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踏青带孩子捞虾(谁没有过捞鱼摸虾的童年)

踏青带孩子捞虾(谁没有过捞鱼摸虾的童年)村子北面有条河,我们称之北河,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经常光了屁股,躺在水里,顺水往下游漂;或者坐在水里,一任河水冲走身下的河沙,淘出一个大坑,让自己慢慢倒在坑里;有时在浅水里飞跑,追逐一种彩色翅膀的小鱼。小彩鱼窜得飞快,在水里闪过五彩的光影,用手是捉不到的,得用铁锨拍。“啪”的一声拍下去,被震晕了的小彩鱼就会漂到水面上。在河滩上挖一个小水坑,先养在里面,回家可以养在吃水的缸里。可惜的是这种鱼有气性,大多是养不活的。钓鱼的次数也不多,因为没有钓具。钓竿倒可以用竹子代替,但我们村没有竹园,需要到邻村去偷,这就颇为麻烦。钓钩是偷了妈妈针线笸箩里的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鱼钩。至于钓线,针线笸箩里的棉白线是不行的,得用绑黄烟的粗棉线。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似乎池塘里的鱼也不多,也长不大。我钓得最大的鱼也就半斤多,放在水缸里养了好几天,下暴雨之后不见了。哥哥告诉我,鱼儿借着雨水飞走了,那是一条飞鱼。相

七十年代的农村比较贫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捞鱼摸虾,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也是改善生活的一种方法。所以,那时的男孩子几乎都是捉鱼的好手。

记忆里第一次捉鱼是在村西的渠道里。腊月里天寒地冻,渠道里的几个小水洼也结了厚厚的冰。我跟着哥哥和几个小伙伴,敲开冰盖,在浑浊的坭坑里忙活了半天,捉了半盆小毛鱼。鲫鱼都没几条,多是指头大小的麦穗鱼、虾虎鱼。回到家里,实行“AA制”,我们出锅和草,有人回家拿油,有人回家拿煎饼。二哥烧火,大哥掌勺,一顿操作猛如虎,一会工夫一大碗香气扑鼻的煎小鱼就出锅了。一大群孩子围着磨台,团团而站,一手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一手抓着小鱼干,吃得那叫一个香!

现在想来,似乎小鱼的肚子都没有挤,鱼鳃也没有剥,就这么全须全尾地煎了,就这么葫芦吞枣地吃了。对于一年到头都不见荤腥的孩子们来说,这是难得的大餐!

冬天水瘦山寒的,不是捞鱼摸虾的季节。但也有例外,可以用扒网在水沟里扒小虾。扒网呈半球形,顶部用一根长竹竿或木杆固定,双手抓住长杆将网伸进水草下,使劲一扒,不少小鱼小虾就被捞上来。我们家没有扒网,哥哥就找来夏天披在身上遮阳的笼布,将前面两个角栓到棉槐条子上,后面两个角攥在手心里,做成抄网。因为没有扒网的长杆,就需要下水,顺着水沟的这头,一直抄到水沟的那头。冬天水冷,脚冻得生疼,运气好的时候,能捞到一碗半碗的小草虾。把小草虾清洗干净,熬上一锅大白菜,再贴上一圈玉米面锅贴,鲜得很,在寒冷的冬日里就是妥妥的享受啊!

踏青带孩子捞虾(谁没有过捞鱼摸虾的童年)(1)

相比冬日,夏天就有趣得多。跟着妈妈去小池塘边洗衣服,可以光了屁股,趴在在池塘边学狗刨,使劲得扑腾着两腿,溅起浑浊的浪花;也可以在石板下捉小河虾,捉到一只就放到石板上晾晒,等到小虾被石板烤成红色,就可以吃到肚里。鲜鲜的,还带有一点土腥味。

那时最爱做的是盆鱼。找一只搪瓷脸盆,用油纸封住盆口,油纸上掏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放进去几块花生饼, 通过洞口慢慢放满水,就可以把脸盆放到水底。 接下去就是耐心地等,等小鱼为了啄食花生饼,钻进盆里去。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下水摸到脸盆,端出水面。解开油纸,盆里总会有五六条麦穗鱼在活泼地游动。

至于炸鱼,我也玩过。找一只小玻璃瓶,塞满从鞭头里剥出的火药,插上一截引信,用火柴点燃,扔到水里,撒丫子就跑。一声闷响,水面上会泛上来几条漏出白白肚皮的小鱼。这种捉鱼的方式有一定危险,大一些之后,就不再玩了。

钓鱼的次数也不多,因为没有钓具。钓竿倒可以用竹子代替,但我们村没有竹园,需要到邻村去偷,这就颇为麻烦。钓钩是偷了妈妈针线笸箩里的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鱼钩。至于钓线,针线笸箩里的棉白线是不行的,得用绑黄烟的粗棉线。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似乎池塘里的鱼也不多,也长不大。我钓得最大的鱼也就半斤多,放在水缸里养了好几天,下暴雨之后不见了。哥哥告诉我,鱼儿借着雨水飞走了,那是一条飞鱼。

村子北面有条河,我们称之北河,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经常光了屁股,躺在水里,顺水往下游漂;或者坐在水里,一任河水冲走身下的河沙,淘出一个大坑,让自己慢慢倒在坑里;有时在浅水里飞跑,追逐一种彩色翅膀的小鱼。小彩鱼窜得飞快,在水里闪过五彩的光影,用手是捉不到的,得用铁锨拍。“啪”的一声拍下去,被震晕了的小彩鱼就会漂到水面上。在河滩上挖一个小水坑,先养在里面,回家可以养在吃水的缸里。可惜的是这种鱼有气性,大多是养不活的。

每逢下雨的时候,我们都去北河的水沟里捉鱼,很多大人也会扛着铁锹前去。水沟的下游是人家养鱼的池塘,每到下雨就会有鲫鱼逆水而上,在水草里飞窜。沟边的人瞪大了眼睛,一发现目标就冲下去,抡起铁锹,一通狂拍。捉到了就兴奋地大喊大叫,掐着鱼鳃,用柳树枝穿起来,挂到裤带上,全然不管衣服已经湿透,淋漓着水珠。

河边邻水的地方会有一些洞口,如果发现洞口有倒出的新鲜细沙,那么螃蟹基本上没跑了。洞口扁的是河蟹洞,洞口圆的是蛇洞。本着这个原则,我在蟹洞里摸到过癞蛤蟆,却从来没有摸到过蛇。更多的时候我们去钓螃蟹。

踏青带孩子捞虾(谁没有过捞鱼摸虾的童年)(2)

北河南岸相距一里多有两个大机井,直径都有十几米,深约五六米。井里鱼不多,螃蟹却不少,晴天的时候都趴在水下的石阶上晒太阳。我们用一根棉线,拴上一块小石头,慢慢垂到水里。忘记捎棉线也不要紧,随便在河边杨树上扯一根树条,只在枝梢留一片叶子,其余枝叶撸光,就是很好的钓具。螃蟹是水中的呆子,看见石头或树叶靠近,就会用大钳子钳住目标。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慢慢地往回收线,不要惊动了它。出水之后,有些聪明的螃蟹就会松了大钳,重新跌回水中,大多数呆蟹“咬定青山不放松”,就变成了俘虏。用这种方式,一上午能钓一小盆螃蟹。可惜这种井蟹没有多少肉,看着煮熟后红彤彤的一盆,吃起来却形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有一次我们在邻村涵洞上方发现了一个小水汪,水汪不大,还有鱼儿游动。大哥一声令下,我们兄弟放弃了割草,跳进水里,开始往涵洞里泼水。没有水盆水桶,就用双手豁水。兄弟四个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豁干了水汪,在淤泥里捉了满满一大筐泥鳅!看着花头花脸、浑身泥泞跑回家邀功的兄弟四个,父母哭笑不得。在农村,很少有人吃泥鳅,也很少有人会吃泥鳅,最后,只好把泥鳅全喂了鸭子。妈妈说,这样喂鸭子,管蛋。

后来到镇上读完小。路边有一个养鱼的水塘,每天早晨都看见数不清的的鱼儿昂着黑黑的头,张着大嘴,从池塘的这头游到那一头。其场面壮观,令人震撼!每次看到都会勾起我童年记忆里的渴望。

成年后喜欢钓鱼,有好多年痴迷于此。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和几个铁杆钓友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游钓江湖。现在上了年纪,不常出去钓鱼了,但时间久了,还想到水库里撒几网过过瘾。不知道这些爱好是不是来源于童年时捞鱼摸虾的经历。现在鸟枪换炮,从手竿、海竿、路亚,到大力马手抛网,捉鱼的工具应有尽有,但童年的快乐却一去不复返了!只在梦里头,还有绿水盈盈,有无数的大鱼涌动,牵动着我的心。

踏青带孩子捞虾(谁没有过捞鱼摸虾的童年)(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