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璐霞帅气剪辑(蒋璐霞演戏我只会用)
蒋璐霞帅气剪辑(蒋璐霞演戏我只会用)和《红海行动》里的佟莉相比, 《特战荣耀》里的郭笑笑显得瘦小了许多。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后,蒋璐霞最先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去了解狙击手。恰好她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加入了特警队伍,但当她见到真正的女狙击手时,却发现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我认为特种女兵就是像佟莉那样很粗犷的,但我见到的女狙击手却很安静,甚至有一点儿温柔,跟人说话的时候会害羞。”电视剧《特战荣耀》开播前,提到蒋璐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电影《红海行动》里那个彪悍的佟莉,这个特种女兵的形象深入人心。蒋璐霞也凭借该片荣获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和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电影《红海行动》中,蒋璐霞饰演特种兵佟莉。2018年,电视剧《特战荣耀》筹备期,编剧之一冯骥同时也是《红海行动》的编剧。在冯骥的引荐下,蒋璐霞见到了导演徐纪周,并正式加入《特种荣耀》剧组。“徐纪周导演说他很喜欢《红海行动》,看到这个角色(佟莉)就让他想到了郭笑笑。”虽然
从电影《红海行动》中扛着重型机枪的女特种兵佟莉,到电视剧《特战荣耀》中坚毅孤独的女狙击手郭笑笑,蒋璐霞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她与中国军人形象极高的配适度。“中国军人是我非常崇敬的职业,能够通过这样的角色被大家认识,我觉得很幸运。”蒋璐霞说。
蒋璐霞形容,自己这四年在平稳中努力成长着。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从2018年到2022年,蒋璐霞评价这短短的四年里自己在平稳的成长中。有了代表作,工作的选择变多了,她也通过登上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的舞台,收获了更加自信和开朗的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蒋璐霞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她希望在自己还有体力和能力的时候接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都是特种兵,但这次和《红海行动》不同
电视剧《特战荣耀》开播前,提到蒋璐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电影《红海行动》里那个彪悍的佟莉,这个特种女兵的形象深入人心。蒋璐霞也凭借该片荣获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和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电影《红海行动》中,蒋璐霞饰演特种兵佟莉。
2018年,电视剧《特战荣耀》筹备期,编剧之一冯骥同时也是《红海行动》的编剧。在冯骥的引荐下,蒋璐霞见到了导演徐纪周,并正式加入《特种荣耀》剧组。“徐纪周导演说他很喜欢《红海行动》,看到这个角色(佟莉)就让他想到了郭笑笑。”虽然都是军人,但徐纪周认为,郭笑笑和佟莉很不一样,佟莉是重机枪手,需要冲锋陷阵,而郭笑笑是狙击手,她是单独行动。“一般的狙击手需要配备一名观察员,但郭笑笑不需要观察员,她是一名独立的狙击手,这一点很吸引我。”
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后,蒋璐霞最先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去了解狙击手。恰好她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加入了特警队伍,但当她见到真正的女狙击手时,却发现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我认为特种女兵就是像佟莉那样很粗犷的,但我见到的女狙击手却很安静,甚至有一点儿温柔,跟人说话的时候会害羞。”
和《红海行动》里的佟莉相比, 《特战荣耀》里的郭笑笑显得瘦小了许多。
从外貌上,女狙击手普遍比较瘦小,蒋璐霞总结,因为女狙击手需要练习长时间的趴、站、坐,往往需要几个小时原地不动盯着一个目标,“都是内敛的,不外放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狙击女兵,蒋璐霞在特警队待了好几天,观察她们的日常。“她们喜欢织毛衣,比较特殊的训练就是练习在大米上刻字和绣花。”
《特战荣耀》军事训练,一趴就是几小时
拍《红海行动》前,蒋璐霞为了塑造佟莉,增肌了约15公斤,“我是为了拿那些很重型的枪械,强迫自己成为彪悍的女生。那个时候脸是圆圆的,肌肉也很大。”而在《特战荣耀》中,郭笑笑从外形到性格都和佟莉相反。蒋璐霞脑海中描绘的郭笑笑应该是个很清瘦,带着一些孤独感的女生。所以她在进组前,特意把头发留长了,先从外貌上和佟莉有所反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训练,成功瘦身十多斤,也特意没有练大块的肌肉线条。
很多细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了,《特战荣耀》中郭笑笑作为特战队员,和其他男兵相比,肤色尤为白皙,有时甚至有点儿不健康的青白色。“《红海行动》中的佟莉,因为是机枪手,总是冲在最前面,经常被暴晒,肤色就很黑。但郭笑笑是狙击手,她需要长期居于高地、戈壁或沙漠,而且都是有掩体的,人捂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儿不健康的肤色。我看过很多资料,很多女性狙击手都是这样的。”
蒋璐霞透露,出演《特战荣耀》前接受狙击手训练,主要训练项目就是趴几个小时不能动。
开拍前一个月是特训阶段,所有演员都要接受军事化训练。蒋璐霞的基础训练几乎都是跟男演员一起的,但针对狙击训练她会接受单独培训。除了狙击手的各种握枪姿势,还要训练在地上趴几个小时,不能动。蒋璐霞说,其实人在极静的情况下会有很多杂念,会慌,“但教官非常严格,没到规定时间不可以做任何事。就在那儿趴着,盯着一个东西,我的眼睛都快盯成斗鸡眼了。”
全员自律,演员聚餐从来只喝矿泉水
《特战荣耀》中,女狙击手郭笑笑代号“孤狼”,行动中总是独来独往,甚至会刻意回避与战友之间的交往。所以从进组的第一天起,蒋璐霞在拍摄现场就保持着“自我封闭”的状态,她有一个单独休息的小帐篷,只要一拍完,她就躲进去,“我那个小屋也没窗户,就一个帘,所以大家也看不到我。”
很长一段时间后,随着拍摄的剧情发展到郭笑笑解开心结,开始接纳战友的感情,蒋璐霞也走出了自己的帐篷,“有一天我走出去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天,同组好几个演员都觉得特别不适应,说:小霞,我们好像从来都没在这样的场合见过你。”
蒋璐霞说自己并不是一个会用技巧的演员,用的都是“笨办法”。拍戏也是如此,每次拍狙击潜伏的戏份时,她都提前半小时到现场,趴在那里找感觉。“开拍前周围会有工作人员搬道具、打灯光。这些都影响不了我,我就在那儿一动不动,体会那种静下来的感觉。如果是开拍前5分钟我才去趴着,是找不到感觉的。”也是这样的“笨办法”,给蒋璐霞增加了不少信念感。
蒋璐霞透露,整个《特战荣耀》剧组的演员都特别的自律。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说到信念感,蒋璐霞透露,《特战荣耀》剧组在拍摄的9个月里,演好人的这拨儿演员和演坏人的那拨儿演员都心照不宣的相互看不顺眼,“平时从来都不说话,偶尔在走廊里遇到,各自一低头就过去了。我觉得导演很厉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特别生活,也特别真实的氛围。”而越是拍到后面演员之间的默契度也越高,“我们这个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很自律。”在蒋璐霞参加过的几次演员聚餐中,大家都是喝矿泉水,“一上菜,五六箱矿泉水就已经摆好了,没有人喝酒或碳酸饮料。”
——人 生 事——
角 色 标 签
军人形象外,想知道自己还有多大潜能
2018年电影《红海行动》上映,蒋璐霞凭借片中佟莉一角在行业里崭露头角。四年过去了,蒋璐霞用平稳和脚踏实地来形容自己的成长。她感恩于《红海行动》给自己带来的机会,但也清楚,一部电影并不能给她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蒋璐霞说,能把一个角色演到观众认可、接受,不容易。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一个演员把一个角色演到被所有人认可时,就容易被贴上这个类型的标签。《红海行动》前,蒋璐霞接到的角色也多以军人、特警居多,“选择确实比以前多了一些,但空间还是很有限,所以我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会选我觉得最好的(作品),比如《特战荣耀》。”蒋璐霞说。
有段时间,角色局限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蒋璐霞,她觉得作为演员,能把一个角色演到观众认可和接受,首先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通过一个角色让大家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且演绎的还是中国军人,也是我很崇敬的职业。”但从另一方面看,蒋璐霞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更多不同的角色,“角色的配适度上,我希望能再拓宽一点儿,我也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能。”
自 我 治 愈
沮丧时,打拳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年,蒋璐霞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前每天打一个小时的拳就能让她保持很好的体型,不用费太多力气,就可以维持六块腹肌的状态,但现在她基本要花上双倍的时间去达到同样的目标。“这都是需要去面对的,无非就是多花点儿时间和力气。”因为常年保持训练,至少目前来看,蒋璐霞觉得自己的状态对于拍戏来说是够用的。
生活中,蒋璐霞一直有健身的习惯。 图片来自其微博
但也是由于常年拍动作戏,蒋璐霞身上留下了不少旧伤,“有时伤病复发,我就很沮丧。觉得时间不够用,能不能给我多一点儿机会,在我尚有余力的时候,再接几部好作品。”这个时候,她会去打拳。她把打拳看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一种情绪发泄。
姐 姐 效 应
打开了自己,也收获了一群好朋友
2021年,为了磨练和激励自己,也为了能让观众了解自己的另一面,蒋璐霞“硬着头皮”登上了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的舞台。其实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时,节目组就曾找过蒋璐霞,因为工作冲突她没能参加,“我很喜欢看这个节目,因为我平时就跳舞。”
可等真的去参加节目了,蒋璐霞反而紧张起来,“我的性格特别内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姐姐’,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大家很热情的跟我打招呼,我只会点头、鞠躬。”节目录制的前一晚,蒋璐霞紧张到一夜无眠。
因为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2》,让蒋璐霞收获了一群好朋友。 图片来自其微博
不过,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蒋璐霞渐渐融入到了“姐姐”中,也收获了观众的好感。“这种感觉跟拍戏完全不同,我自己也能感受到改变。”当初决定来参加这个节目,蒋璐霞也是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开自己,事实是,她做到了。从前期不好意思和大家交流,总是喜欢往后躲,到喜欢融入、喜欢表达,喜欢让自己更好的一面被大家看到。“虽然有些不是我擅长的,但尽我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我的进步。”节目播出一年多,到现在这些“姐姐们”还会经常约着一起打球、玩飞盘、喝下午茶,生活里成了真正的闺蜜。
《特战荣耀》开播前,姐姐们还在社交媒体上为蒋璐霞加油助威。她说,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以她的性格,可能永远无法在短时间内认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好朋友,“那段时光绝对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