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三旧改造厂房(工改拆除整理面积全市第一)
小榄三旧改造厂房(工改拆除整理面积全市第一)抢抓机遇关键期在深厚历史机遇中孕育,在基层实践中摸索。小榄镇坚持为村(社区)集体“量体裁衣”、平衡各方利益激活改造主体内生动力的积极探索,为全市“工改”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成绩单印证了小榄人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小榄共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978亩,任务完成量全市第一,完成率居全市第二。共推动9个村级工业园及9个企业、私人地块完成拆除。作战氛围已经形成。夏日浓烈的阳光里,全镇上下热火朝天。挂在镇政府里的工改进度表,村、社区居委会的园区规划图,逐渐在小榄落地生根,收储出让、村企合作、集体自改等多种路径,激活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活力。新思路不断涌现。全市第一宗以“三旧”政策完善用地手续、全市第一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推进……多个全市首宗显示小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上下合力的共识和决心。
中山市小榄镇九洲基社区,广成路与联丰北路交汇处,约70亩的广成路工改项目地上作业已经全面铺开,大型塔机持续进场施工。
“预计明年6月份可以完工。”九洲基社区党委委员颜伟光说。作为九洲基社区首个工改项目,这里将建成12万平方米高标准现代化厂房。
小榄镇九洲基社区工改项目施工现场。 南方 廖瀚 拍摄
炎热的三伏天里,小榄今年的工改攻坚进入了关键时期。
成绩单印证了小榄人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小榄共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978亩,任务完成量全市第一,完成率居全市第二。共推动9个村级工业园及9个企业、私人地块完成拆除。
作战氛围已经形成。夏日浓烈的阳光里,全镇上下热火朝天。挂在镇政府里的工改进度表,村、社区居委会的园区规划图,逐渐在小榄落地生根,收储出让、村企合作、集体自改等多种路径,激活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活力。
新思路不断涌现。全市第一宗以“三旧”政策完善用地手续、全市第一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推进……多个全市首宗显示小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上下合力的共识和决心。
在深厚历史机遇中孕育,在基层实践中摸索。小榄镇坚持为村(社区)集体“量体裁衣”、平衡各方利益激活改造主体内生动力的积极探索,为全市“工改”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
抢抓机遇关键期
“希望小榄镇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中继续争当排头兵和标杆。”
1月4日,九洲基广成路工改项目启动现场。 南方 廖瀚 拍摄
1月4日,元旦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在九洲基广成路工改项目现场,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穿上工改工作马甲,为小榄工改加油打气。
“2022年,全镇(街道)村镇工业集聚区拆除整理不少于1000亩;其中完成拆除整理连片200亩用地不少于1个、面积不少于200亩。”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中山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上,小榄镇作出如上承诺。
在全市各镇街的工改目标中,小榄的任务量排名前二。在中山破解土地瓶颈的擂鼓声中,在革故鼎新之时,小榄点燃了一把火。
这是小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在省党代会提出打造环珠三角100公里黄金内湾,并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背景下,小榄全镇1.5万亩低效工业厂房与大量散乱污企业,亟需转型升级改变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模式,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这也是小榄抢抓政策红利的关键时期。今年年初,中山出台《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围绕“松绑”“动力”“活力”“促改”四个关键词,旨在全面加快村集体连片低效工业用地和市、镇(街)属企业用地改造升级。在政策实施的三年“松绑提速”关键词内,怎样推动尽可能多的低效工业厂房参与改造,是对小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项工作。
半年过去,小榄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共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978亩,任务完成量全市第一,完成率居全市第二。
这张成绩单,汇聚了小榄工改铁军的心血与意志。
面对全镇村级工业园数量多、面积大、产权复杂的状况,小榄镇成立镇工改指挥部,下设10个专责工作组,各村(社区)同步成立工改指挥部。通过“指挥部—工作组”“镇指挥部—村(社区)指挥部”“镇指挥部—项目前线指挥部”联动,确保工改机制高效顺畅运转。
1月21日,小榄镇举行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党员先锋队授旗仪式,在18个村级工业园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小榄镇建立了‘工改铁军’人才库,精挑细选100名机关年轻党员干部投入攻坚一线,在工改“大熔炉”中锤炼筛选人才,培养骨干。”在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上,小榄镇党委书记赵锡雄表示。
算好工改“两本账”
在小榄镇政府工改办公室的门口,贴满墙的工改进度表勾勒出小榄正在发生的空间格局变化。热火朝天的工改氛围中,小榄推动破解土地瓶颈的行动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可以发现,这场从无到有、因地制宜的探索,遵循循序渐进、多线同步的改革规律。成绩的取得,与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的长效机制分不开。
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拆除启动现场。 通讯员 小榄镇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为什么小榄改得快?上半年,小榄共推动9个村级工业园及9个企业、私人地块完成拆除。从全局来看,离不开小榄镇自上而下的引领带动;从细节来看,也与小榄基层干部的自觉与远见有密切联系。
以小榄今年拆除的第一个工改项目——九洲基广成路工改项目为例,从2018年开始,九洲基社区就已经在谋划广成路工业园等改造项目方案,并统一规划改造工业园区租期,签订不定期合同,为改造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因此,在条件成熟之后,这一项目才得以成为全市首宗用三旧政策完善集体用地手续的工改项目。
同样的先行探索也发生在绩东二社区。2019年,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吸引了智能锁行业龙头——杨格锁业入驻。2020年,绩东二社区智能照明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这个原先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社区,通过低效工业园改造,逐渐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增收与产业升级的新路。在党建引领下,一批批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先行先试,不遗余力地推动村集体自改项目,积极投身工改,不断重塑这片热土上的营商环境新优势。
为什么小榄改得多?半年任务完成率即达到全年的93.35%,这是小榄工改工作的效率体现。一方面,小榄通过与村、社区集体充分沟通,争取股东与企业的支持,多个项目片区改造方案均以100%的同意表决通过;另一方面,小榄做够、做足提前量,加强工改金融支持,为九洲基广成路工业园等6个集体工改项目申请贷款贴息;全力开展腾挪园建设,上半年全镇共建成腾挪园约34万平方米,预计年底前建成腾挪园约100万平方米。
这些工作,都为小榄高效率、高质量工改奠定了基础,让小榄得以在改造过程中留住优质企业、建强产业链条。
为什么小榄改得有底气?凝聚共识的基础,在于“账”算得清楚。小榄在镇级层面算好“大局账”,为村民算好“长远账”,以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为例,镇层面秉承“利益下移,真诚合作”的原则,推动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推进的工改项目。
“凡是承诺对社区的利益一分不少地兑现,凡是有利集体经济发展的事情一丝不苟落实,凡是有利于工改项目推进的工作一抓到底做好。”赵锡雄在永宁社区股东代表会议的表态,体现了永宁工改的特点与根本目标:镇村合作、互利共赢。
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村集体与镇政府需要做好相应工作外,还有一个关键角色:龙头企业。
“不让土地晒太阳”
作为小榄镇上半年工改工作的“重头戏”,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承载了永宁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四十年。
小榄镇工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定下改造路径后,小榄镇主动对接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需求,瞄准深圳“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和相关产业协会,加大招引力度,专人专企专责加强政企对接,以期完成土地整备之日,即是项目进驻之时,尽可能减少改造“空档期”。目前,已有意向投资方之一拟在永宁工业大道片区投资建设以工业4.0为目标的智能工厂,争取实现拿地即动工,三年建成投产,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30亿元,税收不低于1.5亿元。
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片区。 南方 廖瀚 拍摄
以商定改,以商促改,是小榄推动工改的一大原则。小榄镇副镇长吴铸辉介绍,小榄以全镇“招商一盘棋”推进工改,从腾挪、拆除、动工到招商,通过工改“组合拳”以期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我们不能让土地晾在那里晒太阳。通过工改,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得以落地,一批优质本土企业得以增资扩产,村、社区租金不损失,企业有了成长空间,政府税收也得到了保证。”
这同样是小榄提升区域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一次改革。
通过工改,“环境红利”得以释放。在这一轮工改大潮中,小榄推动建设中山市首批环保共性产业园——北区高端环保产业园与聚诚达共享喷涂产业园,通过集中生产、集中设计、集中治污、集中供热形成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推动实现产城融合,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通过工改,带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人居环境美化。经济学上常用“外部性”来形容经济主体(包括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工改”便是“外部性”非常突出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在经济收益之外所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提升与区域建设布局的优化,将大幅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人才吸引力。
从镇政府、村集体到企业,从三方共识到三方共赢,一批批干部深入下沉工改一线,一批批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些探索实践逐渐形成经验示范,小榄工改成效渐显。
下半年,随着腾挪园建设的加速,小榄将为更长远的工改备好产业腾挪空间;随着工改成效的不断显现,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小榄将利用好政策窗口期,抓紧机遇,鼓励、动员一批个人产权业主参与到工改进程中,让更多旧有厂房得以改建成为高标准、高能效、高产值的现代化厂房。
“今天是大暑节气,是一年阳光最猛烈、天气最炎热的一天。”7月23日,在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拆除攻坚誓师大会上,小榄镇镇长薛治国表示,“全镇上下要用最火热的工作状态,用最猛烈的攻势,打好打赢工改项目清拆攻坚战,为小榄高质量发展改出空间、改出未来。”
在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中,小榄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通讯员】彭卓辉
【作者】 廖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