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名的西方建筑旅游景点(十一假期去哪走)
一个有名的西方建筑旅游景点(十一假期去哪走)中国设计博物馆 | 阿尔瓦罗·西扎杭州新建筑隈研吾材料研究室这次展览以图文、材料、模型、样板与艺术装置的方式共展出隈研吾61个作品。作为东京展的延展,本次展览以各种材料的运用为线索回顾了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过去30年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归纳为10个物理材料类别:竹、木、纸、石头、金属、砖瓦、玻璃、树脂、膜/纤维、土。透过这些,隈研吾试图修复在当下的建筑语境里面,人与材料的关联。 2.
1.
最新建筑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觉醒的现代性
2018年8月18日至10月14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将共同主办建筑展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此次展览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
隈研吾材料研究室
这次展览以图文、材料、模型、样板与艺术装置的方式共展出隈研吾61个作品。作为东京展的延展,本次展览以各种材料的运用为线索回顾了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过去30年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归纳为10个物理材料类别:竹、木、纸、石头、金属、砖瓦、玻璃、树脂、膜/纤维、土。透过这些,隈研吾试图修复在当下的建筑语境里面,人与材料的关联。
2.
杭州新建筑
中国设计博物馆 | 阿尔瓦罗·西扎
亚洲最大、也是国内第一个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博物馆,今年四月刚何元素的巧妙组合。建筑整体呈三角形的几何布局,在契合了学校原有的狭长地带的同刚开馆。它集合了典型的“西扎式”的建筑语言:简洁、纯粹、流畅的线条、几时,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对线条的熟练运用,也曾被普利兹克奖称为“每一条线条和曲线都有其技巧和可靠性所在。”
杭州来福士中心 | UNStudio
由本·凡·伯克尔 (Ben van Berkel) | UNStudio设计的全新来福士中心是一个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而打造的居住、办公和休闲的城市中心,现已成为城市新一代中央商务区绿轴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东梓关回迁农居 | gad
这么美的如传统山水画的房子,是当地政府为改善村民条件,集中建设的回迁安置房。设计中将江南民居中曲线屋顶这一要素作为切入点,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将传统的对坡屋顶或单坡顶重构成连续的、不对称坡屋顶,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构建出和而不同的整体关系。深灰色的压顶与白色大面实墙形成了强烈的白与灰、线与面的色调构图关系。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 gad X line studio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在回迁农居北面,新老村落交接处。作为东梓关村民活动的公共场所,以本土地域为文化背景,成为了“村庄活力源”,兼具村民自发活动和红白宴会的双重属性。开放的空间特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连续起伏的屋面与村民生活化的场景,共同构筑“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
民艺博物馆 | 隈研吾
“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设计理念,远眺民艺馆,层层叠叠就像茶田一样,隐没在自然风光优美的山间,充满古风的瓦片和石材,被规则地构建在绿树之中,质朴而富有禅意。俯瞰时,可以看到建筑的菱形屋顶相互交织,就像江南本地的小山村。隈研吾希望这座占地 4970 平方米的大型建筑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是融入其中。民艺博物馆因此顺应地势,就着斜坡而造,和山水相融,与自然浑然一体。
摄影©张虔希
良渚文化村图书馆 | 安藤忠雄
隐藏在大屋顶之下的,安腾先生将整个建筑分成了三块。南边是美术馆功能的展示栋,北侧是教授舞蹈,音乐,艺术课程的文化栋,中间是有阅读大厅和图书馆的文化栋。安藤把艺术中心比作日本的“社区避难所”,“避难所”的意思大概就是容纳生活的另一个空间的意思。两层的空间里,格子书架贴了满墙,硬朗的混泥土穿插木质的温和,把这儿变成了一个迷宫。
良渚博物馆 | 大卫·奇普菲尔德
良渚博物馆以几何形态的体量横亘在水泽之上,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沧桑。建筑的几个长条形体块穿插组合,营造博物馆空间的安静祥和的氛围。建筑空间也一直在光影乍和之间变化,几个庭院的引入使得原本呆板的建筑充满的生机与意韵。长条形的中庭也像寓意着人们在经过了室内幽暗的过去后而走向光明的未来。
美丽洲教堂 | 日本津岛设计事务所
美丽洲教堂主体建筑呈“八”字形,将中国传统的“硬山”式屋顶与国外先进的宗教建筑设计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木结构去掉了所有的装饰要素,简洁而庄严。木结构之外,墙壁也是未装饰木材,地板是白色的瓷砖。木材,光,开放的室内空间,以及四季变化的景观,总共谱写永恒之曲。
3.
王澍建筑专题
水岸山居
王澍最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Iwan Baan
公望美术馆
这里是一个建筑群,名“富春山馆”,将富阳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又呈现在眼前。公望美术馆于2016年9月开放,开放的那年十一,我们建筑疯子们就来到了这里,竟然在王澍设计的建筑里偶遇了他。今年我们还会再去到那里,去遇见他营造的那山、水、居。
文村规划改造
文村和富春山馆,是记忆与延续,王澍希望,传统的山居像一粒种子,承载着仅存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 施峥
南宋御街
整改之前,这条南宋皇帝踏过的6公里长街,店铺不多,人烟稀少。王澍接手之后,带领一帮美院学生做大量调研,开始为期3年的建设。他提出“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不做假古董,要做有纵深的街区”。
4.
室内空间
杭州钟书阁 | 唯想国际
钟书阁-杭州店毗邻钱塘江。透过玻璃幕墙后是一个纯白色的树林空间,这些白色的树林是由一支支圆形的书架柱构成,白色立柱承载着书籍,掘地而起直冲天际。在天花镜面的倒影下,仿佛穿越时光。墙面的镜面又在横向维度上把空间扩大了一倍,如此让整个书籍树林空间像真实的自然一样无界。
© 邵峰
上海玻璃博物馆 | COORDINATION ASIA
上海玻璃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北部,其前身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目前是一家极具现代概念的博物馆。在占地超过3500平方的博物馆内阐述了数千年前古代玻璃的制作工艺到现今玻璃在宇宙航行器上的故事。
5.
上海历史建筑
外滩历史建筑,这些百年老洋房,在岁月的洗礼中散发浓厚的神秘韵味,以往我们只能隔路仰望,今年我们可以走进这些历史建筑里,去真实的感受上海百年的历史积淀。
行程中,还会走访一些隐匿在上海街区里的百年老洋房,去过这些建筑,你才能真的“读懂上海”。
6.
上海工业建筑改造
8万吨筒仓改造 | 大舍建筑
八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虽然建成时间只有短短的22年,却作为不会再出现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具有历史遗产的保护价值。工业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在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使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
艺仓美术馆 | 大舍建筑
在上海,有无数的工业建筑因为工厂的搬迁而成为临时的废墟,它们有的会保留,大多数则会被拆除,并在原址建设新楼,或者公共绿地。不过在黄浦江的两岸,随着2017年浦江公共空间贯通计划的推进,人们已经意识到将更多工业建筑保留的空间与文化价值。这里原是一个煤仓,有8个方形的筒,后来,这里成为了现在的艺仓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八个媒仓,并作为展览空间,藏在它的内部。
© 田方方
西岸艺术中心 | 大舍建筑
由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改造,总建筑面积有10800平方米,作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岸艺术中心将倡导“艺术引领‘漫’生活”的理念,汇集艺术、时尚、演艺等功能。
7.
上海新建筑
明珠美术馆 |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最新力作,位于7层的“光的空间”书店通过一个神秘的区域巧与8F的明珠美术馆浑然相连,构成了一个“蛋”形的整体。
SOHO复兴广场 | GMP
建筑综合体由九座拥有坡屋面、东西走向的长型建筑单体以及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构成。在街区内部,巷陌和一道中央轴线交织贯通而成交通网络,所有街道均通向一座设有餐饮设施的中央广场。广场中心一个圆形的入口连接了位于地下层的商街与地铁站。建筑群回避了一味仿古怀旧的建筑语汇,塑造了如同抽象画般的幕墙形象,强调了上海内环核心区的都市感和现代性。
图片©Christian Gahl
龙美术馆(西岸馆) | 大舍建筑
龙美术馆西岸馆,基地以前是运煤的码头,设计开始时,现场有一列被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新的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
摄影©张虔希
嘉定图书馆 | 马达思班建筑设计事务所
嘉定图书馆被美国权威设计杂志《InteriorDesign》评选为2013年“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它对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大量人性化的细节,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认知。图书馆沿袭了以前江南书院的风格,屋顶形似打开的书籍,传统的灰色调与时尚的玻璃幕墙相融合,空间布局植入山水园林的概念,完美体现了古朴风韵和当代时尚。
摄影©张虔希
保利大剧院 | 安藤忠雄
最大的体量、最严苛的质量,这座被他称之为在中国“所设计作品的最好体现”的文化建筑,在传承建筑与自然环境无间融合的创作主张中,延续着安藤忠雄风之教堂、光之教堂与水之教堂带来的感动与思索。在大剧院的设计过程中,安藤将水景融入设计,充分展现建筑与水、风、光等元素相结合所产生的奇妙效应,构建起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喧嚣的周遭环境的对话,传达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摄影 © C2Photography Studio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