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飞信部分功能关停)
飞信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飞信部分功能关停)同时北京移动分公司的公告也指出“本业务与飞信无关,飞信的原有功能和服务均不受影响。”短信转飞信,北京分公司的公告中显示,是短信转飞信可将客户手机接收到的短信转发到飞信PC客户端上,同时原短信正常发送到客户手机上。使用此业务的客户可以方便的使用飞信PC客户端在线接收、回复他人发来的短信。《商学院》杂志记者致电中国移动品牌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是外界的误解,公告中所提到的停止服务是北京移动分公司的一个小功能,与整体飞信业务没有任何关系,飞信全国服务整体运行良好。然而,他并没有透露北京分公司为何停止这个功能。一个功能的停止服务,为什么会引起关注?一切还需弄清飞信与北京移动所说的短信转飞信业务具体是指什么。所谓“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是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的一则公告,再一次将这个几乎淡出公众视野的移动飞信再次拉回公众视野。也许85后90以前的用户,还能从记忆深处回想起,在微信没有大行其道时,还有过一个中国移动的飞信,为这些曾经的学生省了不少的通讯资费。
5月16日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发布一则公告,称“由于业务调整,短信转飞信业务将于2016年6月30日下线,届时终止提供服务。自2016年7月起,不再收取月功能费。”
也正是这个公告,引发了外界众多的解读。“飞信之死”开始流传,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移动的紧急辟谣。
5月18日晚上,飞信官方微博上辟谣回应称“近日有媒体发布飞信下线的相关报道,内容失实较为严重。文中提到的‘短信转飞信’为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独立业务,其下线与飞信无关”。同时还表示“飞信定位于满足用户通信 社交的需求,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多终端接收,永不离线的社交体验,是中国移动重要的战略业务,未来将利用融合通信技术为飞信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为用户提供通信升级新体验。”
《商学院》杂志记者致电中国移动品牌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是外界的误解,公告中所提到的停止服务是北京移动分公司的一个小功能,与整体飞信业务没有任何关系,飞信全国服务整体运行良好。然而,他并没有透露北京分公司为何停止这个功能。
一个功能的停止服务,为什么会引起关注?一切还需弄清飞信与北京移动所说的短信转飞信业务具体是指什么。
所谓“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是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
短信转飞信,北京分公司的公告中显示,是短信转飞信可将客户手机接收到的短信转发到飞信PC客户端上,同时原短信正常发送到客户手机上。使用此业务的客户可以方便的使用飞信PC客户端在线接收、回复他人发来的短信。
同时北京移动分公司的公告也指出“本业务与飞信无关,飞信的原有功能和服务均不受影响。”
这也印证了中国移动品牌负责人的 “北京分公司所停止的只是飞信的一个小功能”之说。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讲,飞信已经成为回忆,活在用户的记忆里中。
记者也算是一个飞信的见证者,从飞信的诞生,发展,鼎盛再到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的确有其特殊性。
2007年以前的通讯市场,人们主要有两种即时通讯方式,电话、短信,再高级一点是QQ,毕竟那个年代,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QQ的消息并不能即时收到。电话通讯费用,移动、联通资费为0.4 元/分钟 短信则是网内0.1元/条、网外0.15元/条。这在当时的通讯市场,无论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是一笔昂贵的资费。
就在这个时间节点,移动推出的飞信业务,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正好解了燃眉之急。虽说当时的飞信业务,功能并不强大,但是仍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定位移动用户。那时的飞信业务,还仅限于移动客户,网内往外不能互通。于是,为了能够节省通讯资费,众多学子抛弃联通,进入移动的怀抱,在校园里,俨然成了移动的天下, 偶尔遇到用联通号码或者其他网段的同学,会遭到集体唾弃。也正是这种封闭性,为当时的移动网络了大量校园用户。
2、通讯不稳定。不知道是当时的通讯本身信号问题,还是手机不够智能,无法适应飞信的功能。在PC尚未大面积普及的时候,学生还是以功能手机为主,但是用飞信发送的消息并不能及时发送到用户手中,有时发送成功对方却接收不到。
3、收费混乱。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在手机安装客户端的用户可以使用流量,而没有安装客户端的用户则使用短信回复。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流量与短信费用同时扣除。这一现象,在智能手机在2010年大面积普及之后得到解决。
虽然飞信问题众多,却还是为广大学子节省了不少通讯资费。对于飞信而言,定位校园学生这一群体,是中国移动一个正确的战略部署。据数据统计,在鼎盛时期的飞信,飞信的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
然而,飞信并没有抓住这一机遇。在竞争对手出现之前,飞信依然守着封闭状态,不与其他运营商互通。在北京,从2010年~2011年的苹果手机的大举进攻,智能手机的普及,将QQ拉到即时通讯的主战场,飞信开始谋变,终于打开三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通的大门。然而,一切似乎为时已晚。
从2012年以后,随着互联网微信等新兴聊天工具的出现,飞信渐渐没落。2015年4月,曾有数据显示,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2014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
飞信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市场严重萎缩的飞信,在这次的公告事件中再次回归公众视线,得到关注。然而,仅仅是关注和怀念。在飞信诞生、发展过程中,记者这代人作为见证人始终参与其中,对飞信有着更多的情怀。当飞信下线这一公告出现时,记者询问了身边的朋友,无一例外得到的答复是早已卸载。
腾讯科技曾报道,中国移动正在考虑“废掉”飞信,将其并入到融合通信业务中(简称RCS),不过由于旗下互联网公司迟迟未能开展工作被一直搁置至今并不意外。有媒体报道称飞信接下来将升级为“和飞信”,以新的面貌涅槃重生。但未来会怎样,我们拭目以待。
[扫一扫]《商学院》订阅号
▼
获取商界新鲜资讯、聆听大佬领导“心经”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这是一座开在你身边的《商学院》
《商学院》已经入驻以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