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防住盗墓贼(要想富挖古墓)
陵墓防住盗墓贼(要想富挖古墓)从这个定义就能看出,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先来看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这种说法对吗?当然不对,不仅不对,还很荒谬,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一百多年以来为了保护中国文物而前赴后继的考古工作者们,他们的努力就被这句话抹杀了。1为什么考古不是盗墓
考古是官方盗墓?
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关于考古和盗墓的讨论又重新热了起来。
考古不是盗墓,这是常识,然而就在这次讨论中,也不乏有些异类公开唱反调,公然说出了“考古就是盗墓”的言论。比如下面这位。
甚至还有无良自媒体这么说。
这种说法对吗?当然不对,不仅不对,还很荒谬,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一百多年以来为了保护中国文物而前赴后继的考古工作者们,他们的努力就被这句话抹杀了。
1
为什么考古不是盗墓
先来看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
从这个定义就能看出,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
这很好理解,你说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但你得拿出实物来佐证啊,仅仅是史书记载,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你说你的青铜文明很发达,直接把后母戊鼎(以前课本上叫司母戊鼎)放那,肯定没人敢说一个不字。
这就是文化自信。某个经常想偷我们文化的国家,就没这么硬的底气。
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就更没有底气了,发现了70多年前在二战中沉没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就列为了“十大考古发现”。
而且,即使有典籍记载,但经过不同朝代的演绎,有些史实可能也会模糊不清。
孙子和孙膑,现在我们都知道是两个人,但其实自宋代起,关于孙武和孙膑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到底是谁人所作的争论,就一直不休。甚至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为三国曹操所著,书中所提“孙子”为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直到1972年,这个困扰中国史学界多年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临沂卫生局基建工地正在银雀山上施工,施工工人挖出了一座大型古墓,这座大墓就是银雀山汉墓。很快,经考古发掘,两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存有文字信息的竹简和陶器、漆木器、铜器和钱币等文物。
这其中就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几百枚。后经研究,最终证实了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他们相差百余岁,各侍其主,并各有兵书传世,终于破解了1000多年的谜团。
这就是考古的魅力,用现在的发现,去和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的祖先互动,最终证明我们来自哪里。
对比之下,盗墓贼的出发点,是为了发财,而且由于盗墓贼根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在盗掘的过程中,对文物的大肆破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比如,盗墓贼一旦都是见好的就拿,一套杯子有10个,上面是一副连环画,被他拿走了3个,一旦追不回来,剩下的就不是一套,这套杯子的学术完整性就没有了,研究价值就大打折扣。
位于青海的血渭一号大墓,2017年曾遭盗墓贼破坏性盗挖。盗墓贼为了方便把文物运出盗洞,直接把青铜鼎打碎,为了寻找藏宝洞,直接把唐墓壁画砸成碎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不得不对血渭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而说到抢救性发掘,就涉及到考古学的伦理问题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官员提出关于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是因为其规模太大,难度太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进行试掘。
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而言,当时的中国既缺乏发掘经验,也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因此发掘帝王陵墓的计划遭到包括郑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学界人士的反对,但是并未奏效。
▲定陵发掘现场
▲万历皇帝的骨架呈现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
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定陵被发掘以后,由于简陋的保护设备和考古技术水平,地宫打开后,不少有机质的珍贵随葬品如丝织品等,在接触到空气之后出现了霉变、板结、损坏严重等问题,大量文物未能保存下来。
有了前车之鉴,因此,当全国各地掀起挖掘帝王陵墓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作出了“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其余陵墓不再进行挖掘。
以发掘定陵为起点,此后我国的考古工作逐渐转向非主动性发掘。我国现行文物工作基本方针可概括为十六个字:“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保护是放在首位的。可以理解为,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等考古技术发展得更先进的时候,再发掘也不迟。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发掘,很多都是工地上发现了古墓,或者古墓被盗之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盗墓贼将盗挖的文物销赃,最后导致大量文物下落不明,对中华文明、民族瑰宝的损害也极大。
位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是秦国统治者先祖墓地,1993年,遭到了大规模盗挖,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的人参与,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山坡上竟然出现了向盗墓者出售伙食的餐饮摊位。
“若要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顺口溜,也成了当时礼县最为流行的语言。
▲被盗墓贼卖到法国的先秦金鸷鸟,国家一级文物,但因具体出土墓地及出土情况不详,究竟是周朝秦人文物还是从西方传来,仍是不解之谜
盗挖中,伴随着大规模的文物破坏,带有精美纹饰的金器竟然以每克85元的价被当场卖掉,大量文物流向海外市场。
最终的结果是,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确认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这对研究先秦历史,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2
百年之祸,文物流失的“外患内忧”
盗墓贼对中国文物的破坏确实可恨,但驱使他们铤而走险干这种欺师灭祖的勾当的源头,国外的买家可是“居功甚伟”。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仅在海外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流失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估计是馆藏数量的10倍,那就是流失1670万件,其中,30年间,仅流入美国就达230万件。
中国文物的流失与破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和建国后。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物流失的“悲惨之路”就开始了。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漆器、丝织品等各类珍品中国文物。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带走的都掠夺走,不能带走的就销毁殆尽,粗略统计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文物约有150万件。
▲英法联军掠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创作。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特许士兵3天时间公开抢劫,所抢夺的财物归私人所有,“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包括《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在内的无数宫廷所藏、古籍文书、珍奇宝物被洗劫一空。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一角
至于打着探险队的名义来中国搜刮掠夺文物的外国人,到底盗走了多少中国文物,难以计数。敦煌莫高窟的例子只是无数偷盗事件中的一个代表。
举一个冷门的例子,1928—1934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花六年时间,在洛阳金村挖开八座东周天子大墓,盗走8000多件国宝级别的玉器、铜器、金器、银器、漆器、错金银铜器等天子陪葬品,除三件最终留在了国内,其余全部运往国外,至今流失在美、加、日等国。
抗日战争中,大量的中国文物又遭到损坏、流失。
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宫廷顾问九鬼隆一就亲手制订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掠夺中国文物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十四年抗战,侵华日军共掠夺了多少中国历代文物?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文物保存委员会”曾统计过,最终形成的《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中,列出了战时中国被劫遭毁公私文物,共计有3607074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但这仅仅是有据可查的,由于种种原因无据可查的就不计其数,有专家统计,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东北全境,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侵华日军的疯狂掠夺、肆意焚烧和炮火的催残,以及因战祸受损或失踪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000万件以上。
▲电影《举起手来》就是围绕保护中国文物展开的
而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其实还算太平,甚至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秦始皇兵马俑等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发现的。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盗挖、走私文物的沉渣开始泛起,一直到90年代到达顶峰,有考古专家甚至痛心疾首地说过,“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无数盗墓贼怀着对发财的强烈渴望,抱着赌徒的心态,走上了盗墓的犯罪之路。
从局部到全国,从少数不法分子犯罪,到群众性的大规模群盗群抢;从偷偷摸摸的盗窃犯罪,到明目张胆的暴力抗法;从个别的盗墓贼,到成规模的黑恶势力武装集团;从锄头铁铲盗掘,到炸药爆破和推土机作业;从国内销赃,到跨国走私贩卖……
20年间,“要致富,去挖墓,一夜就成万元户”的顺口溜从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文物大省风靡全国,同时,从这些省份兴起的文物犯罪风气,也很快就席卷全国。
这股盗墓走私文物的狂潮,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与者之多,涉及范围之大,来势之猛,文物惨遭荼毒之烈,都是史无前例的。
据统计,20年里,至少有30万—40万座古墓被盗掘、破坏、洗劫,300万—400万珍贵文物被盗、被毁或者流失,平均每天就有1.7座古墓被洗劫,每小时就有17件珍贵文物被破坏。
上面提到的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的人参与盗挖秦公大墓,并不是个例。
▲盗墓贼被抓后指认盗墓现场
1985年4月—1986年,浙江龙泉县18个乡掀起盗墓狂潮,不到一年,县内3600多座宋元明期间的古墓被洗劫一空,其中,被卷入的村干部有10人。
陕西咸阳渭滨区,1994年出了9个盗墓专业村,青年男子挖掘,青年女子做饭送饭,老太太看守家门,老头孩子站岗放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1997年冬天到1998年春天,内蒙古全区有1200座古墓被盗,1000多亩农田被毁,2000多亩草原被毁,这就是为了盗墓,不惜毁掉生计……
种种丧心病狂之举,现在听起来都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盗墓,就得有人销赃。如果被盗文物留在国内还好说,还比较容易追缴,但是一旦流向国外,就如同泥牛入海,再追缴就很难了。
以安徽省公安厅2004年破获的“3·25文物大案”为例。
在这个案件当中,境内外犯罪分子倒卖走私国家珍贵文物的数量之多,获利之高,作案时间之长,都是建国以后罕见的。
此案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叫杜敏的安徽人。在利益驱使下,杜敏从一名普通的文玩爱好者渐渐演变为黑市交易中鼎鼎有名的“大师”,很多文物贩子都会找他来鉴定文物。
▲出狱后的杜敏
因此杜敏认识了不少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他不断从山东、山西、安徽等省份收购大批文物,然后卖给香港和澳门的境外买家,最后再由他们出售给其他国家的买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他建构起皖港澳、豫港澳、陕港澳、鲁豫皖港澳、鲁皖澳、陕皖港六条文物犯罪通道。
由于杜敏痴迷于青铜器,经手的大部分都是青铜器,因此他的这个帝国又被称为“青铜帝国”。
在他的销售网络中,被盗挖的文物层层加码,价格不断升高。
比如安庆太湖县的一个农民挖出来的兽面纹铜鼎,以200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太湖县同乡镇的林业站站长,这个站长又找了合肥的一个买家,卖了46000。回头这个合肥的买家就卖给了杜敏,卖了30万。还没出省,价格就已经由2000块涨到了30万。而如果卖出境,价格最少也能翻一番。
在3·25大案中,公安部门追回的文物有563件,其中真品417件,国家一级文物是13件,二级文物是32件,三级文物是83件。
然而这个文物倒卖的“青铜帝国”,已经作案近十年。这些年中,他们将多少民族瑰宝卖给了外国人?我们无从得知。
那个年代,香港、澳门、台湾是文物走私到国外的中转站,尤其是香港,是亚洲最大的古玩集散地。
香港有个荷里活道,是当时最大的中国古董街,那么多中国文物哪来的?内地走私过来的。在侦办3·25大案的过程中,内地警察去荷里活道的时候,很多文物店都关门了,为啥?心虚。
案件侦办的两年时间里,走私的上百件文物,都是从香港、澳门出去的,没有发现从其它渠道。
3
盗墓文化值得提倡吗?
即使到了现在,盗墓之风依然很猖獗。
上面提到的血渭大墓被盗的时间就是2017年。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也经常将此墓跟盗墓小说中的“九层妖塔”联系起来。
这样好吗?这样不好。
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题材的小说的大火,近年来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相当火,随之催生的影视作品也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这种融合了风水秘术、灵异传说、野史笔记等叙事元素,运用悬疑、奇幻、惊悚等情节结构方式,通过自由而诡异的想象,构成了一种以盗墓为主题的冒险故事。
读起来刺激、爽,是盗墓文化流行的主要原因。
人性是共通的,国外相关的冒险文化也很流行,比如好莱坞大片《夺宝奇兵》《古墓丽影》,为了寻找宝贝,动不动就跑到一个文明古国,在人家的古墓里狂轰滥炸,大肆破坏,跟当年跑到中国来掠夺宝物的那群自诩为“探险家”的外国人一个德性。
但盗墓文化终究只是一种用来饭后消遣的东西,跟科学、严肃的考古是万不能挂钩的,更不能等同。
甚至还真的有人在看了盗墓小说之后,起了盗墓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看了上面的内容后,大家也已经知道,考古真不是盗墓,而且两者还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考古工作者最恨的就是盗墓贼,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是比看着一个个布满盗洞,里面已被洗劫一空的古墓或者遗址,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更让他们心痛的了。
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等作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人们喜欢看,也无可厚非。
但不要再把考古和盗墓混淆在一起了,我们需要的是对考古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盗墓这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的正确认识。
就好比,贩毒是永远都不能洗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