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给孩子布置各种各样的事情,填满他的假期时间;给孩子不停讲道理,分析利弊;“孩子放假在家,就知道没日没夜地玩手机,愁死我了!”面对这个烦恼,相信很多父母也尝试了不少解决方法:没收手机、拔掉网线、严抓狠打;

玩游戏,或许是孩子给自己寻找的度过无聊、孤单日子的消遣。

给孩子用心的陪伴和稳定的评价,才能把孩子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生活。

作者 | 淼淼妈

每每到了假期,团长的后台总能收到这样的留言:

“孩子放假在家,就知道没日没夜地玩手机,愁死我了!”

面对这个烦恼,相信很多父母也尝试了不少解决方法:

没收手机、拔掉网线、严抓狠打;

给孩子不停讲道理,分析利弊;

给孩子布置各种各样的事情,填满他的假期时间;

……

可这些方法,似乎都不奏效。

其实,想要根治孩子的网瘾问题,就要先找到让孩子上瘾的“因”。

这个“因”,可能不是游戏太好玩,或者孩子自制力差。再往深处去探索,也许你会发现:

网络游戏,其实是孩子在感到不安时,帮自己构建的一座“安全岛”。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

去年8月,国家发布了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被誉为:

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

时隔一年后,负责研发这个系统的“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日前发布了一项调查:

“你认为家长的沟通教导,能够帮助自己健康游戏吗?”

18万人参与投票,仅有5%的人表示赞同,剩余95%的投票者都点了反对。

许多孩子都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并不是愿意沉迷游戏,而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和我们进行交谈,只有游戏中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2)

“在家里面对你们就像面对领导一样,除了问一下学习情况就是批评我,没有别的话题。

我们为什么放着质量更高的单机游戏不玩,玩组队游戏,就是因为有人陪着一起,能让我们感到开心。”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3)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掌控别人,而在现实中,却只能被家长掌控。”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4)

……

可见,在这些孩子心中,玩游戏有的是因为渴望被认可,有的是因为父母的“不管不顾”,有的是因为父母的不信任,而“破罐子破摔”……

而在父母眼中,这些真相都被一个“网瘾少年”的标签给蒙上了。

这些孩子的留言,让我想起了综艺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的一个主人公,叫王禹然的11岁男孩。

他本来学习成绩很好,性格也很乖巧。

但自从疫情爆发后,爸妈工作变忙了,陪伴他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一天,爸妈突然发现,儿子开始变得手机离不开手,昼夜颠倒地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甚至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花掉了家里八千块钱来打赏主播。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5)

妈妈一要没收他手机,他就疯狂吵闹、砸东西、离家出走,甚至威胁父母说自己要跳楼。

曾经乖巧的孩子,像是换了一个人。

乍一看,王禹然对游戏的沉迷和突如其来的叛逆真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仔细了解父母和他的相处细节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6)

父母虽然紧张孩子,但是他们给的爱和引导,其实很不稳定。

首先,在孩子的“网瘾”问题上,父母之间很少沟通,标准不一。

在节目中,当爸爸被问到“是否支持妈妈的教育方式”时,问了三次,他都没有明确地回答。

在日常管教孩子时,妈妈严格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爸爸有时候也很凶,但却常会“心疼孩子”,陪他玩一会游戏。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7)

其次,对孩子的要求,父母常常前后矛盾。

平日里,爸妈都会严格限制他“玩手机”这件事。

但一有客人来,爸妈又顾不上他,“网开一面”,让他一玩手机就是10个小时。

在很多生活小事上,父母也经常“飘忽不定”。

孩子分享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有时晚上他想吃夜宵,爸妈不让,但又总会背着他偷偷点宵夜。

每次早晨看到垃圾桶里吃剩的外卖,孩子都会感到很受伤。

最后,父母很少信任孩子。

只要看到禹然手中拿起了手机,他们就会爆发下面这样的对话:

妈妈:“你是不是又在打游戏?天天拿着手机不放!”

禹然:“我没有玩……”

妈妈:“那你天天拿着手机干啥呢?学习不好,成绩也上不去……”

禹然:“行了行了,我就是在打游戏,行了吧?”

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想和父母说实话了。

在这样的亲子互动里,慢慢地,孩子心里会滋生出一种“父母不可靠”的感觉。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客体稳定性”

它指的是:在养育早期,父母作为孩子最早接触到的身外物体,与孩子的互动、给予孩子反馈的稳定程度。

父母的客体稳定性越好,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能积累信心去探索外界。

作为一个男孩妈妈,我很能理解养育孩子的不易。

我们无法面面俱到,难免会有疏忽和不成熟。

但同时我也想说,我们无需做“满分父母”,但可以努力做一个稳定的养育者。

如果父母的客体稳定性太差,务必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混乱、不安全感。

为了抵御现实的混乱,孩子就会选择在其他地方,为自己构建一个稳定、可控的“安全岛”。

比如和网友聊天、追星,又或是沉浸在电子游戏里。

很多所谓的“问题小孩”,他们看似背离父母的叛逆行为,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父母越是“不稳定”地要求和评价,孩子就越想要回到“稳定”的游戏世界里。

毕竟,游戏规则都是固定的,只要他打够怪物的数量,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名次等级。

只要他努力提高游戏水平,就能够得到队友的认可和赞扬。

感到孤独、无聊了,他还能够和队友聊聊天、排遣寂寞……

所以你看,小小的一块电子屏幕,里面藏着的其实是孩子内心对父母深深的渴望。

他渴望父母稳定地陪伴他、评价他、指引他,他渴望有一双宽厚的大手,稳稳地托住他。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8)

在纪录片《差生》中,记录了一个从游戏狂魔到全校第一的孩子——洪成浩

从初中开始,他只对游戏中毒。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9)

除去吃饭上学,他每天都要玩6小时游戏。

周末会玩一整天,有时24小时不睡觉,一直玩。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0)

那时他每科的成绩都是20多分,全校垫底。

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成浩的父母也很着急。

他们说过,制止过,可效果不大,孩子还会有逆反心理。

成浩的妈妈就经常反思自己:

“这是哪里做的不对?”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1)

那时,成浩妈妈把很多精力都放在“怎样沟通孩子更乐意听”上。

实在心里气到不行,她就这样平衡心理:

“就当这孩子一周或一个月后就要死了。”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2)

这样一想,就又能心平静气地对待孩子了。

她还设立家庭会议,书信式反省书,出发点都是为了跟孩子沟通。

后来,成浩父母觉得,与其强制不让孩子玩游戏,不如让他对别的东西也感兴趣。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3)

他们带孩子尝试了好多活动:学厨艺、旅游、学跳舞……

希望能代替网络游戏。

并且整个过程,他们都全程陪伴。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4)

可高一时,成浩依然要退学成为职业玩家。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5)

父母当时一万个不情愿,可他们认为:

“火焰正旺的时候,哪有办法灭掉?也许尽情试一次,就会厌倦了吧。”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6)

于是,他们全情支持成浩参加游戏大赛。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7)

没料到的是,成浩输的很惨,他对游戏的兴趣果真凉了下来。

父母趁机鼓励他,试着拼一拼,学一学。

成浩想到父母一直的鼓励,觉得很愧疚,他也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那时是高二年级,成浩虽然成绩倒数,可他对学习并不反感,并且他很有意志力。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8)

把精力投入学习后,第一次考试,他排名就上升了一大截,这很让人受鼓舞。

成浩又一鼓作气,不松劲,一年后就考到了全班第二,很快又考到全校第一。

最终拿到名牌大学4年奖学金的名额。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19)

如今的成浩,名牌大学毕业后,入职了世界级的电子公司,是公司里备受瞩目的人才。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20)

成浩的成长让我们看到:

那些会展现奇迹的孩子,并不是父母什么也不做,“静待花开”。

而当父母一直给予积极回应,孩子最终也会有惊人的转变。

就像成浩妈妈说的:

“信任,信任,再信任,至死也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有时是需要“预热”的,这个过程,父母一定要耐心。

等预热到一定程度,孩子会以燃烧的态势,爆发自己的能量。

未成年三观崩塌评论区(11岁少年放纵成瘾)(21)

你看,给孩子稳定的陪伴,他也愿意放下手机,试着和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除了稳定的陪伴,父母之间也要多沟通,在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上,尽量达成“统一标准”。

只有父母的想法是一致的、稳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少一点矛盾和摇摆,并且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不要轻易食言。

在很多网瘾少年的故事里,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动人的小细节:

不会做的作业,他们也会上网搜索讲解视频;

会在游戏里主动学习很多课外知识;

有的甚至会用编程设计自己的小游戏;

……

你看,每个孩子,本就有向上伸展的动力。

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耐心地、予以平稳持续地注视、陪伴和灌溉,孩子自然会慢慢地生长出最适合自己的姿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