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画诗(苏轼随手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苏轼题画诗(苏轼随手在画上题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便再现了原画中的春天特有景色。即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开始绽放。虽然这句诗的意思理解起来很简单,但是它透露的很多信息却是需要我们知道。其一,桃竹相衬,能够看到桃花,说明竹林处于稀疏的状态。其二,竹林的稀疏同桃花的“三两枝”表明了季节是在早春。其三,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然展现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画与诗一样,都非常讲究意境。但当它们二者结合起来,便成了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用一种艺术形式来命名,它便是题画诗。顾名思义,它指的便是在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者他人题上一首诗,以达到诗画互补,意境更加深远的艺术效果。
而说到题画诗,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慧崇画作《春江晚景》上题的一首诗。如今慧崇的画《春江晚景》早已失传,但苏轼题在画上的诗却成了千古绝唱。慧崇的画《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苏轼题在第一幅画鸭戏图上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仅再现了原画“鸭戏图”中的江南早春景色,还凝聚了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思索,使诗清新自然而富有理趣。
而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理论,也在他的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至于这首诗的成就,它历来为诗论家所称道。《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中写道:“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934年后,原画早已失传,但苏轼的这首诗俨然成了千古名作,被我们广为传诵。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便再现了原画中的春天特有景色。即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开始绽放。虽然这句诗的意思理解起来很简单,但是它透露的很多信息却是需要我们知道。其一,桃竹相衬,能够看到桃花,说明竹林处于稀疏的状态。其二,竹林的稀疏同桃花的“三两枝”表明了季节是在早春。其三,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然展现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即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了春天江水的回暖。从视觉上看,苏轼是由远及近,从江岸写到江面。从表达的意思来看,这里同样也点明了季节是在早春,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另外,苏轼这里还凝聚了自己对生活的哲理思索。这就告诉了我们: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我们常常会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鸭下水而知春江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仍然是紧扣首句中表明对“早春”来进行描写。即满地已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此时的河豚也正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里。可见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的“河豚”句,是原画中没有的,也是画笔难以描绘出的,它是苏轼合理的想象,通过诗句成功的表达了出来。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苏轼通过自己的笔墨,将原本无声、静止的画作,转化为了有声、动态的诗境,无疑就是那种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作品。堪称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总的来说,苏轼这首诗,是题画诗中的千古名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到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