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做销售的原因(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做销售)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做销售的原因(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做销售)不过这不代表销售过程是没有进步的,在长期销售探索中,实体行业逐渐认知到品牌化和用户积累的重要性,这不但可以积累稳定的消费客户,也可以大幅减少营销人员的工作量,还方便开展用户体验和衍生活动。在传统实体行业,也就是那些泛工厂或者重资产类型的企业之中,核心商品就是企业产出或者建造的产品,营销人员承担的也是传统的销售作用。比如工业品需要有消费者或者客户企业购买,APP需要有用户体验和消费,自媒体账号需要积累粉丝拉来广告带货赚钱等等。而销售的作用正在于此,想办法将企业产出的商品为人所知和推销出去,让企业的商品转化为销售额,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实现企业的再投入和发展壮大,营销人员则通过这个过程的劳动付出赚取报酬。因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的大工业时期,商品类型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因此在不同行业中,销售的角色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营销人员承担的社会分工,是各行各业从商品产出到商品出售之间的中介角色。
这里所说的商品,既可以是实际的产品,也可以是对应的服务,企业通过组织团队投入成本,实现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
比如某种工业品,某项可以提供的技术服务,某个虚拟APP或者游戏,某个自媒体账号等等,企业因为能够稳定产出这些商品,得以盈利生存和发展壮大。
但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并不意味着产品服务一定可以转化为利润,只有产品服务面向市场流通后卖出去,产品服务才能转化为营收和利润,支持企业收回成本,开展下一轮的投入产出过程。
比如工业品需要有消费者或者客户企业购买,APP需要有用户体验和消费,自媒体账号需要积累粉丝拉来广告带货赚钱等等。
而销售的作用正在于此,想办法将企业产出的商品为人所知和推销出去,让企业的商品转化为销售额,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实现企业的再投入和发展壮大,营销人员则通过这个过程的劳动付出赚取报酬。
因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的大工业时期,商品类型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因此在不同行业中,销售的角色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在传统实体行业,也就是那些泛工厂或者重资产类型的企业之中,核心商品就是企业产出或者建造的产品,营销人员承担的也是传统的销售作用。
不过这不代表销售过程是没有进步的,在长期销售探索中,实体行业逐渐认知到品牌化和用户积累的重要性,这不但可以积累稳定的消费客户,也可以大幅减少营销人员的工作量,还方便开展用户体验和衍生活动。
所以现如今的实体企业会花很多心思在线下体验上,或者建设华丽且服务周到的销售场所,比如房地产的售楼处;或者基于自家产品建立很多线下的门店,便于实地观察体验、保修维护、活动举办等,比如手机汽车等行业。
所以在终端面向消费者的实体企业中,传统销售活动又衍生出门店运营、活动策划之类的额外职责乃至额外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听名字与销售关系不大,但本质上也属于营销活动的一部分。
这类企业的销售,工作体验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商品的竞争力。
而对于那些产品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加工产出中间工业品的企业,则会想办法绑定一些优秀的终端消费企业,做他们的稳定供应商。
在这类企业中,随着客户的逐渐稳定,自家企业会与客户企业形成稳定的生产销售关系,卖出商品变得不再那么困难,那么这时营销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随着这类中间工业品公司的逐渐成长,营销人员的作用会逐渐边缘化,在这类公司承担销售工作的话会觉得相对清闲,当然了,升职加薪也要慢一些。
在那些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中,企业一般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混合体,以第三产业为主,核心商品是自己的技术服务,并依托自己的核心技术衍生出实体的硬件类产品,那些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企业就属于这个类型。
这种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中,虽然企业的核心商品已经变成了服务,但销售人员的工作职责大致不变,向客户介绍自家企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吸引潜在买家对此买单。
因为自家产品以服务为主,客户也并非面向消费者,门店之类线下体验的地方也不存在,这类企业的营销人员反而保留了最原始的工作方式。
在这类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考验沟通能力的,最少也要从客户那边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
而且自家企业一般是乙方身份,面对的甲方大多比较强势,需要积极配合甲方的要求,相对来说销售人员也比较累心。
不过好处在于,这类企业服务的甲方,一般是政府部门或者各行各业的大厂,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会比较长见识,消息也比较流通,还可以了解项目合作涉及到的具体流程,对未来想单飞创业的人来说比较有利。
而且这类公司的人员规模不会很大,成本投入不会太多,项目规模涉及到的资金反而不少,吃下一个项目就能给公司带来不菲的利润,所以这类企业容易出现那种市面上不怎么家喻户晓,但企业和员工却很赚钱的隐形富豪。
而在商品为虚拟化服务的纯第三产业中(比如互联网行业),销售角色和模式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因为商品非实体不需要亲自上门推销或者邮寄物品实体进行体验,而是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线上直接体验。
所以在这类行业中,销售角色变成了单纯的宣传角色,就是通过网络的传播力向大家宣传和鼓励体验自家企业的商品。
而在用户被宣传和鼓励体验的过程中,推销行为就已经完成了,赚取利润的过程则内置在虚拟服务(比如APP和游戏)中,用户体验虚拟服务时即存在潜在的消费行为。
除了线上以外,这类企业也可以结合线下手段扩大利润产出和宣传效果,周边商城就是典型的做法。
依靠运营自媒体盈利的企业,模式也是类似的,公司盈利的核心产品是账号本身,销售的任务变成了扩大账号影响力的任务,然后借助账号的影响力,通过广告、带货等方式赚取利润。
所以在这类公司中,通常看不到传统的销售人员,销售职责一般被打包在了其他岗位中,比如被运营,市场等岗位将职责瓜分,或者直接设置新媒体运营之类的岗位负责相关的工作事宜。
到此为止,咱们大概思考了一下现代社会销售的运行情况,接下来咱们讨论一下营销人员的苦逼来源。
正常情况下,企业老板和劳动者在角色分工上是保持平衡的。
企业老板思考可以挖掘的商机,作出决策,组织劳动者产出产品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并承担企业运营的风险。
劳动者接受企业老板的雇佣,为企业工作劳动,落实老板的决策,按时获得老板的报酬和提供的社会保障缴纳。
也就是说,在一个健康的市场中,老板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需要具备优秀的行业洞察能力,决策决断能力和组织凝聚能力,包括在技术上也需要懂行一些才行。
所以正常情况下,创业成功的门槛要比给别人打工的门槛高得多,如果一个人能够在遵守市场规则的情况下成功创业,这个人的综合能力肯定要强过绝大部分企业的员工,老板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然而当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且没有足够的约束时,企业老板和劳动者的角色分工会出现失衡。
具体而言,企业老板不再愿意承担商机挖掘、管理优化、为员工提供足够支持等本该由老板承担的职责,而是通过加强内耗、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让劳动者代替老板承担他的本职工作,并以企业规章制度为掩护,将运营风险强行分摊给劳动者。
比如,企业老板要求无偿加班,这样即便公司管理落后,需要开很多没必要的会议,因为老板不需要为劳动者额外的工作时间付出代价,优化管理会成为不必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为老板差劲的组织管理能力买了单。
同样的,当无偿加班被允许时,企业老板也无需为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提供太多支持,研发人员缺少合适的条件,那就让研发人员加班想办法克服,生产设备经常出故障,那就让生产人员半夜加班抢修,这样老板就能省下大笔研发投入和更新设备的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为老板差劲的成本投入买了单。
企业老板还可以给各部门员工设置严苛的考核指标,这样老板就可以让劳动者代替自己在挖掘商机等方面想办法,老板只需要捡员工现成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又代替老板完成了挖掘需求等方面的工作,替老板差劲的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买了单。
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容易出现基层员工日常加班亚历山大,老板能力巨婴却躺着数钱的情况。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如今的初创企业身上,少数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尤其是经历过决策层变动的企业。
而对于员工来说,现在换到一份理想工作并不容易,员工被迫为保住饭碗努力奋斗,为老板贡献财富,但心里面会很不爽。
于是,年轻人不愿意干xx工作的言论在各行各业流传。
对于社会来说,这会诞生许多生存能力弱老板巨婴的公司,为了让这些不太行的老板和公司活下去保证就业,社会被迫维持劳动者较高的工作强度为企业生存兜底。
此外,社会还要付出很多不太符合市场规律的扶持和让步,降低企业的生存门槛,老板和企业反而更加养尊处优更加巨婴更加缺失竞争力。
上面的影响在营销方面也是很显著的。
企业竞争力一般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竞争力,这种商品竞争力的提升,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提高商品性能和用户体验,让自家商品领先市场其他竞争者。
如果企业商品本身就很好很受欢迎,营销人员虽然累身体但不怎么累心,商品竞争力强提高营销成绩也更容易,收入和发展天花板都会更高,这些企业自然会很受劳动者的青睐。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老板们开始发现提升商品性能越来越难,要投入很多成本不说,成本还容易打水漂没有足够收获。
而且提升商品性能对老板自身的要求也很高,需要老板有出色的行业洞察力和组织凝聚力,还要懂得一定的技术,很多老板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企业老板来说,放弃以提升商品性能体验为重心,转而通过营销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利润,就会逐渐成为主流的做法。
低情商地讲,企业老板开始空手套白狼,在自家商品不够领先的情况下,把企业赚取利润的重担压在营销人员身上。
在这样的趋势下,商品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同一个细分领域内的几家企业,虽然可能各有优缺点,但商品综合性价比对比下来大概率差不多。
这意味着营销领域的竞争会愈发激烈,营销人员被迫付出巨大的工作投入,让自家商品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被消费者和客户接受。
良性的情况是通过思考消费者和客户的心理状态,探索一些可行的营销策略获得消费方青睐,比如门店活动、粉丝文化构建,还有诸如饥饿营销之类的手段。
通俗讲就是把自家企业三十分的产品说成六十分的,然后对方真信了,买下了他们认为六十分的东西,这就需要营销人员的智慧了。
有争议的手段,就是尝试迎合对方,通过拉近人际关系的方式争取对方的配合,这意味着销售人员要承担许多可能的人际交往糟粕,成为酒桌文化和潜规则的重灾区,这方面很多相关从业者应该深有体会。
至于那些商品本就不如其他竞争者的公司,情况就更严重了。
这类企业的老板很可能又菜又不自知,习惯于用严苛指标压榨营销人员把公司竞争力差劲的商品卖出去,老板则是做着追赶华为超越苹果的美梦。
至于员工用什么方式把自家的垃圾商品卖出去,很多老板认为那不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他只需要躺着数钱就行了,过程艰难是营销人员应该承担的(PS:那企业还要老板有锤子用)
这意味着销售人员亚历山大,甚至工作任务完全超出人力能及的范围。
就好比有些学生会面试时的奇葩问题那样,给你一块石头,让你想办法以黄金的价格卖出去,面试者听完心里基本是素质三连的,真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还打工干嘛。
再结合压低基础工资和销售额提成,企业文化洗脑之类的污糟猫做法,大部分企业的营销员工过的不爽劝退文化盛行就不奇怪了。
这类《年轻人不爱干xx岗位》的故事,大体上都源自于劳资关系失衡和缺少规则约束的问题。
社会缺少对企业的合理引导,没能让企业按照遵守规则提高竞争力的方向良性发展,结果出现无序扩张,竞争力差,在发展方向上偏离正确道路的问题。
人们当然可以用走了一些弯路的说辞,只不过风轻云淡的一句话,描述了一代人的沉沦,还有一代人时间的发展停滞罢了。
而对于销售这个职业来说,因为人工智能难以取代创新型和情绪性的劳动,所以尽管销售可能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并不算高端,却可能是人类文明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后仅存的少数职业之一。
或者这样说,销售既贯穿过去的历史,也贯穿未来的文明发展,这也是我从营销这个角度思考社会现象的原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