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西王母又称“王母”、“王母娘娘”、“神母”、“金母”、 “西母”等,在道教中是女神之首。在这里通过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博物馆展览等对于西王母的历史形象及职司演变做一个探寻。文化史上的西王母长期以雍容华贵、手握天庭权柄的“王母娘娘”形象出现。然而追本溯源,上古时代人们想象中原始的西王母却与此相去甚远。由于先秦典籍中的记载年代久远且行文简略,解读难度较大,因此在西王母的远古形象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1)西王母在传统神话中的形象是一直不变的吗?

西王母是中国传统神话中最重要的神仙形象之一。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

在《西游记》中,她承办的蟠桃宴,可以说改变了孙悟空的一生命运;

在“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里,她扮演着影响人物命运的关键角色;

而在韦应物、李白等文人的笔下,她又成为爱情与长生等情怀的寄托。

文化史上的西王母长期以雍容华贵、手握天庭权柄的“王母娘娘”形象出现。

然而追本溯源,上古时代人们想象中原始的西王母却与此相去甚远。

由于先秦典籍中的记载年代久远且行文简略,解读难度较大,因此在西王母的远古形象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在这里通过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博物馆展览等对于西王母的历史形象及职司演变做一个探寻。

(2)从豹尾虎齿到雍容华贵:西王母形象的变迁

西王母又称“王母”、“王母娘娘”、“神母”、“金母”、 “西母”等,在道教中是女神之首。

从历史到今天,王母娘娘的形象也经过了很多的演变。

在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对于西王母的形象是这样描写的:“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卷二《西山三经》)”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2)

从《山海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西王母是兽身人面的形象,“豹尾虎齿”,十分凶残,主管“五残”,即五刑残杀之气

这哪是温柔可人的女子形象啊,简直是一个杀气腾腾的女“兰博”。唯一有点女性特征的,也就是“戴胜”,头发上戴着“玉胜”这种装饰品。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在《史记·赵世家》中有一段提到了西王母:“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司马迁写文章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于见面的情景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乐之忘归” ,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再之后就是那著名的《穆天子传》了。

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是天帝之女,周穆王在瑶池与西王母相见并饮宴。西王母知道相会时间有限,“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只要有机会,还要再跟周穆王相见。周穆王答应以三年为期,西王母“中心翱翔”,喜悦之情难以自制。

到了唐代诗人的笔下,西王母逐渐变成了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动人的女神。与西王母有关的仙药、蟠桃、青鸟等,也成为唐诗中经久不衰的素材。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3)

李商隐做过一首与西王母有关的诗,非常有名。这首诗名为《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白写得著名的三首《清平调》之一就写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玉华容。若非群玉山头见。便是瑶台月下逢。

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西王母优雅、美丽、高贵、神秘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对于西王母的崇拜,有了王母祠,从唐朝开始,西王母祠逐渐增多。对于西王母的信仰成为民间的一种祈福形式,被越来越多老百姓所接受。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经典文章《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中,给宗教做了如下的定义:“宗教象征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一致,因而综合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审美方式、风气和精神品质——和他们的宇宙观,即包括具体生活方式与特定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最全面的思想。”

从西王母的形象及民间信仰的演变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的古代,西王母的信仰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无论从这种信仰的产生,发展,到兴盛,都有其演变的过程和时代内涵。

西王母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这些年来出土的历史文物可以从侧面加以佐证。

(3)各地出土文物佐证了西王母历史形象

近些年出土的各种文物资料中,西王母的文字、刻像有很多,包括画像砖、石棺椁、铜摇钱树、陶灯座等,从东汉时期起这类的题材屡见不鲜。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4)

目前在山东、江苏、河南、陕北、四川等地,发现了不少西王母与另一男性共同出现在画面中的刻画,根据《穆天子传》中所说的穆天子与西王母会面情景,以及刻画本身所传递出的信息,对于分析这个著名的事件还是很有帮助的。

南北方的西王母画像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陕北汉代的墓葬中,有超过一半的汉墓都有西王母的图像,其中形象各异。

这是在陕西绥德出图的石墓室门楣图。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5)

这是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石刻“东王公、西王母”。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6)

在山东的西王母图像中,一般将西王母高高画在上面,伏羲、女娲等众神排成一列在其下,显示出高人一头的地位。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7)

宋山画像第四石第一层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8)

宋山画像第六石第一层

西王母的图像时三环高髻妇女图案,肩生双翼,配套的图像有羽人、鸟首人、龙等。

西川的西王母造像则地域特点鲜明,在四川博物院中保存的几件石棺椁、石刻画,与其他地方出土的画像还是有区别。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9)

西王母往往是单独出现,会有天门或者“”来代表西王母的仙境,三足乌、九尾狐、仙人等围绕西王母四周,体现出西王母尊贵的地位。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0)

“戴胜”是西王母比较典型的一种式样,在《山海经》中数次提到了“有人戴胜”、“蓬发戴胜”、“梯几而戴胜”。可见西王母对于“玉胜”钟爱有加。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1)

这点也比较好理解,西王母身居昆仑山中,昆仑出产玉较多,“玉胜”既是西王母对于美的追求,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

山东嘉祥武氏祠出土的画像石,就有“玉胜图”和“玉胜王者”的字样。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2)

九尾狐和三足乌是西王母身边出现比较多的灵兽,在四川博物院中也看到几次。

《山海经。南山经》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

九尾狐最初出现在原始宗教中,是东方或者南方的原始部落的图腾。“尾”有生殖的含义,九尾狐在西王母身边代表了原始氏族部落对于生殖旺盛的一种崇拜。后人经过各种演绎,九尾狐又有了很多不同的形象,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封神榜》里的苏妲己。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3)

三足乌,《汉书。司马相如传》:“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写道:“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三足乌其实也是日中之精,与蟾蜍对应的月精相对应。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4)

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

所有的西王母的画像中,无论是仙门、玉胜、东王公、九尾狐、三足乌,无不体现了民众对于西王母的一种信仰和追求,那就是仙寿永昌

西王母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代号,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文献中可以知道,

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帮助黄帝的是西王母;

在舜帝继位的过程中,给舜帝敬献白玉的是西王母;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学习治水经验的对象是西王母;

后稷农耕的时候,传授给周朝农耕经验的是西王母,

周穆王西巡,在路途中会见的是西王母。

从黄帝道周穆王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中,西王母的名字反复出现。

这样看来,西王母或许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名字,或者是一个首领的称号,这个称号世世代代相传,每个氏族的首领都叫“西王母”

正如格拉法所说的:“野蛮的民族常常用单个的名字来表示许多人的总和。”只要氏族不灭,西王母就会永远出现。

直到穆天子与西王母会面结束后,直到《穆天子传》的出土面世,直到文明发展的一定的阶段,西王母才完成了由“群体的代表”“单独个体”的转变。

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长生不死、美丽动人、高雅华贵,干涉牛郎与织女爱情的多种面目的西王母。

(3)盗墓贼引出的千年谜团:西王母与穆天子见过面吗?

要说起对西王母见穆天子历史的兴趣,还要从四川博物院中的一件文物说起。

就是这件东汉时期西王母石棺,是在郫县出土的,上面刻着西王母、九尾狐、乌鸦等图像。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看有关西王母石刻画,对于古代人的艺术水平、想象能力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5)

同时也带来一个疑问,在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出现过西王母的形象,在古人的壁画、石刻中西王母的画像也是屡见不鲜,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西王母真的是杜撰的吗?

尤其是《穆天子传》这本书的意外现世,更是让西王母的真实面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6)

《穆天子传》是西晋太康年间从汲郡的战国大墓中出土的,据说是因为盗墓贼去盗墓,才让这部传奇之书出现在世人眼前。

原书一共有五章,并没有题目,最初人们叫它《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之后将一篇讲述穆王故事的杂章也加入进来,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穆天子传》。

经历了千年的风霜,经历了连年的战乱,这本书居然能够神奇地完整流传至今,也算是天意吧。

在《穆天子传》卷三中,详细地描写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的场景:

“吉日甲子, 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口组三百纯, 西王母再拜受之口。乙丑,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 山陵自出。道里悠远, 山川间之。将子无死, 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日: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 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 日: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 于雀与处。嘉命不迁, 我惟帝女。彼何世民, 又将去子?吹笙鼓簧, 中心翔翔。世民之子, 惟天之望。’”

这段奇异的西北巡游,因为有了面见西王母的故事,成为了西周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之一。

(4)西域文化的代表者: “一带一路”中的西王母

《穆天子传》中,将穆天子西巡的阵仗写得非常之大,气势极其宏伟,也是因为这次奇异的向西巡狩,造就了穆天子与西王母相见的美妙传说。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7)

那么《穆天子传》中,所描写的这些巡游场景和路上的奇闻轶事,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神话传说呢?虽然《穆天子传》已经出土将近两千年,历代史学家对于这本书的研究甚广,但是在是否真实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最终的统一。

史学家们在这方面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穆天子传》是周朝史官的纪实描写,是事实存在的;另一派则认为这只是战国时期的小说杜撰,历史上没有这回事。

有学者经过多方考证,从西方巡狩的动机和可行性及效果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从动机方面来分析。

在夏商周时代,诸侯林立,天子只是公推的“共主”,实际上大部分时间各个国家还是自治的。那么作为天子如何来控制手下呢?一方面是各诸侯国定期到王都觐见天子,另一方面就是天子到诸侯国去巡游,以示王权。

如果在巡游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那么“文巡”随时可以改变成“武征”,所以在古代帝王的“巡”和“征”其实是一个意思。

《国语》中曾经记载了周穆王对犬戎刀兵相见,征伐杀戮的事情,那么在完成征服西北之后巡视领土,巩固政权,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从动机上来说,周穆王有着充足的理由去西巡。

其次说说可行性

《穆天子传》中对于穆天子西巡写得比较详细,对于路线描写的比较清楚,对于穆王旅程中的干支日期标注得十分准确,与殷墟卜辞也能对的上。除了与西王母相会的那一段有些匪夷所思外,其他的都是中规中矩。

穆天子西巡时,从洛邑北上,绕道河套,然后一路向西,全程共约14000里。从一路上走过,历经今天的晋北、河北、内蒙一带,这些都是之前的周文、武、成、康、廉等王没有巡视过的地方,穆天子过去加强沟通与控制,也就顺利成章了。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8)

至于说古代人有没有能力走那么远?周代的“”与现代的长度是有差别的,根据文献和资料来推断,周朝1里约等于414米,这样看来,周穆王西巡时走过的路线并没有那么夸张,应该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根据自己的考证结果,作者画了一张“穆天子西巡路线图”,这条路线,成为周朝向西北发展的探索与开拓。

山海经西王母为什么是虎身(从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19)

穆天子西巡路线图

最后看看穆天子西巡与西王母会面的情况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作为昆仑山下的氏族首领,西王母隆重地设宴款待,与穆天子把酒言欢。在席间西王母赋诗赠与穆天子,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不仅仅表达出对于穆天子不远万里前来会面的感激之情,还对穆天子提出了一种期望,能否在有生之年再次来访?态度十分地诚恳,有种相识恨晚的感觉。

正值七夕之际,再次读到这里,体会古人那种深藏在含蓄之下的炙热情感,总会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而周穆王也是欣然应邀:

“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等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协调好夏族各支系的关系,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3年之后,我就会回来见你了。

读到这里,除了有种莫名的感动,还有一种女儿国国王送别御弟哥哥的感觉。

相赠礼,互相赠诗,相约未来,这样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情感交融。这也体现出中原与西域之间交往的密切程度。

周穆王与西王母离别的时候,昆仑山间回响着千古绝唱: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为天之望。”

从这首诗歌中也能体会到西王母以周朝的藩国自居,对于中土的依恋,以及西王母和族人身处荒原,与虎狼为伴的孤独与无助,能够体会出塞外部族与中原的西周人追求统一,追求和平的一种心情,绘制中原与西域那不可分割的“友谊画卷”。

西巡的路线,有很大一部分与后世的“丝绸之路”中“青海道南路”有着重合的地方,这或许也能体现出自古以来东西方融合、交往的一种趋势。

西王母可以说是最早参与开拓“一带一路”的人,也是中国古代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民族融合的代表性人物了,体现了西域氏族首领与中原势力之间的文化与交流。

可以说华夏伊始,西王母对于中原民族与西域边疆少数民族融合,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5)半人半兽到雍容华贵,刑杀到不死:西王母的形象与职司演变

从先秦,到战国,再到两汉,西王母神话形象经历了几次重要演变。

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演变为雍容华贵的娘娘;

西王母的司职从刑杀转变为长生不死乃至呈献祥瑞;

这些体现了西王母形象从上古历史传说到政治神话的转变。

另外,神仙方术思想从战国以来至两汉广为流传,上自秦始皇、汉武帝,下至黔首百姓,渴望长生不死,为西王母崇拜的出现培育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东汉,女主与外戚权势远甚于西汉,西王母又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东汉以谶纬治国,西王母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因此上,在这种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动下,西王母信仰成为古代一种极为广泛的崇拜形象。

这也将西王母形象,从上古传说《山海经》中的“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个王母娘娘形象。

一直以来,《山海经》被世人看作荒诞不经的上古神话,但是通过西王母形象与职司的历史演变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证,看来对上古时期那段历史的研究还大有可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