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acc国外认可吗?EMPAcc二十周年吴东辉
empacc国外认可吗?EMPAcc二十周年吴东辉硕士毕业后,一次机缘巧合,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冠雄教授到国内搜集研究所所需数据,经由厦大的教授介绍,吴东辉与陈教授相识,从中了解并申请了港中大的会计博士课程。这样的日子吴东辉一坚持就是3年,那段带着苦涩和收获的宝贵时光,成为他日后学术研究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主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PAcc项目港方主任吴东辉。只身赴港求学路1996年,吴东辉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在读硕士期间他就开始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相关工作。回想当年的经历,吴东辉说,“审计工作非常辛苦,特别是在旺季的时候,几乎是‘997’工作制,兼顾学习和工作必定是要付出更多,但只要坚持不断学习、向内更新、默默沉淀,收获也是加倍的!”
“传道、授业、解惑”是他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自然而纯洁、严肃而坚定地理解和贯彻。
他是那个语言严谨而又不失风趣,从小在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者。
善于思考的他,从实践中探寻研究方向,在研究中不断突破桎梏,为会计实务的应用在诸多新领域开疆拓土。
他用创新的思维,深耕着会计这片沃土,诸多著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其研究成果不但为学界广为引用,亦为业界审计准则制定所借鉴,对实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主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PAcc项目港方主任吴东辉。
只身赴港求学路
1996年,吴东辉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在读硕士期间他就开始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相关工作。回想当年的经历,吴东辉说,“审计工作非常辛苦,特别是在旺季的时候,几乎是‘997’工作制,兼顾学习和工作必定是要付出更多,但只要坚持不断学习、向内更新、默默沉淀,收获也是加倍的!”
这样的日子吴东辉一坚持就是3年,那段带着苦涩和收获的宝贵时光,成为他日后学术研究的重要灵感来源。
硕士毕业后,一次机缘巧合,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冠雄教授到国内搜集研究所所需数据,经由厦大的教授介绍,吴东辉与陈教授相识,从中了解并申请了港中大的会计博士课程。
2000年,吴东辉只身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当时,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去香港高校读书的学子,因为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参考,连办理学生签证都很困难。更大的困难是,对于刚入门的博士生,需要攻克如研读文献、分析实证数据等多项难关。但他认为学习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只要找到并弄清楚规律,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事实如他所料,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难题一一化解。
事实上,吴东辉的父亲也是会计学教授,从教几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吴东辉坦言,他进入教育行业,或许是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父亲一样,他认为,“作为高校的教师,职责正如韩愈的《师说》所述,要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上传授相关学科已经发现的规律,既包括传播基本道理,也包括讲授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术上要发现尚未总结出的规律,通过对相关现象的研究,创造知识,最终达到‘解惑’的目的。”
实践中开创学术新方向
吴东辉希望自己是那一束探索的光,照亮学术土壤中隐藏在角落中等待挖掘的珍宝。
他一直对资本市场的企业财务报告、会计、审计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就已展现出来。做审计时,对他的最大启发是不同的企业运用了不同的会计实务,这些实务如何提高企业控制的有效性与运作的效率,成为他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所在的事务所承接了一项针对金融舞弊的法务审计。吴东辉和团队一起从海量的银行往来凭证中,高效地找到了最关键的审计证据,成为查明这起舞弊窝案的突破口。多年后和事务所的老同事叙旧时,他们依然对此记忆犹新。
恩格斯曾说,见识得多、经历得多和研究得多,是学问的三大柱石。
而学术研究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找到有意思的研究题目。在这方面,吴东辉最初也“折腾”了一些事后看来很无趣的课题。但很快,他做审计的工作经历,为他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比如,受他当初工作的事务所合并后执业上发生变化的启发,吴东辉合著的第一篇论文就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如何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这篇论文发表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不少学者借鉴了事务所合并这一情形,研究这类“外生”变化如何对审计实务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而他参与的另一篇论文亦基于其在实务中的观察,关于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理念上的差异会造成执业风格的不同。这篇论文利用实证数据,论证了不同的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着审计质量上的系统性差异。它颠覆了事务所审计业务在质量上是整齐划一的传统观念,发表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开创了审计学术研究的新方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会计行业自律组织PCAOB发布要求负责审计业务的事务所合伙人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行业标准。
事实上,当时这个方向也有人关注到,但缺少基础数据。吴东辉通过手工搜集整理数据,之后开始确立课题、展开研究,最终得出与大家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的结论。
为此,吴东辉讲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国外一位审计领域的权威专家,看到我们的论文后曾发文质疑研究的发现。但多年后,他用另一套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如今,吴东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具有审计背景的审核委员对股票发行的“把关”是否促进了资本市场发展、中国会计职业的历史变迁等。
通过多年的创新研究,吴东辉总结出来系统学习的重要性,比如一个经济学概念,单独理解起来是一个样子,经过系统分析研究,放在不同的框架和结构中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论。
一门越学越有用的课程
谈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吴东辉感觉更像是擦肩而过后,偶然回眸中找到的那个缘分。在项目2002年启动时,吴东辉就曾了解过,但博士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在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接替另一位老师的课程,才成就了与EMPacc项目的最终牵手。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吴东辉的课程名称叫企业的估值,主要内容是通过基本分析,对企业的价值进行估算。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经济学、金融学与会计学的知识。
在他的课上,他常常以具体企业为例,说明如何将各种分析方法运用到企业中。他经常和同学们说,“你要去投资一家公司,首先需要对此进行估值判断。这样的估值分析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也会涉及,比如兼并收购、业务重组或是制定企业的战略,也要做相应的估值分析,应用面很广。”
在他看来,EMPAcc的学员都拥有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很多概念他们大部分都听过用过,但没有在一个系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存在一些理解偏差。
因此,吴东辉在课程设计上特别强调“系统性”,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门课是商学院中为数不多的能将知识立刻转化为生产力的课程。课堂上,吴东辉要求学员课程结束后做小组作业,以真实的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小组讨论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基本分析,判断这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根据往届学生所做投资决策的经验数据,同学们可以从投资决策中赚到平均年化10%左右的超额回报。同学们通过这种形式,会发现他们在很多层面考虑得不够周全,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扩展性和系统性。
一心“解惑”的较真老师
吴东辉一心希望能在雕刻自己的同时,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学生眼中,吴东辉是一个“较真”的老师。当学生在做小组项目作业中遇到难题时,他会直接给学生打电话帮助学生解决。他认为这是一个老师必须要做到的,而且很重要。
他说,虽然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越来越多,有专业知识类的硬技能,还有人际交往等软技能,但要想有所成就,最终还得靠硬技能作为基础支撑。不管什么样的学习平台,最终大家想的还是要有知识的收获。
为此,吴东辉在授课之前做了很多细致的准备。他将EMPAcc 课程比作定制化教学,针对学生背景上的差异,进行了课程的重新设置,对授课侧重点进行了调整,更注重框架性和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将实务融入进去,提高上课效率。
他还会在上课之前,随时更新课程案例,用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讲解,在将最新数据更新后,还会打印出来,提前发给同学们进行预习。
他也会经常为学员推荐一些他认为好的专业书籍,同时还建议他们除了自己的会计专业,要多去了解一些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样可以更大地开阔自己的眼界。
很多学员表示,吴教授的课程内容真是颠覆了原来惯性思维的认知。
第19期B班的珠海国资委财务总监吴生保曾这样说,吴教授的《企业估价与分析》告诉了我们股市里企业价值的由来,通过他课堂的讲解及小组作业,我们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股市里企业价值的演变逻辑。
广东瑞合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兵则说,吴教授讲的《企业估价与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估值分析;如何将财务会计知识应用到企业估值行业,打通了以财务会计学习金融及企业估值的壁垒,建立了财务会计与金融、企业估值的有效连接,同时为个人投资及并购标的估值提供了有效工具。
好奇心是做好研究的“引擎”
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在吴东辉看来,身处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中,对于会计从业者而言,变化其实是常态,要一直保持好奇心,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机遇。
从今年开始,吴东辉担任EMPAcc项目港中大主任。他说,“这既是个挑战,也是自我学习和进步的契机。我会在以前各任主任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项目的推广与招生工作。”
他希望在项目宗旨不变的情况下,顺应时代的变化,尽量增加与数据分析有关的课程内容,助力学员更好地理解数据时代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数据,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而面对行业变革中的数据自动化,他建议学员们要转变思路,从一个数据提供者转变为一个数据分析者,更好地让财务数据融入企业的业务决策中,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这也是EMPAcc项目所要强调的。
面对突发的疫情,吴东辉说,学院在教学及考试科目的设置及评估上一直进行着一些新的举措,希望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满足学员需求,赋能自我、赋能他人,助力学员持续、高效、系统地学习,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CFO。
谈到自己一路的学习过程,吴东辉坦言,学习犹如一个系统培训的过程,读到博士时,学术研究的优势价值会充分体现出来。而做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永怀一颗好奇心去不断寻找总结规律,进而最终服务实践的过程,这一点很有意义!
“疫情的无情,让我们明白了唯有珍惜,不负流年,才能让生命迸发光彩。而抽离过去的经验,才能真正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这也是吴东辉一直追求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