了,所以旧未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但关于其起源的故事却是人人都有听过,就是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木而亡的故事。但为什么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寒食节真的是这么来的吗,有很多话可以说。
介子推怎么死的?
最早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见于《左传》中“晋侯赏从亡者”一篇:晋文公重耳奖赏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开口求禄,因此也没有被赏赐。介之推对此不满,有些意见,觉得这些人将天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是小偷。又觉得自己非议王上,不是臣子所为,就带着母亲隐居了。晋文公找不到他,以为他死了,就将绵上一带的土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
改火说
这种说法后来越来越流行,到了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记录了一则太原郡的习俗,说太原郡的百姓,隆冬时节要断火五日,吃寒食,就算有头疼脑热,也不敢开火,说是为了介之推的缘故。说明这种不开火的习俗,在当时是民间自发的,南朝范晔在《旧汉书•周举传》中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还要从介子推“帝乡之神”的封号说起。《晋书》写石勒刚开始下旨禁止寒食,认为介之推只是诸侯的臣子,为了他这样大张旗鼓不合礼法,就禁止了寒食。但很快国都内发生了灾难,大臣上书说:“去年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也。一人吁嗟,王道尚为之亏,况群神怨憾而不怒动上帝乎!”意思是,介子推是帝乡之神,得罪了他,陛下就根基不稳,神怒了,天帝也就跟着怒了。什么是“帝乡”?天帝的居所,引申为国都。介子推怎么跟国都扯上关系的呢?
《周礼•秋官》中有“(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记载,这里的国就是国都以内,《周礼正义》对此是这么解释的:国都中人口稠密,房屋鳞次栉比,火患防范极严,所以造了一个木铃铛,遇到火情就用木铃铛示警。《宫正》中关于“春秋以木铎修火禁”的注是,火星春天出现在地平线,秋天消失于地平线,所以宫中掌管火的官员,一年两次要禁火,怕发生火情,而对于国中,一年只禁一次,就是春天火星出现的那一天。而这里的紧火,也不是全然不让用火,是“用火之处,若陶冶之属”。
《论语•阳货》中有“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一句,马融引《周书•月令篇》解释这句话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梄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意思是四季对应的植物不同,用的柴火也要不同,所以季节交替时要“改火”,唐人李涪的《刊误》中更为详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沿用李涪之说:《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待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徵,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以钻燧证之。
也就是说,在春天的第三个月禁火,各家所祀之火,止熄一次,再重新燃起新火,并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这是古代改火的习俗遗留,民间将禁火跟介子推联系在一起,是不知道钻木取火的古礼。
改火的官员汉代还有,称为“别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说武帝太初元年 “初置别火”。颜师古注引如淳据《汉仪注》日:“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之事。”武帝初置别火,说明所谓改火古礼早不通行。随后,宣帝时丙吉又奏请于元康五年夏至“更水火”,说明武帝的改火也未得到连续实施。虽然东汉有冬至日“钻健改火”之礼,但别火之官在光武时已废。《隋书·王助传》载,“助以古有钻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这虽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许可,但其久废却是事实。
《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李贤注:“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这里的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前面说到的龙蛇歌,这本是暗指君臣关系,而在李贤笔下,龙指的是星宿,火星(亦称龙、心、灵)出而禁火以及四时变更火种(改火)的古礼,是寒食风俗的根源。
山戎说
闻一多、陈泳超等学者都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寒食最早发端于山西,而山西染胡俗甚深,所以寒食是来自山戎的习俗。闻一多在分析匈奴龙崇拜时,提到寒食“龙忌之禁”及子推《龙蛇之歌》,以为“晋染胡俗最深,故也有龙忌”,“称君为龙,臣为蛇,也是胡俗”。陈泳超认为寒食起源于北方山戎,因山戎在太原郡附近,过着无火冷食的生活,需要通过秋千之戏来补偿寒食的困扰。这两种分析主要着重于龙蛇的关系和寒食与秋千之戏的关系。
这种说法的文献依据见于《艺文类聚》。其卷四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山戎,寒食日用帐粗为戏。以习轻趫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云:“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系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日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
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其实也有用交感巫术来分析寒食起源的。有学者将寒食节与欧洲释火节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来自某种古代禁忌,或是焚烧巫师的仪式。但问题是:一,《金枝》的记载是不是可靠本身存疑,众所周知,弗雷泽不注明参考文献这件事已经出名了一百多年;二,欧洲释火节与黑魔法有关,其意义是焚烧魔鬼化身的牺牲,来破除太阳光中的魔法诅咒,保佑庄稼,中国古代是否有这样的禁忌本身存疑,而中国古代有焚烧巫王的例子,但其用意很难厘清,是否与火有关很难说清。
传统节日背后总是有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偶尔将这些旧事翻出来检点一番,未尝不能发现一些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